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全球化“善恶”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1:3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陈昕晔

  一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司机是一位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的比利时人, 他们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逐,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了车祸,抢救王妃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产自巴西。

  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化成为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而这则演绎自真实新闻的故事,反映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世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件事可能涉及十几个国家,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经济普及课。在探讨金融危机发生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全球 化所造成的国际分工版图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30年来中国对全球化的认知

  自30年前国门重新打开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对全球化的认知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向《环球》杂志记者描述了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热烈的欢呼和拥抱”。当年,改革开放使国家欣欣向荣,一些中国学者更多地看到全球化的积极后 果,认为全球化进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信息革命、科技进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仿佛突然发 现了一块新大陆,一个提升综合国力的巨大历史机遇。应该说,那时部分学者对全球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个阶段,是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弊端有所觉察的时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学界对全球化进程的批评意见 大幅增加。国内部分学者认识到全球化造成的各种问题,如南北贫富悬殊,国际资本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主流传媒和文 化产业所体现出的“文化帝国主义”,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中表现出的“西方霸权”。

  而中国对全球化的认知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目前所处的“进行时态”。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全球化肇始于欧 美现代化进程在当代的深化和扩展,对于所有国家来说,无论愿意加入与否,擅长驾驭与否,它都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近一个 时期,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提到“趋利避害”,是对全球化认知的深化。“在保持对现有全球政治经济体制的批评态度的同时, 与之进行磨合和协作,在介入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壮大逐步修正它、改造它,使其更为公正合理。”

  全球化的新特征与全球性问题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而在新世纪,全球化也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中国社 科院亚太所所长张宇燕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几个新特点:

  首先,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国际贸易的变化,自“9·11”事件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非常迅速。

  其中,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非常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 P的7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每赚到一块钱,其中7毛钱和对外贸易有关。

  第二个特征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资本流动主要指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增长,2004年全球F DI总量为7400亿美元,而2007年为1.3万亿美元。自改革开放到2006年,中国吸引的外资累计近8000亿 美元,每年为二三百亿美元,而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资的国家是依然是美国,每年为1000多亿美元。同时,中国对外投资 增长也很快,2006年中国对外投资为16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对 外投资将超过所吸收的外资。

  全球化的第三个新特征是技术成果在全球的扩散速度大大加快。这是每个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

  “全球化在本世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世界越来越被绑在了一起,也因此,全球问题越来越突出。”张宇燕说。

  近两年,气候成为全球性议题。11月有一则关于岛国马尔代夫的新闻,这个“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太平洋中的 天堂,因为担心被海水淹没,提出向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新国土,举国移民。这是全球气候问题中的一斑,而要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则需要全球协作和各国参与。全球性问题还包括传染病、恐怖主义、物种消亡等等……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红利, 也使我们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铸币税的奥秘

  在机场免税店,人们会发现,这里的电器是日本、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 ,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

  “为什么几乎没有美国制造的商品?这就是全球化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近10年来这个格局越来越明显。”张宇 燕将世界贸易分成三类:美国和英国出口金融产品,印钞票,“生产”股票、债券;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以及俄罗斯出口资 源;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乃至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服务。

  这就是今天世界经济“一极多强”的基本格局,一极是美国,多强则是指欧洲和日本以及新兴经济体日益重要的作用 。

  美国在全球化中具有主导作用,首先是凭借其经济实力,美国的GDP曾占世界的30%,近年有所下降依然占到1 /4。这样的经济实力决定了美元的地位,也决定了美国的金融实力。张宇燕指出,“当今的世界货币体系主要是两大(美元 和欧元)一小(日元),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元。”美元是今天主要的世界货币,全世界都在生产能够用美元购买的商品,美国 则生产美元。

  美国生产100美元的成本是6美分,如果这张绿钞票永远在美国境外流通,则剩下的99.94美元都是它的利润 ,张宇燕指出:“这个利润在经济学里叫做‘铸币税’。”铸币税起源于欧洲,当时欧洲各国的国王垄断了铸币权,金币、银 币都由国王来铸造,在铸造时国王往里面加点铜,加点铅,加点锌,金币的成色就从百分之百降到了90%,这之间的差额是 10%,就成了国王的税收,这就是铸币税。

  张宇燕分析说,美元就是目前被全世界持有的货币,是纸币甚至是电子货币。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国拿着 美元但不到美国买东西——因为这些美元如果拿到美国花就会使美国发生通胀,美元就不值钱了。如果各国拿着美元互相使用 ,那么美国就等于印了纸向全世界征税。现实是,美国每年新印的货币中大约80%是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国通过征收铸币 税每年赚的是成百上千亿美元。欧洲不甘心让美国一家挣这笔钱,但欧洲一国的国力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欧洲国家联合在一 起,设立了欧元,来跟美国争铸币税,这是欧元诞生的根本原因。

  而美国在向世界出口美元的同时,也在出口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使美国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资本回流到美国,平衡 其巨大的双赤字。张宇燕强调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人们都在指责格林斯潘,认为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经济政策制造了房地 产这个泡沫,然而格林斯潘真的会犯这种糊涂吗?事实上,“美国为了国际分工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让那些拥有巨大贸易盈余的国家购买,而美国则获得资源、商品和服务。

  自1980年代后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为世界生产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换回美元,由于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 中国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2008年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指出:“ 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独善其身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而现在,美国人 是不会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会希望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的。当然,他们更不会反对中国进一步积累外汇储备——只要 是购买美国金融资产。”

  全球化向何处去?

  2008年金融海啸的爆发似乎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正和”局面,普遍的高增长将转变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元 区和日本经济的全面减速和衰退。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全球化将向何处去?

  这首先要看全球化主导力量美国的实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张宇燕指出,美国的绝对实力有所下降;但是从相对实力看 ,由于危机使欧元、英镑、日元受到了更大的打击,美元的相对实力反而有所加强。“在讨论国际关系问题的时候,相对的优 势比绝对的更重要。”

  在危机之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成为热点话题,欧洲甚至有声音要求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此,余永定的回答是 ,“国际货币体系很难有根本性变化”,他认为黄金不能取代美元的作用。“在美国一家独大、欧盟成员国之间仍然无法采取 统一行动、新兴国家刚刚婴儿学步的时候,看不出谁有能力约束伯南克和保尔森。”

  王逸舟指出,“在动荡曲折的阶段,主宰危机消解进程的主要国家和国际制度,必然会采取措施迫使体系内的所有成 员‘共患难’。”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当前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现实,但是在交了学费之后,我们还是可以吸取教训,调整思路 。

  首先,危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破除一些迷信,比如说对美国金融系统可靠性的迷信,对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监管制度 的迷信,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保险阀”的迷信,对美国为中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迷信;这不是说它们没有任何优点和值 得借鉴之处,只是要放弃盲目追跟、不加选择和批判的态度。

  其次,要努力掌握“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本领。例如,人民币(或中国的各种资产和信用)与美元以外的硬通 货(以及美国以外的发达区域)挂钩,收益或许相对小些,但风险至少得以分散化,政治上和战略上也有好处。同理,中国庞 大外汇存底和雄厚外交资源的使用,也要尽量多元化、多极化和均衡化,为国际体系的“美帝国主义时代”的逐渐褪色,做好 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集中在生产链条的末端,赚取微薄的利润,同时还要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另一方面, 美国、欧洲不断提供准入标准,对中国商品反倾销,在质量问题上做文章。因此,中国目前应该考虑在工业化进程中,更多地 提高科技投入,实现生产转型,从出口导向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让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福祉惠及更多的中国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