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14期:《渴望》热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0:30  新京报

  -新观察

  对于《渴望》的渴望

  近20年过去了,听着“悠悠岁月”和“好人一生平安”的旋律,依然感觉温暖,“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这些句子,至今仍句句敲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告诉我们,那部神话般的电视剧并非 浪得虚名。

  笔者曾经猜想,如果把《渴望》放在上世纪80年代,或者放在21世纪的当下,它还会不会如此流行?对这个问题 ,《渴望》制片人郑晓龙说,他认为在80年代不会,因为会被禁掉,而放到现在,则可能会照样轰动。

  笔者的看法是,无论放在30年前,还是今天,《渴望》都会是最流行、最轰动的电视剧。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首要的原因是,经过几年的艰难解冻,整个80年代对文艺作品的宽容程度,不仅领先着它以后 的时代,而且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在“常恨信仰无觅处”

  之后,人们不仅需要新思想引领,同样期盼传统价值观回归。《红楼梦》《加里森敢死队》《射雕英雄传》《上海滩 》红则红矣,却并没有走到普通百姓的内心最深处。在一部《阿信》、《血疑》就能让老百姓泪雨倾盆的真诚岁月,面对价值 观更传统,更具道德召唤力、情感冲击力的《渴望》,谁能不为所动?无论从前,还是如今,时代对于《渴望》的渴望,是我 们绝对不敢低估的。

  一部家长里短的电视剧,成为可以横扫30年荧屏的经典,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这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在王朔等 “看人下菜”的创作理念下,成为最贴近老百姓道德判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作品。《渴望》里的人物,完全满足了 老百姓对于好人坏人、对家庭社会、对幸福和谐的想象,既不超凡脱俗,又不庸俗不堪,老百姓在一部电视剧里,找到了失落 已久的文化归属感。

  这份虚拟然而巨大的幸福感,不下于无家可归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渴望》如一位可亲的邻居,给在伤痛中迷茫的人们端来了鸡汤。不早也不晚,《渴望》来的 正是时候,人们在《渴望》的“悠悠岁月”和“悲欢离合”中拉开了90年代的大幕。

  □潘采夫

  鲁晓威:《渴望》播出曾获“维护治安奖”

  鲁晓威

  现年56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1979年开始职业影视导演生涯,由于“平民化”的人文主义创作 视角,被媒体冠以“庶民导演”。

  1979年,参与创作《有一个青年》,获1981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奖电视剧类一等奖。

  1986年,改编并导演电视连续剧《钟鼓楼》,获“第三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评委特别奖”。

  1989年导演《渴望》,获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2年导演电影故事片《幻影》,获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奖。

  一顿涮羊肉提出故事构想

  新京报:故事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鲁晓威:我们请了几个贤能,有王朔、李晓明、郑晓龙、郑万隆等,一顿涮羊肉就提出了故事构想,是从报纸上不足 100字的报道衍生的。时任中心编辑室主任的李晓明写了7万字的大纲,就两个人物:东方温柔的女性和恶大姑子。我接手 导演工作,写了110万字的导演台本,故事总结为“大姑子的孩子丢了,弟媳妇捡着了,还给她了”,就这么简单。这里面 有亲情、爱情、友情、真情还有世情,就此组成了当代中国北京市井篇。

  新京报:刘慧芳因过于完美而受争议,这个人物是怎么确定的?

  鲁晓威:《渴望》的主题是“人间真善美,与人要奉献”。所以写了刘慧芳这么一个集东方女性所有美好品质的人。 她非常理想化,是一个神话人物,一个思想符号。她的作用是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但不能起垂范作用,不能模仿。

  所以其他人物就必须有血有肉来陪衬她。于是我写了个宋大成式的中国男人,我给他起名叫“电熨斗式的男人”。通 上电什么都能烫平了,电就是奉献。我本人更钟情于王亚茹,她家破人亡后的觉醒,就是片子的完成。

  新京报:拍摄过程出现困难了吗?

  鲁晓威:在大纲指导下,不足两个月我写了20集剧本。棚搭好了领导就催我们赶紧拍,一年租金2万等不起。20 集拍完,剧本跟不上了,被迫停下来了,剧组休整10天。请当时做助理的赵宝刚做现场执行导演。我就白天当导演晚上写剧 本。

  《渴望》一共拍了10个月。到第9个月的时候,演员的片酬甚至盒饭钱都很困难了,剧组人心涣散。这时我把前2 0集戏拿出来,到偏远的地县市试播,看看能不能有预期效果,也是想刺激下自己的信心。我很忐忑。赵宝刚回来说他母亲看 完后觉得太好看了,爱不释手。我母亲看完也说:“儿子,你这回非赢不可!”我就有信心了。最后一个月硬是自己跟自己较 劲,拧完的。

  新京报:经费困难的时候,没想到拉赞助吗?

  鲁晓威:当时我们是拒绝赞助的,要有文人的骨气,退一步讲也拉不来赞助。《渴望》开篇有个大钟,那是个软广告 ,是北极星钟表厂找来的,给了5万赞助费。片尾有个贴片广告,广告语是“少抽两盒万宝路,一年不用刷厕所”,是一个生 产洁厕灵的小厂子做的。《渴望》播出后,工厂产值从每月7万上升到每月700万,立马转行干别的去了。

  新京报:《渴望》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这在当时很先进,是你设定的吗?

  鲁晓威:《渴望》原本是大团圆结局:刘慧芳还了小芳,得到王亚茹的理解。小芳管两个人都叫了妈妈,腿摔伤的刘 慧芳,也站起来了。但最后一个月,累得不行的张凯丽跟我说“导演,我有心脏病,别把我拍死了。”她每天工作12小时, 挺不住了。我就减弱她的戏,发展宋大成和徐月娟的。《渴望》就成了真正的“渴望”。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勾伊娜

  一日三十年——9月19日

  ●首批驰名商标产生

  1991年首批“中国驰名商标”产生,包括茅台牌(酒)、凤凰牌(自行车)、青岛牌(啤酒)、琴岛—利勃海尔 (电冰箱)、中华牌(香烟)、北极星牌(钟表)、永久牌(自行车)、霞飞牌(化妆品)、五粮液(酒)、泸州牌(酒)

  ●上海率先实现ATM联网

  1995年上海金卡工程ATM(自动取款机)联网正式开通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卡在手,全市通兑”

  《渴望》人物谱

  李雪健(宋大成):《渴望》之后,在《水浒传》出演宋江。2000年被查出患了喉癌,2002年复出拍片。近 年来的作品包括《搭错车》、《新上海滩》、《美丽人生》等。

  黄梅莹(王亚茹):197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2005年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凭借电影《孔雀》中 的母亲一角,荣获最佳女配角奖。

  近年作品有《亲情树》、《新结婚时代》等。

  孙松(王沪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近年代表作《生存之民工》。2005年,与张凯丽在电视剧《非 亲兄弟》中再次联手出演夫妻。

  韩影(刘大妈):韩影是孙松的母亲,曾在《党员马大姐》中客串演出,在《大宅门》里饰韩张氏,《红灯记》中饰 李奶奶。

  杨青(月娟):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一直从事话剧表演。

  郑乾龙(罗刚):曾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因病于2007年9月在京逝世,享年65岁。

  蓝天野(王父):话剧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奇石收藏家,如今已年过八旬。《渴望》后出演电视剧《封神榜》中“ 姜子牙”一角。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退出演艺舞台。

  那时流行

  辩论赛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流行指数:★★★★☆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在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冠军。

  这场被称为“狮城舌战”的比赛让观众领略了“雄辩”的魅力。而蒋昌健、姜丰等选手也一战成名,成为大学校园里 的偶像。

  受此影响,辩论比赛开始遍地开花。一时间,各学校、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级别的辩论赛。而且无论辩论思路,还是选 手的举手投足,都或多或少包含偶像们的影子。

  正是在模仿与复制当中,辩论赛开始走向形式化。失去了智慧之光,辩论赛越来越像表演,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后 期逐渐被冷落。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