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08期:“蛇口风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0:30  新京报

  “蛇口风波”:“淘金者”的辩论震荡全国

  20年前发生在改革前沿阵地深圳的“蛇口风波”是一场蝴蝶效应。

  这场效应的原始镜头是这样的:1988年1月13日晚,三名来自内地的著名青年干部思想教育专家李燕杰、曲啸 、彭清一,在深圳蛇口与近70名蛇口青年面对面座谈。在这场未定主题的座谈会上,“到特区创业能不能为自己‘淘金’” 成了青年人和教育家争议的焦点。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蛇口通讯报》、《人民日报》等刊发系列文章予以报道,并刊登大量读者来信,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被称 作“蛇口风波”。

  20年后的2008年9月1日,古稀之年的李燕杰、彭清一和当时撰写《“蛇口座谈会”始末》材料的郭海燕接受 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当时根本没有什么风波,即便有的话,也是人造的”。

  蛇口座谈会引争论

  “淘金者”到底是好,还是坏?

  位于改革前沿深圳特区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的“试管”。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下属的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创办了外向型工业区。短短10年,蛇口由一个小渔村 变成一座现代港口工业城市,198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00美元,蛇口也成了全国的焦点,一点风吹草动都备受瞩 目。

  现任深圳某公司总经理的彭顺生,是“蛇口风波”的亲历者。当时,他是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

  1988年1月13日晚,蛇口工业区内招商大厦9层一间大会议室,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如期举行。出 席座谈会的三位专家,均是闻名全国的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的演讲员:“启迪青年心灵的灵魂工程师”

  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德育教授李燕杰、中央某部调研员曲啸(编者注:已于2003年去世)、中 央歌舞团前舞蹈演员彭清一。三位专家曾为改革和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不失为当时人气极旺的明星专家。

  与平时演讲模式不同,李燕杰他们和青年面对面,直接座谈。座谈会并无中心话题。当时在场的彭顺生说,座谈会开 始时,主持人先请三位专家谈谈来特区的观感。三位专家对蛇口以及青年给予了很高评价。

  听到专家的肯定,一位青年首先发问:在内地、在北京,他们对深圳到底是什么印象?

  曲啸说,内地想来深圳的青年人中有两种人:有创业者,也有淘金者。“在个别人的思想里,想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淘金,挣钱,玩。……到这里创业,这是大多数,有没有淘金者?有。……”

  彭顺生记得,一位坐在会议室门口的青年接过话说,“你说来深圳的人有建设者创业者,也有淘金者,请解释清楚什 么叫淘金者?”

  还有青年问,“我们到这里承包、租赁,这些人是不是淘金者呢?是来挣钱、搞商品经济的就是淘金者吗?”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吕宗恕实习生黄前前北京报道新京报漫画/赵斌

  一日三十年——9月13日

  ●中顾委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1982年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邓小平当选为中顾委主任,薄一 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当选副主任。

  ●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1986年在第十届女排世界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夺得冠军,这是自1981年首获世界冠军 以来第5次保持世界冠军的荣誉。

  ●中国最大海上油田投产1990年第1个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正式投产出油, 油田位于香港东南方160公里处的海域,系中、意、美等国公司合作开发。

  蛇口青年无暇顾及“风波”

  温故知新

  在内地,“蛇口风波”如今已形成不大不小的冲击波。可是,在蛇口,却平静得令人“惊诧”。

  “在蛇口,‘蛇口风波’这种事,本来就不值得谈,也没有时间去争论它。”72岁的招商局董事长袁庚直率地回答 。数十名被采访青年员工的回答竟千篇一律:“我们打工仔只关注老板的脸色。”

  蛇口约有2.6万职工,80%是青工。马德才,这位“白领阶层”员工这样解释说:“蛇口三资企业对员工的考核 ,不是看青年对政治关心与否,而是看干活的效率、干活的质量。”

  在蛇口,人们对政治的淡薄,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人人举刀枪,齐上阵,口诛笔伐,像‘文革’那样,让8亿人民都关注一件事,卷进去,正常吗?”《蛇口通讯报 》副总编辑张梦飞反问记者。他认为,在内地一些地方,对青年的衡量,常常从政治上着眼;在蛇口,则常常从经济上着眼。 因此,打工层不关心“风波”一类的事。工人下了班,已是浑身困乏,没有兴趣关心政治。剩下不多的时间,还想“拍拍拖” (谈恋爱),泡泡歌厅。

  “是把工人都引导到关心政治好,还是引导到关心经济好?”对此,蛇口“白领员工”———中国国际旅行社蛇口支 社的董声本回答得干脆:“蛇口2.6万职工都来关心政治,关心‘风波’,说明蛇口人没事干了。”“青年人提出一点不同 意见怕什么?为什么非要大家众口说是?‘文革’期间,只有一种声音,从语言到形象,‘高大全’,完全统一,只有一种声 音,正如一个读者在来信中说‘那个时候,是中国最悲惨的时候’。”

  1988年9月2日第3版,原题为《“蛇口风波”在蛇口》摘编自《人民日报》

  同学录留言本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流行指数:★★★★★

  在那个“凭谁千里寄相思”的年代,写在纸上的文字是大家联络感情的必不可少的媒介,毕业时同学录留言本上,那 些夹杂着“相见时难别亦难”之类的古诗词以及“FRIENDSHIP”“FOREVER”之类的留言,沉淀了太多纯真 的青春记忆。

  那些装帧精致温馨的同学录留言本,稚嫩的笔迹写满了年少时轻狂的理想,朦胧而又青涩的爱恋,离别时淡淡的忧伤 和真挚的祝福,再加上全班同学的夸张的签名,足以让人在多年后沉醉不已。

  在如今电子媒介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那些在抽屉里尘封的同学录留言本,已成日渐依稀的往事。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