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35期:李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10:02  新京报

  总第235期 【1982年10月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拿下六项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 誉为“体操王子”】

  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点燃奥运火炬以后,到李宁旗舰店询问和购买“全掌弓”的人明显增多。

  “全掌弓”是李宁“飞天”奔跑时脚上穿的运动鞋。

  悬念是在当晚23:55解开的,公众直到此时才知道,点燃奥运会主火炬的是昔日的体操王子。

  14块金牌、106块奖牌,是李宁为中国从零起步的体操创造的神话。

  特别是1982年10月,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拿下六项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 操王子”。

  而体操场上失意后转战商场的成功,是李宁的另一个辉煌。

  汉城失意后收到的那束鲜花

  “飞天”之前,李宁给在国家体操队的教练张健发了条短信:一起分享点火时的快乐。

  “我一直觉得亏欠李宁。”后来,张健对本报记者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1986年,李宁就向张健提过退役的事情,说自己已过了最佳状态。张健找他谈了三次话,说队里缺少主力,希望 他能坚持到1988年奥运会之后。

  没料到,李宁1988年兵败汉城。“不然的话,李宁也不会离开得那么凄凉。”张健说。

  从汉城回来下飞机的时候,拿金银铜牌的运动员走在前面。李宁只拿了个第四名,张健陪着他最后下飞机。下飞机后 ,在海关工作的一个小伙子冲李宁说,“李宁,你哪儿不好坐,跑到汉城去坐(在这届奥运会上,李宁吊环和跳马项目连续出 现重大失误)”。

  那天迎接代表团回国的鲜花和掌声不属于李宁。他走过偏僻的通道,突然发现有个人手捧鲜花在等着他,李宁含泪接 过鲜花。

  这个人就是李经纬,健力宝集团的创始人,健力宝是中国运动员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的指定饮料。李宁、李经 纬两个相差24岁的人由此相识,相互欣赏,成了忘年之交。

  回国后,不止是民众给了他压力,部分官员的态度也让李宁难以接受。张健记得,李宁在那段最苦闷的时间曾经跟他 说过,“国家只要金牌,不要运动员”。

  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深圳体育馆举行了告别晚会,宣布退役。

  当时,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局长的张健希望李宁能在国家队任教。李宁说他考虑一下,一个星期后,给出了答复:离开 。

  广西体委也邀请李宁出任副主任,李宁同样婉拒了。

  李经纬再次出现,向李宁发出邀请,他答应了。

  李宁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变,也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去向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不只是当教练和进政府机关。

  世界屋脊传递亚运火种的那身“李宁”

  1989年加盟健力宝之后,李宁担任总经理助理,分管策划、公关等工作。他上任就建议公司拍了一条有冲击力、 富于体育动感的广告,摄制及广告费用花了60万。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不过广告给健力宝带来了回报。这一年,健力宝 的销售额增加了3000万。

  此时的李宁开始接近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

  每次在国外比赛,因为穿着外国生产的运动服,经常被误认为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李宁一直希望能穿着中国制作的 运动服出现在国际赛场上,但临到退役也没有实现这样的梦想。

  现在,他希望办一家体育服装厂,想法得到了李经纬的支持,1990年初创办了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李宁”是 品牌。

  当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李宁品牌取得了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的赞助专利权。8月,身着李宁牌运动服的李宁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接过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火种。这次活动让25亿中外观众知道了李宁牌。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宁就此可以高枕无忧。在服装厂创办之初,李经纬已隐约意识到健力宝自身产权不清会留下后遗症 ,于是选择了合资,找到了一家新加坡的企业共同投资创立了“李宁牌”。

  1994年,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从健力宝集团脱离,更名为李宁体育产业公司。接下来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成立 ,后又搬到北京,开始了新的征程。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实习生 林媛媛 北京报道

  -李宁的角色转换

  体操

  李宁8岁开始练习体操,10岁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一共获得了14个世 界冠军。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退役,并进入商界。

  经商

  1989年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19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契机, 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

  飞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

  -新观察

  转换角色的勇者

  《儒林外史》中有一副对联曰:“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其涵义转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 说,社会是存在专业化分工的,在每一个领域,学好专长便有英雄用武之地。耕田耕到能手的地步,自然衣食无忧;读书读到 状元,也肯定前途无量。

  不过,吴敬梓老先生没有告诉我们,能不能实现从耕田好到读书好的转换,也没有说可否从读书好退回到耕田好。但 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当放松管制成为国家政策的必然取向时,“进城”、“下海”、“跳槽”成为最流行的词汇,角色转换 成为最鲜明的特色。

  李宁的成功转型以及他身上所附着的多样色彩,就是这一潮流的典型,他的成功为开放带来的最大成果——选择的多 样性——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也让更多的人对挣脱桎梏、转换角色有了勇气。

  从耕田到读书的距离有多远,从运动员到企业家的距离就有多远。李宁在商业上一路走来,一如他在鞍马中对运动技 巧的把握一样,奔跑、起跳、翻腾、落地,一气呵成,向世人诠释了体操王子向商业王子的成功转型。

  然而,这看似流畅实则充满风险的动作,极具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历史感。李宁拒绝做教练和体育官员而走向商海,对 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观念上的一大冲击,他的选择为“新重商主义”在中国的风声水起提供了案例,也让更多人看到了 开放时代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可以说,一方面改革开放为李宁的转型提供了可能性,李宁的成功也为改革开放的正当性和不可逆转性,提供了一个 极具说服力的样本。

  今天,在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逐渐向制造业领域的企 业集中,一大批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提升了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但极为有趣的是,相当多的企业家在成功 以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又积极地奉献爱心回馈社会。

  这一特征在相当多的企业家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在不同的身份间转换,多种人生抱负并存,既务实而又不失理想主 义、情怀。这是转型时代中国企业家的一大特征,也是改革开放特有的景致。

  看到李宁身上的复杂性,也就看到了改革开放的痕迹;了解了改革开放历程,也才能看懂李宁。而诸如李宁的企业家 们,也将在需要更加规范有序的商海中,寻找到更大的翻腾空间。

  □周民良(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民间记忆

  还记得李宁唱起《大约在冬季》

  记得在我小时候,李宁是超红的,大概相当于现在刘翔的江湖地位。

  但偶尔电视上重播体操比赛,出现李宁的时候,我父亲就会说:“李宁,广西出来的,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就在北 京见过。”

  我父亲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热爱体操,虽然后来他当了中学教师,对体操还放不下那份热爱。所以每逢学校放假,他都 会到北京去找当体操教练的同学玩,顺便参观专业体操队的训练。

  父亲总是讲起,“那时是‘文革’之后重新选拔国家队,从全国选了好多小孩练体操。我同学就跟我说:这个是广西 来的李宁,那个是浙江来的楼云……李宁的腿不直,要先坐老虎凳,把腿压直,很苦的。”

  后来,我们全家一起在电视机前,目睹汉城奥运会上,李宁匪夷所思的失误———鞍马比赛坐在马上,吊环比赛,手 臂伸进吊环的环里。

  当然,我也没法忘记,他在糟糕的失误之后,挺起胸膛的微笑。

  也许在我的认知中,明白“失败也是英雄”这个概念,就是源于汉城的李宁。

  当时的报纸和广播说李宁失败的原因是,他老了,英雄迟暮。

  谁能忘记那场堪称盛大的退役晚会呢?仿佛就是汉城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吧,广东电视台直播了。在晚会上,李宁拿着 麦克风唱起《大约在冬季》。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李宁运动品牌越做越大,这些商海往事就如同当年的体坛往事一样,见证了这个风起云 涌的时代的潮起潮落。

  ———摘编自网友“板凳崽”博客

  一日三十年——10月10日

  ●人民艺术家赵丹逝世

  1984年人民艺术家赵丹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赵丹主演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 《遥远的爱》等进步影片,为中国电影的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

  ●慕绥新马向东贪污受贿被严惩

  2001年辽宁、江苏的审判机关对慕绥新、马向东贪污受贿等案分别作出一审判决。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 绥新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 权利终身。

  那时流行

  《手拉手》

  流行时间:1988年以后  流行指数:★★★☆☆

  《手拉手》那时流行在1988年的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韩国“Koreana”演唱组带领18000 名演员高唱主题歌———《手拉手》(HandInHand),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顶点。这曲《手拉手》由此成为奥运历 史上传唱最广的一首主题歌。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曾经在1993年为北京申奥而创作《好运北京》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乔治。 莫洛德尔。

  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认为,它是奥运会会歌里最成功的一首,曾考虑将这首歌定为奥运会的永久会歌。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