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对于近来股市下跌的根源,许多人归咎于“大小非”减持,认为“大小非”逆转了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紊乱了股市 的发展预期,从而令市场信心崩溃。反思甚至否定“股改”的声音,开始出现。
不容置疑,“股改”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性残缺,通过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契约,非流通股获得了天 然的流通权,扫除了中国资本市场从“身份市”到“契约市”跃迁的制度障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流通股股东当年与“大小非”自愿达成的契约,其神圣性不容置疑。有些人以“大小非”成本低廉,将股改契约视为 “不平等条约”,有人甚至提出重新限制“大小非”流通权。管理层在这些声音的影响下,采取了一些限制“大小非”流通的 措施,而这些措施非但没有消除市场恐慌,反而因为政策紊乱加剧了恐慌,“大小非”明显加快了减持速度。
必须指出,将否定“股改”作为股市发展的定海神针,实为大谬。
首先,“大小非”成本低廉的根源在于畸形的发行制度,改变的根本在于修正发行制度。不管管理层出台多少限制措 施,“大小非”最终在市场中流通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限制措施都只能影响“大小非”的流速,并不改变其流量。也就是 说,任何临时性的措施只是延长了痛苦来临的时间,对“大小非”的危害并无丝毫帮助。
其次,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更应看到,否定股改,除了中国资本市场将颠覆制度信用外,更可能从理念上颠覆业已 形成的改革共识。
中国30年改革,就是让大量的国有资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不与民争利。这个方向已被改革的成功所证明。“大小 非”不流通,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能转让,国有股份大量停留于上市公司,行政干预就不可能退出市场,上市公司的治理 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好转,由行政审批而产生的大量内幕交易仍将频频祸害市场。
只有让“大小非”真正流转起来,只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可以争夺,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才有可能建立真 正的“股市民主”,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才有产权基础,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也会自动退出市场,这是真正治本之道。
因此,必须要为“大小非”的流通创造通道,而不是去堵。与其将目前市场的暴跌归因于“大小非”,不如将其归因 于对“大小非”不正确的思维和限制措施。
资本市场稳定的法治之道,在于架构以法治为依托的、对每个投资者都一视同仁的信用关系,改变圈钱市的本质,恢 复应有的股市公平,建立股市民主。
政府不应给投资者留下“限制‘大小非’流通权”的幻想的空间,如果政策一再摇摆,只会造成市场要挟政府,打压 指数,“大小非”在制度变更的风险下加速出逃,股指再次暴跌。□马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