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强
进入新世纪之后,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改革征程,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无 疑是一件大事。
2003年,李春城正式就任成都市委书记,也正是在这一年,成都开始着手摸索城乡统筹试验,这远远地走在了全 国的前列。
成都的做法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实施城乡统筹、“ 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规划体制机制、城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实践。
三个“集中”是成都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成都市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 展区。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达到一定规 模,集中度达59.9%。
成都市还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等形式,稳步推进土 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到2006年底,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580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23.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9.2%。
另一项集中举措,就是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和农 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有组织、分层次地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 社区。到2006年底,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在不具备条件的广大农村地区,李春城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 。
成都市属于“全面出击”,力图从多方面出手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工作措施不断完善, 干部队伍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认识高、行动快、措施实、效果明显。 ”
2007年下半年,成都和重庆一起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证明其数年实践已经赢得了中央的充分 肯定。
实践证明,统筹城乡不但能够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还在成都市长任上,李春城到低矮拥挤的棚户区调查,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堆积了30多年的庞大垃圾 山。这让李春城痛感成都城市建设的落后,他开始揭“脏、乱、差”的旧城的伤疤,从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机遇。
2002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以内45个片区4 10万平米危旧房拆迁改造”。这项工作同时被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列入目标考核。
成都提出了“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而在其背后,“阳光拆迁”原则是坚强的支 撑。
成都独具一格的“阳光拆迁”工程,包括“阳光拆迁政策”、“阳光补偿安置标准”、“阳光拆迁评估”、“阳光拆 迁裁决”等主要内容,以杜绝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
经过三年时间,成都胜利完成了预期目标,不但没有引发令人担心的社会冲突,还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其间总共有1 3.16万户居民大搬迁,实施改造开工面积835万平方米,累计拆除各类危旧房577.14万平方米,实现投资181 .57亿元。
李春城所主持的成都旧城改造模式,成为全国的样板。建设部有关官员曾予以高度评价,并表示将作为实践的典范在 全国其他城市推广。
李春城为人称道的另一件事,则是成功引进了美国著名企业英特尔公司的投资。为了吸引英特尔,李春城曾于200 2年3月间专程带队到美国,直奔英特尔总部洽谈。
数年后,李春城当选为“2007十大地方决策新锐人物”,获奖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成功地吸引英特尔落户成都。
屈指算来,现任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从遥远的东北来到大西南,足足有10个年头。
2008年,恐怕是李春城最艰难的一年。“5.12”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之时,他正在成都市委办公,他亲身经 历了地动山摇的那一刻。
成都市对地震的反应出乎意料地迅速,也很快就安抚了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地震后的第二天,重灾区的数十万灾民 就陆续得到妥善安置,同时灾民临时住房的规划选址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
即便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市也并未放弃综合配套改革的努力,反而要将改革思路融入灾后重建工作。李春城强调 ,充分运用这几年探索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一套有效办法和政策措施,把灾区建设成发展的典型。
2008年7月16日,成都市作出惊人之举,宣布公开拍卖刚刚建成的市委市政府新办公区,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地 震灾区,所有已搬到新办区办公的政府部门全部搬回原址。该行政中心占地255亩,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37万平方 米,已是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
这项与灾民同患难、捐资救灾的亲民政策,立刻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
10月初,李春城赴都江堰、彭州等地震重灾区考察,他对当地干部说,从某种程度看,现在也是改革和发展的难得 机遇,我们不仅要把群众的衣食住行解决好,而且还要把长远发展解决好。
今天的成都,正在从地震伤痛中走出来,焕发出浴火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