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30年嵌入中国人生活的新元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1:35  《环球》杂志
改革30年嵌入中国人生活的新元素
嵌入中国人生活的新元素

  偶像奔流80年代

  《环球》杂志记者/夏海淑

  1983年9月,在北京的中央工艺美院的新生报到处,放着两排长长的桌子,一排后面坐着登记资料的老师,另一排后面坐着剃头的师傅,所有留长发的男生必须先到这排桌子后面被彻底“修理”一番后,才能到对面的桌子前完成入学登记。

  也是在那一年,一些城市的街头还出现了手拿剪刀的“执法”人员看到有穿喇叭裤的青年,立刻将他们的裤腿剪掉的事例。

  如今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1983年时长发、喇叭裤与邓丽君曾一道被列入毒害年轻人的精神垃圾。

  然而长发可以被剃光,喇叭裤腿也能被剪掉,邓丽君的歌声却不是轻易就可以抹去的。尽管随时可能被扣上“散播黄色歌曲”的罪名,但从北京上海到偏远县城,这个温柔甜美的声音依然传播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耳中。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邓丽君、费翔、许文强(周润发)、翁美玲以及琼瑶、三毛,构成了大众对于80年代最深刻的记忆。

  何日君再来?

  现在已经很难确认,大陆青年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是通过什么方式了,一般认为,最早是从海外探亲或旅游回来的人带回了邓丽君的磁带和录影带——那时她已经红遍“外面的世界”。

  很快,邓丽君的歌声就通过地下的方式在年轻人中迅速流传开来,先是翻录磁带、盗版磁带,然后就是翻唱集锦。从程琳、成方圆、张蔷到后来的那英、田震、王菲,80年代出道的女歌手们几乎没有人不曾翻唱过邓丽君的歌。

  1980年,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和以李谷一的《乡恋》为代表的大陆流行歌曲已经在大城市里广受欢迎,以至于一些老音乐人为此特意召开了一场“西山会议”,邓丽君的歌曲自此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遭到了全面被禁的命运。

  禁令进一步助长了邓丽君的流行,清华美院的老师邹文80年代初在贵州生活,他回忆说:“当时我们听邓丽君的歌主要是通过广播,我记得那时候有个‘澳洲人民广播电台’,经常在节目中插播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他们的歌。那时候都说这个台是‘敌台’,‘收听敌台’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我们还是会偷偷地听。”

  作为最早接触邓丽君歌曲的一批人(1978年),《人民音乐》的编辑部主任金兆君后来总结说,其实邓丽君之所以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受欢迎,是因为她的音乐与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孤岛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她翻唱李香兰的《何日君再来》成为了最早被严禁的“汉奸歌曲”。

  不过,80年代初期她在大陆的风靡,更是因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上的贫瘠,通过邓丽君的歌,年轻人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情感、表达个性的方式,并再也不愿意放弃。此后,年轻人开始用“歌星”来称呼那些受人喜爱的歌手,在邓丽君外,他们还包括刘文正、凤飞飞、罗大佑等等,事实上,他们组成了大陆80年代的第一批流行文化偶像。

  1984年,来自香港的张明敏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演唱了《我的中国心》。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在一夜之间成为整个中国的流行旋律。

  当时《读者文摘》的两位创刊人胡亚权和郑元绪是在沙发上听完这首歌的,感动之余,他们决定要把这首歌发到杂志上。找不到歌的正式词曲,他们就找录音录像,请人一句一句对着录音抄词打谱,最后将词曲登上当年2月号《读者文摘》的封三。结果,那期杂志在各地被一抢而空。

  作为一名业余歌手,张明敏完成了那些天王天后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让港台流行音乐第一次以官方许可的形式席卷大陆,此后,无论是港台还是国外的音乐在大陆的传播渠道变得越来越通畅。

  1985年4月7日,英国的“威猛乐队”来到中国,在北京和广州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尽管没有任何宣传,上万张门票依然被连夜排队的人们抢购一空,最早的黄牛党们将票价从5块炒到了25块——相当于那时人们半个月的工资。

  1986年,费翔在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了他在大陆的首张专辑磁带《跨越四海的歌声》,正式进军大陆市场。尽管在磁带的封面上,费翔穿的“睡衣”式外套现在看来实在有点“雷”,但那一年,翻唱歌手费翔在大陆女性中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只有后来的F4可以与之相比。

  1988年,中央电视台在《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中第一次播放了包括小虎队、王杰等当红歌星的MTV,至此,两岸的流行节奏终于开始接轨。

  现在回头去看,尽管在漫长的80年代中前期,这些风靡大陆的偶像不是过于地下,就是过于脱节,但香港岭南大学的博士生黄薇子分析说,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培养出了流行音乐的听众,也培养了他们的欣赏习惯,以至于大陆后来的流行音乐产业模式基本都是从港台复制而来。”

  客观地说,这种复制显然并不全是好事,但无论如何,这些音乐为80年代的我们带来的,却是异常纯粹的美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哲学热背后的思潮激荡

  留学:最先打开的一扇门

  出国去挣“四大件”

  活力90年代

  中国股市:每走一步都是前进了一大步

  精英海归的理想嬗变

  三里屯,1997年的夜晚

  记忆中的BP机时代

  全球化21世纪

  港深双城变奏

  “省着花”与“借着花”

  私家车突破禁区之后

  中国人“富豪观”之变

  从追逐世界到与世界同步

  互联网,从“羊肠小道”起步

  30年全球化“善恶”之辩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改革30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