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07期:股权分置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0:30  新京报

  总第207期[2005年9月12日全面股权分置改革首批40家上市公司名单公布]

  一日三十年——9月12日

  ●长征2号成功返回

  1984年,我国发射上天的人造卫星———长征2号完成了科学试验和探测任务之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中共十五大召开

  1997年,中共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国再裁军50万

  股改大会防“意外”纸杯换下玻璃杯

  想起2005年的股市,有10年“股龄”的李楠只记得当时说了两个字:完了。

  那时,他手里的股票从最高的50元跌到10元。4年的熊市,让股票成了“高风险”的代名词,渐渐远离了百姓生 活。

  要重新提振市场,必要一次“大手术”……

  长假前日拉开股改大幕

  2005年4月29日18时许,离“五一”长假还有一天,李楠上着网,计划如何休假。

  这时,一则短讯击中了他———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李楠至今记得,当时他在电脑前足足错愕了几分钟:没想到,改革来得这么快。也没想到,改革会在节前的微妙时间 到来。

  清醒过来后,他隐隐感到“入市的时机来了”:股改是何等大事,一举解决了股市的大顽症,股票怎么可能不涨!“ 所谓”股权分置“,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股市创建之初,因为担心国家的工厂会被私人或者外国人用股票买走,国家只允许占股市总量1/3的公众股 上市交易,即“流通股”。另外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暂不能上市交易,是“非流通股”。

  这样带来的弊端非常多。

  比如,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大小股东有点像同床异梦的夫妻。大股东所持的股份不流通,他就不关心股票的市场价 格,估价高低是公众投资者的事,大股东只关心自己的净资产,就变着法子掏空上市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简单说,就是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就在4月29日这一天,同样对股改消息不知情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中心主任刘纪鹏。

  他向记者回忆,此后的5月17日,证监会召集专家开会,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有些“得意”地问他:我们保密工作做 得不错吧,连你都不知道。

  当时尚福林给的解释是:“我要是五一不推出来,就得等十一了。”据尚日后回忆,股权分置改革其实已是“背水一 战,没有退路。”“股改压力特别大。来自高层务必保证改革成功的压力、牵涉几亿人的社会压力、来自经济学界的批评、来 自外资机构‘破坏契约原则’的指责……

  甚至证监会内部对推动股改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知情学者这样评说。

  在此期间,股改方案历经数次波折、大小论战无数。

  曾极力建言并推动中国股改、被誉为“股改第一人”的张卫星回忆,一次,为讨论股改首批试点可能出现的投票结果 ,尚福林与他交流了两个多小时。

  证监会最终选择的做法是,以对价方式开展股改。

  所谓对价,简单说,就是非流通股股东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补偿价格,以获得股票流通权。定价多少,则由双方讨论 协商。

  当时还规定,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大于5%的叫“大非”。股改之后,“大小非”还须要经过一段 时间限制流通的“缓冲期”。度过这段时间,“大小非”就可以抛出来套现,也叫减持。

  证监会长假加班确定试点

  2005年的“五一”长假,是证监会彻夜灯火通明的别样假期。

  证监会的普通工作人员接到临时加班通知,随后他们获知,证监会成立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小组和办公室。

  7天假期,工作小组和办公室人员吃了七天盒饭,每天加班到深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审阅数家上市公司提交的材料 ,从中圈定试点。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介绍,那次长假,公司高层全部集中北京。证监会附近的宾馆住着几十家上市公司的高 层,都想尽办法,希望成为股改首批试点。

  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证监会确定了4家试点公司:清华同方、金牛能源、紫江企业和三一重工。一时间,这 4家并不耀眼的公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然而,股改启动的利好消息,并未如李楠所预期的,强力刺激股市。就在5月9日4家公司停牌之日,沪指跌到六年 来新低。其后一周,又两次跌破1100点。

  “一些人认为,股改是在错误的时间(股指偏低),错误的地点(在主板市场),做出的一次错误的选择!”光大证 券研究所所长李康回忆,许多人甚至认为股市会崩盘。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股价一路下跌说明,市场对管理层为股权分置确立 的解决模式“认同度偏低”。

  面对一片质疑声,尚福林一语定音: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要搞。刘纪鹏透露,尚福林在一次座谈会上,号召大家多 写文章支持股改。

  在这场利益攸关的变革中,每个人———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普通股民,都深深体会到了艰难。

  “非流通股股东不愿出价,流通股股东漫天要价,谁都不承认对方的逻辑,大家因为对定价体系缺乏基本认同而争吵 不休。”一位机构投资者这样形容当时的混乱情形。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冯一萌北京报道

  -新观察

  否定股改将颠覆改革共识

  对于近来股市下跌的根源,许多人归咎于“大小非”减持,认为“大小非”逆转了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紊乱了股市 的发展预期,从而令市场信心崩溃。反思甚至否定“股改”的声音,开始出现。

  不容置疑,“股改”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性残缺,通过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契约,非流通股获得了天 然的流通权,扫除了中国资本市场从“身份市”到“契约市”跃迁的制度障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流通股股东当年与“大小非”自愿达成的契约,其神圣性不容置疑。有些人以“大小非”成本低廉,将股改契约视为 “不平等条约”,有人甚至提出重新限制“大小非”流通权。管理层在这些声音的影响下,采取了一些限制“大小非”流通的 措施,而这些措施非但没有消除市场恐慌,反而因为政策紊乱加剧了恐慌,“大小非”明显加快了减持速度。

  必须指出,将否定“股改”作为股市发展的定海神针,实为大谬。

  首先,“大小非”成本低廉的根源在于畸形的发行制度,改变的根本在于修正发行制度。不管管理层出台多少限制措 施,“大小非”最终在市场中流通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限制措施都只能影响“大小非”的流速,并不改变其流量。也就是 说,任何临时性的措施只是延长了痛苦来临的时间,对“大小非”的危害并无丝毫帮助。

  其次,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更应看到,否定股改,除了中国资本市场将颠覆制度信用外,更可能从理念上颠覆业已 形成的改革共识。

  中国30年改革,就是让大量的国有资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不与民争利。这个方向已被改革的成功所证明。“大小 非”不流通,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能转让,国有股份大量停留于上市公司,行政干预就不可能退出市场,上市公司的治理 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好转,由行政审批而产生的大量内幕交易仍将频频祸害市场。

  只有让“大小非”真正流转起来,只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可以争夺,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才有可能建立真 正的“股市民主”,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才有产权基础,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也会自动退出市场,这是真正治本之道。

  因此,必须要为“大小非”的流通创造通道,而不是去堵。与其将目前市场的暴跌归因于“大小非”,不如将其归因 于对“大小非”不正确的思维和限制措施。

  资本市场稳定的法治之道,在于架构以法治为依托的、对每个投资者都一视同仁的信用关系,改变圈钱市的本质,恢 复应有的股市公平,建立股市民主。

  政府不应给投资者留下“限制‘大小非’流通权”的幻想的空间,如果政策一再摇摆,只会造成市场要挟政府,打压 指数,“大小非”在制度变更的风险下加速出逃,股指再次暴跌。

  □马光远

  温故知新

  “一小时等于125元”

  广州市为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加速东风路房屋建设,最近由建设银行代理发行“住宅建设有奖证券”。很短时间就 筹集到七百五十万元资金。这可算得城市建设中的一件新鲜事。

  使人同样感到新鲜的,是东风路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最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我来说,现在一小时就是一百二十 五元!”原来使用这笔资金不是无偿的,必须在五年内向认购者还本付息。他们计划年内共发行五期,平均一天利息一千元, 若以八小时工作日计,一小时就是一百二十五元。这样,他们从征地开始,到设计、施工都要抓得很紧,办一切事都得想到时 间、时间、时间!

  多年来尽管喊着“争分夺秒”的口号,但糟踏时间、浪费时间的事随时可见。有的工程光征地就要盖几十个图章…… 时间和金钱总挂不起钩来。

  发行“住宅建设有奖证券”,使那种不把时间看作金钱的旧观念受到冲击,这真是大好事。

  相信随着开放与改革的进展,许多过时的旧观念都会受到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6日第1版原题《一小时与125元》

  那时流行

  代金券

  流行时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代金券,顾名思义是代替钞票的。凭借它,就可以在商店等消费场所获得商品或服务。

  八九十年代中期,各种形式的代金券风行社会。比如“购物券”、“奖券”、“厂币”等等,许多单位以此作为节日 福利。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个别地方,公共汽车公司甚至印发有面值的纸块,给乘客找零。

  代金券是变相发行货币的行为,危害极大。不但滋生腐败,而且造成金融混乱,影响人民币威信。早在1962年, 国家就曾严令禁止过这类行为,此后又多次严加禁止。然而直到目前,“代金券”各类变种未全面绝迹。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