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健力宝诞生在百事可乐生产线上
寻找李经纬,亦如寻找健力宝的过去。
健力宝一度被称为“中国魔水”,曾是中国饮料界的“带头大哥”。李经纬正是这个“魔水”的缔造者。
斗转星移,健力宝的品牌瞬间突起,突又从巅峰跌向低谷。李经纬亦因涉嫌贪污被纪委调查,并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 资格。
2002年,李经纬突发脑溢血住院,从此淡出公众视野,至今未露面。
诞生
酒厂看中饮料配方
一个被贬的小酒厂的厂长,一张没人要的配方。这就是“魔水”传奇的开始。
欧阳孝,广东体育科研所研究员,健力宝配方发明人。欧阳孝称,1982年国家体委想研制一种供运动员饮用的饮 品,用于消除运动性疲劳。1983年广东研制出来,但仅仅是冲剂。这种水溶解剂,滋味犹如药水难以下咽。所有的饮料厂 都拒绝试制。
李经纬,童年在广州东山区孤儿院里度过,擦过皮鞋,做过印刷工,官至三水县体委副主任后,又被“贬”到三水酒 厂当厂长。
1983年初,李经纬到省体委探望堂兄。在那儿,他得知广东体育科研所正在研究能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电解质饮料 ,但是没有厂家愿意生产。
当过13年体委副主任的李经纬,深知营养型饮料对运动员的价值。听到消息后,他坐不住了,马上找到体育科研所 要求合作。
当年8月,李经纬和欧阳孝“风云际会”。不久,由科研所专家和酒厂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成立,开始研制未来 的“魔水”。
酒厂做饮料?当时三水酒厂没一个人支持李经纬。
某次开会,技术厂长说:“我是搞酒的,不懂饮料。搞得不好,工人奖金工资都没了,谁负责?”李经纬回应:“我 负责,有问题我承担。一定要搞!”
在欧阳孝配方的基础上,历经128次试验,“魔水”始得成功。
《健力宝风云》如此记述当年的情景:“抱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谁也没有说话,然后端着缸子你喝一口我喝一口 。喝完后,还是谁也没有说话。最后,像电影《天下无双》中讲的那样,过了3分零20秒的时间,李经纬几个人的脸由阴转 晴,由晴转为光华灿烂。”。
“健力宝”的名字,是李经纬给起的。从此,这位中国首个含碱性电解质运动饮料的创始人,开始了过山车般的“冒 险”。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李增勇实习生黄前前广东报道
-新观察
健力宝衰落:漂移的产权
健力宝的衰落显示中国民族企业仍深陷于产权纠纷中不能自拔。
1994年,健力宝创业10周年,李经纬定下“双百”目标,“到2000年,实现销量100万吨,销售收入1 00亿元”,宣布进军可口可乐的老家———美国市场。2003年,健力宝8亿元资金被掏空。
这家被寄望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相抗衡的民族品牌,如今已成为明日黄花。经过了原经理人阶层、资本玩家 、地方政府的风水轮流之后,在保护国资的名义下,最终的产权所有人仍是地方政府,或者说,地方政府成为最终产权所有人 的选择人。
在健力宝的盛衰故事中,总有一个人被频频提起———李经纬。这位早被赶出健力宝的元老被公认为健力宝的最初腾 飞起到扛鼎作用,但他无法获得长久的管理权,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身体崩溃。除了“白头宫女话玄宗”式的 说些创业旧事外,这位曾经体现出珍稀企业家素质的企业家,已经无法对社会作出任何贡献。
因为无主产权迟迟找不到主人,不少类似于健力宝这样的民族品牌纷纷倒地。政府代表民众拥有企业的产权,需要找 到职业经理阶层管理,李经纬入选后,由于不满落后的激励机制,希望获得更多的产权。李经纬的失败,与国资流失大探讨重 叠,使以往的产权改革之路显示出先天不足:不仅健力宝,在多数改制企业中,很难在国资出资人、代理人、管理者三者之间 达成符合市场、符合公义性质的权益、激励关系。
李经纬试图走的路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的主线吻合,由职业经理人出资转变为产权所有人。三水地方政府 前后任官员与李经纬之间深刻的不信任,使两者在利益分配中无法达成任何妥协:地方政府被大的资本玩家戏弄,李经纬失去 一切。其背后是,地方政府失去改革的有利积淀,李经纬等案例造成的累积性心理创伤,损伤了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信心与信任 感。
李经纬的失败,导致健力宝股权如水上之萍,变动之多,不可能成为一家稳定的公司。
2003年以来,健力宝股权频繁变动。漂移的产权、模糊的信托责任,是健力宝衰落的命门,也是无数国企低价出 售的症结。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家的损伤、企业发展动力的内耗,是中国经济必须正视的问题。
□叶军
一日三十年--9月2日
●少数民族运动会举行
1982年中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开幕
●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温故知新
“向上帝祷告中国人民永远别喝可口可乐”
一九七九年春天,我先后做了有关美国人生活方式的报告。目的就是希望那些盲目崇洋的青年能正视美国社会,不要 只被它的繁华的表面所麻醉,而忽视它阴暗的一面。
有许多学生问美国人如何享受。“听说,在美国他们可以用铁管子把牛奶接到家里来,是真的吗?”这类问题不仅显 示这些青年对于美国的真正实情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反映这些青年向往美国物质生活,已经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这些青年所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是,真正关心中国、也关心美国的美国人,并不认为中国应该抄袭美国的物质享受的 倾向。
一九七九年随波士顿交响乐团到北京的一名摄影记者,有一天和我散步。他说,他很欢喜看见中国年轻姑娘,或者短 发齐耳,或者蓄着两个小辫子那种朴素天真的作风。
他说:“我向上帝祷告,中国人民永远不要学美国人喝可口可乐,我希望中国人不会把享受物质的欲望发展得像美国 人那么大。”
背景:美国全美华人协会英文秘书王昌煦写的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当时一些青年中的崇洋倾向。作者希望警惕一些西 方社会的颓风败俗。
那时流行
磁卡电话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磁卡电话是一种用磁卡控制通话并付费的公用电话。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1987年,中国在广州举办第6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开办了最早的磁卡电话业务。到1992年底,全国共有15 2个城市开办磁卡电话业务,发行磁卡约650万张。中国电话磁卡原始面值一般为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
当时中国许多小城市兴建广场,必不可少的附属设施之一就是磁卡电话。过年过节送张磁卡,也成为当年流行的风尚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