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的中国,国家战略调整,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而技术水平差 距又是经济差距的主因之一。因而,决策者迫切希望提高技术水平。而以当时中国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满足这一愿望。因而 ,引进国外技术成为工作重点。
政府实施的引进技术政策包括许多方式,如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出口高技术产 品、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等等。
但中外双方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很大差别。
跨国公司看到的是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而中国看中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市场是现实的、具体的、清晰可辨的,而 对技术的认知与技术水平的判断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从实施效果来看,引进技术的成效瑕瑜互见。其中,也不乏引进技术不成功的例证。比如,引进成套设备能够在短期 内形成生产能力,但是在国外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段时期运行后,引进的技术再一次落后,需要进行新的引 进,结果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生产,再向国际市场出口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市场认可,早期的跨国公司也不 接受;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很成功,在中外双方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可能会换来技术,但技术没有掌握在 自己手里,换来的技术对国内正在开发的技术存在挤出效应等负面影响。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由于引进主体多为国有企业,没有有效转制。在行政命令安排下,技术引进了,但消化 吸收再创新没有实现。接下来,在引进跨国公司方面注重引进资本与成熟技术,而中国贡献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这推进了中国 制造能力的提高。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崛起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而不能寄希望于国外 的技术支持,也不能寄希望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竞争,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模式向培育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
从本质上看,我国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不能有效满足;而研究机构提供的向上负责的论文和展品 等成果,企业又难以利用。因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这种分离关系进行整合。
在企业体制机制已经有很大改变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对以下模式加以延展:一是研究与开 发机构专注的共性技术和公益性的技术创新机构继续由政府予以扶持,而可以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由企业加以整合;二是 研究与开发机构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政府科研经费与企业技术投入相互结合的机制; 四是由企业整合国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外汇储备,并购国外具有创新能 力的企业和下一代先进技术。
总体而言,弥补中国技术创新的短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研发机 构的不懈努力。
□周民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