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靠什么保证4万亿元带动的是绿色GDP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13:43  观察与思考

  “尽管经济发展减缓了,但环境保护不能减缓,在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进一步 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

  -安徽砀山 刘效仁

  未来两至三年,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环保投资占有重要席位。环保部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建议说,4万 亿元的投资应成为绿色投资,注重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比如铁路、机场、甚至是电厂的建设,应该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生态 环境保护政策,不能落掉环评这个重要环节。环保界的共识却是,监测和督察队伍设备、人员配置捉襟见肘的局面,已经严重 制约环保执法。要保证4万亿元带动的是绿色GDP,笔者以为环保当首先硬起来。(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对中央政府未来4万亿元投入拉动内需,不仅媒体给予了好评,权威的经济学家们也表达了良好的预期。世界银行高 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有助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到8%—9%的水平,这就是中国为全 球经济能做出的最大贡献。(11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估算,若4万亿全部来自于政府 投入,将拉动2009年GDP约1.8个百分点(11月11日《中国证券报》)。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会不会减缓已经紧绷了两三年的节能减排势头?带来的是否都是绿色GDP?一些地区会不会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 管紧绷的弦?这些都值得忧虑,并需要未雨绸缪,及时出台相关的方略。

  当然,一方面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我国环保投入长期欠账的困局。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建设仍然 滞后,许多欠发达地区县城至今还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尽管在过去两年中,已在污水处理和电厂脱硫等方面投入3000多亿 元,但据专家测算,要完成以“污染物削减10%”为主的环保目标,我国至少需要在环保领域投资15300亿元。况且当 下不仅投资总量不足,而且绩效不高,甚至是建了亦未能保证正常运转,污染处理设施成了摆设。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监督 、监测队伍,就很难确保这些治理设施发挥效益。

  另一方面,要遏止一些地方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管的冲动,更当强化环评的权威,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的权威。 铁路、机场、电厂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严格通过环评。环评机构要摆脱权力的干预和经济利益的俘获,确保环评本身的公正 性科学性。同时,必须恪守环评的前置程序,与执法部门一起维护环评的应有权威。没通过环评的就决不允许上马,上马了的 不单要立即停工,还要追究政府的领导责任。然而,正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在前不久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批评的 那样,“不环评也审批”或“先审批后环评”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上年度原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涉及全国22个省电力、钢 铁等12个行业的82个项目中,就有59个严重违反环评法。再加上对未报或未批环评就擅自开工建设项目处理不到位,追 究行政责任落实不到位,使环评常常被束之高阁。

  环保监测和督察队伍设备、人员配置捉襟见肘的局面,同样严重制约着环保执法。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多次指出,污 染事故发生后,很多地区的监测人员只能靠鼻子去闻,很多环保部门的检测设备甚至比不过当地中学的实验室。由于体制原因 ,一些地区的环保执法经费目前还没有纳入财政拨款的范围,很多基层环保执法人员骑自行车赶往污染事故现场。在县一级环 保部门,人均只有0.08辆执法用车。更可悲的是,地方环保机构不少成了政府养的猫,捉不捉老鼠,要听命于地方权力, 很难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惶论依法监督依法处罚了。

  国合会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任布兰德指出,尽管经济发展减缓了,但环境保护不能减缓,在当前全世界所面 临的经济危机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少专家都建议,我国应该抓住 此次投资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能耗低、污染少的低碳经济。要保障中国4万亿元带动的是绿色GDP,环保组织和权力 机构则责无旁贷。即使没有理顺管理体制,也当率先强壮和强硬起来。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说不的权 力用得足足的,靠公正、权威、严肃,让地方权力敬服与敬畏,成为绿色GDP的忠实卫士。 -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