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25期:“小平您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10:02  新京报

  1984年9月30日晚上9点多钟,北京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几个生物系81级的同学议论着:明天就要游行 ,用什么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党和祖国的感情呢?第二天,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在天安门城楼前的游行队伍中,北大 学子突然展出了一条横幅———“小平您好”。画面只持续了几秒,但很快传遍全世界。

  24年已过去,参与制作条幅的人,用相机将历史定格的人,仍记得那个时刻。

  郭建崴床单做衬写上“小平您好”

  北京大学生物系81级学生,参与制作“小平您好”条幅,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 志主编。

  床单不够省掉“同志”两个字

  新京报:当年你们怎么会想到制作“小平您好”这个横幅?

  郭建葳(以下简称“郭”):冲动,一种冲动。写字的同学叫常生,他是“始作俑者”。1984年国庆前一天,我 们按照上级要求,在教室里扎花,准备明天的群众游行。

  他回来晚了,大家该干的活都干完了。他是喜欢标新立异的人,知道那一天肯定有电视直播,就说写几个字,让全世 界人民看看他的书法。大家说好,就开始想口号了。

  新京报:刚开始都想了哪些口号?

  郭:大家主要是想把内容写成独一无二的,“邓小平万岁”,马上就被否定掉了,觉得跟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有人 提议“振兴中华”、“教育要改革”、“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也因为没有创意被否定了。

  新京报:那怎么想到“小平您好”这四个字的?

  郭:也是北大学生的特点吧,敢为天下先。虽然都没见过邓小平,但是我们那一批人在邓小平倡导的拨乱反正、改革 开放、恢复高考等政策下,是受益者。

  当时我们觉得应该对国家对领袖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情。商量来商量去,就想出了“邓小平同志您好”,后来干脆邓字 也不要了。

  新京报:后来怎么又把“同志”两个字去掉了?郭:用一个同学的床单做衬,订字的时候发现订不下了。当时大家心 里也犯嘀咕,这样合适吗?毕竟全中国之前没这样称呼领导人的,一下子蹦出“小平同志”,步子已经迈得够大了,再把“同 志”省去直呼“小平”,会不会被当成不敬,甚至反革命啊。

  但是,后来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没什么恶意,就是想表达大学生对领袖的亲切问候。最后壮着胆,反正也没地儿 了,就把“同志”去掉了。

  白大褂做掩饰把横幅带进游行队伍

  新京报:一共几位同学参与这个事情?

  郭:已经记不清了,我知道的还有常生、张志、李禹、毛小洪、峦晓峰、王新力等。

  到最后,全班男生都知道了,大家都帮忙保守秘密,因为上级不允许携带未经审查的东西。

  新京报:那你们是怎么把条幅带进去的?

  郭: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负责把它带进队伍,穿着实验室白大褂做掩饰,用三根拖把杆把床单卷起来,笔直地夹在胳肢 窝藏起来,腿也打不了弯,走一段就很累,旁边还有两个高个作掩护。步行经过王府井,到达东长安街,把横幅交给了一个一 米八多的大个子来执杆。

  新京报:安检就没查出来?

  郭:没有安检,但是不允许私带东西,审查很严格。当时北大方阵有个同学带了照相机准备拍,被发现后相机被打开 ,胶卷被曝光。所以,我们这个也是冒了很大风险,就觉得能带进去,很自信,在那种冲动之下,也没想什么后果。

  新京报:横幅在游行时展开了多长时间?

  郭:也就几秒。因为群众游行,队伍很散,尤其是北大这个方阵。前面的方阵走得很正常,但北大方阵一到天安门就 停了,同学们都往城楼上看。横幅刚打开,后面的人就催,大家都哗哗哗地跑起来了。跑得很乱,就把横幅弄丢了。

  游行结束后跑到亲戚家躲了几天

  新京报:当时担心会被追究责任吗?

  郭:游行结束后,班里一个同学的弟弟,在西单路口听到几个警察说,北大那几个小子太胆大了,非收拾不可。我们 几个听说后,就全跑了。

  我跑到北京亲戚家躲了几天。

  新京报:你们不知道第二天《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你们的事情吗?

  郭:过了几天才知道,看报纸是正面宣传,心里踏实了,就回学校了。

  新京报:事后校方有没有因为你们私带“小平您好”的横幅表态?

  郭:北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兼容并包,没觉得这个是多大的事情,没给我们处罚,也没给我们奖励。

  新京报:当时外界都是怎么解读你们的举动的?

  郭:那一刻的确很吸引眼球,也铺天盖地招来了很多宣传。但我觉得,宣传有点过了,好像我们是为了政治而生一样 。实际不是,我们只是很纯粹的一种爱国表达,没把它当回事。

  新京报:你们的这个特点是不是跟那个时代有关?

  郭:那个时候思想早就解放了,甚至某些方面比现在还解放。北大人本身就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联系起来,这是80年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

  遗憾没有把那个横幅保留下来

  新京报:从历史的角度看,你们做了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郭:从现在来看,我们的行为确实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从“毛主席万岁”到“什锦八宝FANS”,没有“小平您好”是无法过渡的。我们也是无意中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 事,这仅仅是我们单纯的、基于当初情感和知识背景而做的事。

  新京报:这件事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郭:没带来好处,也没带来坏处。我们没把它当成往脸上贴金的事情,常生还跟参与这个事情的唯一的女生分手了, 他后来出国了。峦晓峰回哈尔滨棋院下棋当教练去了。

  后来我的女朋友知道这个事情后还说,你参与这个事情,还混成这样。我现在的单位也不知道我这个事情,但是我们 很自豪,我们敢干这个事情。

  新京报:你说《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王东拍的“小平您好”照片里没有你,会对此遗憾吗?

  郭:不遗憾,历史会记住我的。非要说遗憾的话,就是我们没把那个横幅保留下来。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林阿珍实习生赵岩北京报道

  -新观察

  一个时代的真诚表达

  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喊出了两个口号:“小平您好”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或许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具 有影响力、也最富于象征意义的口号。

  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们所感受到的,是压抑已久之后所迸发出来的激情,是百废俱兴进入黄金时代的兴奋,甚至是一种 舍我其谁的悲壮。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理性的反思。

  我们曾经长期陷入个人崇拜的举国迷狂之中。政治领袖拥有巨大的魅力,这是政治中的常见现象。但在现代政治的背 景下将领袖神化,只能带来悲剧性的后果。邓小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最大的政治贡献之一,就是破除个人崇拜的迷 信,确立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治改革方向。

  80年代初的大学生们,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批受益者,他们对邓小平的崇敬和感激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感情 的表达,不是山呼万岁,而是一句简单、亲切的问候。

  当时在北大团委工作的徐小平认为,这个口号体现了对邓小平的一种极其尊敬,但这种尊敬又是含有平等意识和亲切 感的。这里面闪耀着一种精神———民主,这使得我们领导人的形象更平民化。显然,这个口号反映的不仅仅是北大学生的心 声,也是一个时代的情感表达,而且是一种自由、真诚的表达。

  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小平您好”的标语,是在盛大的国庆庆典上,以一种打破常规的方式突然出现的。在很长一 个时期,国家的仪式都是高度的模式化,在被组织起来欢庆的人群中,只有“群”而没有“己”,看不到个体,也不允许参与 其中的个人有任何自我表现,每个人都只能按固定的程序整齐划一的动作。当大学生们突然举起自制的标语并被官方所认可时 ,这无疑体现了重大的进步。

  国家的庆典,应该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国家举行各种仪式,彰显国家政权的权威,更要体现对人民的尊重,要让人 民的情感与意愿,能够在仪式上获得表达的空间,从而扩大政治的包容度和开放度,也提升政府的凝聚力。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家宣布了哀悼日,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悼念活动,将每一位国民对悲痛的表达,升华 为国家的仪式,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认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将充满激情的“灵机一动”,转化为理性的制度建设,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任务。

  □任羽中(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

  一日三十年9月30日

  ●对台“九条方针”发表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盛大招待会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

  1999年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 000余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温故知新

  “小平您好”

  今天没有下雨,

  落实了人们的期望。

  祖国

  接受检阅

  正通过天安门广场。

  突然

  在队伍里,

  出现一条横幅标语:

  “小平您好”!

  我不由站了起来,

  向队伍走去。

  我走进队伍里,

  排在横幅下,

  走近天安门,

  “小平您好”!

  说出了我的心意。

  这幅标语是谁写的?

  ———是我,是我们,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小平您好”!

  您可听见这带泪的发音?

  ———一九八四年国庆节1984年10月30日第8版

  作者:苏金伞

  那时流行

  明星贴画

  流行时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许多人还记得曾经流行过的明星贴画吧。

  香港电视剧进入内地,尤其是古装电视剧非常流行时,聪明的商人开始印制贴画销售。上面大多印有电视剧剧照和影 视明星,后来还增加了卡通和风景贴画。

  上学的孩子把一本本笔记本贴得满满的,像赵雅芝、翁美玲、米雪、刘德华等,是那时候的最爱了。不过,要付出的 “代价”是牺牲无数次的早餐和少有的零花钱。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一起欣赏贴画本也是一大趣事,还经常互通有无,交换来自己喜欢的贴画,像宝贝似的视为珍品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