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继明:黄金周拉动旅游是一种幻觉
蔡继明
最早提出黄金周假期制度改革方案的学者,被网友戏称为“反黄斗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 组负责人,他更倾向将传统文化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59天到115天的假期变迁
●1995年单休日变双休日,总天数增至111天
●1999年五一、十一休3天,总天数增至114天
●2000年黄金长假制固定化
●2007年恢复五一休1天,中秋、端午和清明为法定假日,天数增至115天
59天到115天,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法定假日增长了近一倍。
当我们深度回顾历史会发现,在这简单数字增长的背后,假期制度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蜿蜒道路。
在政治运动频繁年代里我们失去过春节的权利。而现在,我们为了清明踏青、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都由法律赋予 了休假权利。
1999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直接推动了黄金周的形成。
8年来,黄金周假期制度的利弊分化,2007年它又被进一步改革。
清华大学的蔡继明始终关注假期制度变迁,并是第二次改革的推动者。如今新方案执行后的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即将来 临,蔡继明在回顾假期变革30年时,还对自己文化气息浓厚的方案充满信心。
1967年—1978年:政治化
“春节不休息,坚持抓革命”
新京报:新中国的假日制度最早的框架是怎样的?
蔡继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假日制度其实一直没有松动过,那个时候的特点是政治味十足。法定节假日 是,52个周日,五一一天,十一两天,元旦一天,春节三天,一共是59天,其中只有春节是传统节日。
新京报:那个时候传统节日是被压制的?
蔡继明:肯定是,就算是春节都一样。我去查过资料,1967年1月30号国务院发通知,说为适应革命形势,根 据群众要求春节不再放假。第二天全国报纸表示响应。后来每年这个时候,报纸就大张旗鼓宣传革命化的春节,说是“春节不 休息,坚持抓革命促生产”,连猪圈上都写着“三十不停干,初一坚持干”。
新京报:难道“文革”十年大家真的不过春节了?
蔡继明:民俗的力量在于它是压制不了的。“文革”十年虽然说春节不放假,但老百姓自己还是在过。到了基层名义 上不放假,但是可能三十那天还是干半天就回去了。比如放鞭炮,贴春联,打灯笼都加以限制。但老百姓还是自己做,自己糊 灯笼,自己做鞭炮。
新京报:这种假日安排对民俗有什么影响?
蔡继明:民俗节日其实民间一直在做,比如清明上坟,重阳登高,但是官方是不认可的,不放假其实就是不创造条件 。在当时的话语体系中,清明是鬼节,上坟是迷信,人死了是没有灵魂的,你上坟干什么?最多去烈士陵园祭奠一下革命先烈 ,但是那也是政治性的活动,就算执行的时候可能默许了,主流意见是一直没有松动的。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李静睿北京报道
我们为什么要放假?
-新观察
我们为什么要放假,这个问题是不是问得有些奇怪?但你要是有时间,不妨仔细琢磨一下如今流行的几种答案——— 譬如说,放假是为了“黄金”,或者说,放假是为了“传统”———你会作何感想呢?
无论是经济学或者是社会学,都把每个人所能支配的有限时间(24小时)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目前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交换一份稳定的工资或薪水,而工资或薪水则是人们用来满足 自身需要的主要资源。所以,大多数人在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时,必须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工作,这就形成了“工作时间”。
但是,人们也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无休止地工作,他们还要有时间睡觉、吃饭、读书、看电视以及做其他“非工 作”的事情,这就是“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去做因为生理原因而必须做的事情;二是要为“可持续”地工作休养身心。当然,这两 者常常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国际社会普遍把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加看作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放假则是增加闲暇时间的 有效方式。
讲了一通大概似乎谁都知道的大道理,现在再来看看专家们给予“放假”的理由是否有所偏颇:当给“长假”冠以“ 黄金”的美名时,指望的是一年3个“7日长假”可以让人们尽情消费。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毕竟决定于其收入的多寡,长假“尽情”了,节后的消费能力一定会疲软,所 以,“黄金”仅仅是制造了一个假象而已。
而且“黄金”这个假象背后更有着“花钱买罪受”的痛苦。全国13亿人集体出行时,那些去旅游的人,究竟有多少 会因此获得“闲暇”?
而同样身在旅途的人中,又有多少是为了闲暇地旅游,又有多少是为了回去探亲呢?
当给“长假”冠以“传统”的美名时,希望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得以持续,这毫无疑问是应该得到支持的。但是,若 要追根溯源,节日文化倒很可能是人们为了能够出门消费而找来的“文化由头”。最近有报道,“小黄金周”也没能使名胜古 迹闲着,不过是让远道而来的换成了本地出游的。
所以,过于强调“黄金”和“传统”,就可能把“闲暇”的初衷丢弃。现在是工业化、市场化的时代,中国人正承受 着空前的社会经济压力。放假,可以使人们放松精神、休养身心。
而只有让“带薪休假”全面落实,才能使得许许多多的流动人口不要在同一时间挤车回家休息。
无论是取消“五一长假”还是“十一长假”
都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是,让人们有更多自由来选择休息时间的权利。
再者,另外,今年“十一”,也许会出现旅游“井喷”,若不信,请拭目以待。
□唐钧
一日三十年——9月23日
●解决温饱199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指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温饱问题,并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
●火车“招手即停”
1997年沈阳铁路局在偏僻支线,试行“兴安旅游号”列车,只牵引一列客车,实行“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的承 诺
豪华游轮驶进青海湖
温故知新
据媒体报道,为招徕游客,青海某旅游公司将在明年“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把一艘7000吨级的豪华游轮开进 高原明珠———青海湖。此“宏伟计划”刚一抛出,就遭到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青海湖是 高原内陆湖泊,只有入水口,没有出水口;既有普通客房、又有豪华套房和总统套房的7000吨级的豪华游轮,将是一个巨 大的、永久性的污染源。长此以往,高原明珠将黯然失色。
无独有偶。巫山县旅游局长透露了一项类似的“宏伟计划”:为“充分挖掘”巫峡的旅游潜力他们准备在神女峰搞登 山比赛,在巫峡上空架索道。我听了十分震惊:如果这一“宏伟计划”付诸实施,圣洁的神女峰看着全副武装的登山者爬上爬 下时,真的要“当惊世界殊”了;当游客坐着缆车大呼小叫着穿梭于长江之上时,巫峡原有的幽静秀丽将一去不返!
旅游业日益升温的今天,在名山大川等景区搞旅游开发本无可厚非但凡事总有个限度,不能只顾赚钱、不思保护,更 不能只图眼前、不计长远。那种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换来的只能是“过把瘾就死”。
———摘自《人民日报》2004.08.09第11版原题《别再杀鸡取卵》
夏令时
流行时间:1986年-1991年
流行指数:★★★★★
1986年,窦星元提出的夏令时被国家采纳并予以实施。
中国人开始在每年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作为夏令时的开始。到九 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间),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
实行夏令时的目的是要让全国人民一起为节约能源而早睡早起。但地大物博的中国显然对此不适应。
东西部地区的作息时差太多,而使用同一“夏令时”非常不便。交通航运时间表频繁更换也给人们生活习惯造成一堆 又一堆的麻烦。
从1992年起,夏令时在中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