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10期:首条地铁运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0:30  新京报

  从战备到运营北京首条地铁12年变身路

  2008年7月19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机场线同日开通运营,创下世界地铁史上同日开通地 铁最多的新纪录。

  得知这个消息,71岁的王梦恕久久不能平静。

  此番心情27年前也曾有过,1981年9月15日,在广东大瑶山隧道的工地上,王梦恕听到了北京第一条地铁对 外运营的消息,虽然此时已经离开地铁很久了,但所有与之相关的消息都牵动着他的心。“北京地铁不能永远只是备战,还是 要回到为百姓服务的路子上来。”

  “战备”修地铁提上新中国日程

  中国修建地铁的初衷,不是为了交通,完全是战备需要。

  周恩来曾公开表示,“对于当时的北京,如果为了交通,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解决了。”

  1953年,北京市委向中央打报告,提请聘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修建第一条地铁。1956年,苏联专家组来到北京 ,组长是莫斯科地铁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巴雷什尼科夫,与此同时,大量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在王梦恕的记忆中,1953年到1960年之间, 被派往苏联学习地下铁道工程的中国学生陆续有几千人。“本来我也要去的,可就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了。”

  1964年,从唐山铁道学院特设的全国唯一一个地下铁道专业硕士毕业的王梦恕被分配至“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 。该处由铁道部、地质部、北京市分头抽调干部组成,成员不到100人,大部分都是老工程师,但只有王梦恕的老师施仲衡 一人在苏联留学的时候见过真正的地铁。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左林北京报道

  轨道交通是大城市的魂

  -新观察

  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几乎是大城市共同的噩梦,能够重新把人类从噩梦中拯救出来的,惟有轨道交通。人类从这 两个噩梦中走出的同时,生活空间的变化也正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圈、大城市群迅速转变,21世纪的全球竞争将以大城市圈 为单位进行。日本现在有很多中小城市都面临严峻的衰退问题———工业化时代,日本的人口和经济向四大城市圈集中,而现 在却在向东京集中。伴随着人口和发展空间集中的,是城市容量扩大、城市活力增强、城乡差距迅速拉近与缩小。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四通八达、便捷廉价的轨道交通,是它们的钢筋铁骨,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穿越时空的不朽脊梁。 纵观各国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先从交通尤其是快速轨道交通的拉近开始。 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完善城市圈交通体系,但维系于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仍然以公路为主。我们应该明白,大城市圈一定要 有交通“大骨骼”支撑,不管在中心城市内部,还是在城市圈内的城际之间,这个“大骨骼”就是快速、环保、高运能、低成 本的轨道交通。以汽车为主的交通骨骼是根本不可能支撑起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圈的。

  北京、上海也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但在人性化、城际之间的公交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巨大差距。 东京市内每平方公里的地铁站数量为1.66个,居民步行到最近车站的平均时间只有10分钟;出站口最多达几十个,往往 是直达写字楼和居民楼,风雨无阻;零换乘更是不在话下,连地铁和郊区轻轨之间的转换,乘客都不用下车,只有乘务员和司 机进行交换。它使得从东京市中心出发,不用换乘,乘一趟车就可以到达周围50公里内主要城市和居民区。它使城市居民都 乐于坐地铁上班。调查显示,74%在东京中心23区工作的人,每天利用轨道交通上下班。尽管东京市的轿车拥有量比北京 高许多,但只有9%的人用汽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但如今北京的地铁,哪一次换乘不需走上几分钟,跟着拥挤的人群, 不断地上上下下,像西直门2号线与13号线的换乘,更是要钻出地面再钻进另一个地面!

  据悉,东京的轨道交通不仅是方便快捷,而且运营公司还是能够实现盈利的。高密度的人群支撑着它的运营是关键, 国家建设私人运营也是其秘诀。国家解决了前期巨额投资的问题,运营公司可以在20年至25年归还投资的本金和利息。为 了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日本政府鼓励给员工发交通补贴,且在税前支付。

  人们曾经认为,随着城市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城市效率将随着人口和城市空间的扩大而递减,但轨道交通却成功地化 解了这个问题,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而且进一步使人口实现了区域集中,从而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率。显然,面 对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轨道交通的延伸之外,户籍制度改革、金融、医疗、保险、电信等服务的“城市圈一 体化”等软环境建设,也需要与轨道交通一道,同步铺轨。

  □童大焕

  “地铁参观券”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民间记忆

  我收藏地铁车票的历史有30多年了。今年6月9日,地铁磁卡正式取代了小纸票,8日那天,我一大早去买了张纸 车票,以后再没有新票可以加进来了,心里还挺舍不得的。

  这些车票里,最珍贵的莫过于一张淡蓝色的“地铁参观券”,那是1969年,北京第一条地铁通车的票。在那个年 代,地铁作为战备工程,不是一般老百姓能随便进出的,有时单位组织集体参观,才能凭票进入。当年没有机会进地铁参观, 就把这张参观券当个补偿吧。

  上世纪70年代的地铁票,几乎都印着地铁列车或隧道图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票价没有太大变化。公主坟到北 京站自1971年1月15日开始试运营,票价1角。那时的1角钱,能吃一餐肉。没多少人舍得去坐地铁。

  1991年、1996年票价分别涨到5角和2元,这些车票也都是我收集的重点。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吉祥物熊猫“盼盼”手举奖牌,登上了9月份地铁的票面。1992年, 地铁票上开始出现商业广告。

  到了1995年,地铁票上开始出现“PICC”字样,这是地铁票上第一次出现保险,月票都加价一元保险费出售 。从这个时段起,地铁票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样子,越来越漂亮了。

  □吴世茂(地铁车票收藏爱好者)

  本报记者左林整理

  骆驼祥子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骆驼祥子”,于1982年被搬上大银幕。作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一名人力车夫,祥 子虽然历经三起三落,但最终没有摆脱被旧社会吞没的命运。张丰毅、斯琴高娃所扮演的“祥子”、“虎妞”令观众印象深刻 ,二人也因此片走红。

  电影播出后,各地人力、电动三轮车行业也一时兴起,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蹬着“黄包车”的“祥子们”。而作为特色 旅游项目,在北京的后海等景点,至今还流行三轮车胡同游。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