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府井的大展:全新的资源整合
一项展览,在主题策划、照片采集、结构搭建过后,最终要落实在展场上。作为一项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展览,如果将展场设在美术馆之类场所,只会是一小撮人做给一小撮人看,而改革开放30年这个主题是公共文化记忆,公共人生经验问题,展览的主要功能是要分享经验给所有人看,让观者感同身受。将场地落实在王府井步行街,是这次展览之幸。在许多明眼人看来,这条商业街非常繁华,人口流动量很大,是办改革开放30年展览最理想的场所,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主题展览,最大的功效就在于向公众分享人生经验。这样一来,场地和照片的诉求就完全一致了。
展览全部使用四面的大幅立体展架,来呈现这近800幅生活记忆。整个展览的走向由南向北,首先是民生记忆30年,在王府井大楼南50米的地方向北延伸至大楼前方50米,然后顺延是家庭记忆30年,12个家庭单元(因另一家庭来自长安镇,故展览中并入城镇记忆30年。——编者注)的展览,集中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小广场呈现。最后再向北是城镇记忆。虽然整个改革开放30年的展览分成了3个单元,但是展示风格趋向一致,并通过区域和色系把这3个单元区分开来。民生记忆设置成祥和的红色系,城镇的展览则以温暖的黄色呈现,家庭记忆运用了鲜明的苹果绿色调,富有生机和温情感。王府井是人群聚落的场所,颜色也很繁杂,所以在设计上,整个展览都是干净单纯的基调。任何展览都是环境艺术,尽管最终目的是看照片,但通过照片让你看到更多、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才是好的环境选择。
另外,根据这一展览还要出3本平装书而非画册,3本书的色系和展览都是配套的。这些书采用再生纸,继续保持平易、朴素、日常的调子。
从前期策划到展览布置,从整合资源、理解照片到使用照片,这种独特的宏观着眼、细处落笔的新的展览模式,细致、细腻、细节化。对影像的理解、对摄影资源的整合、对展示方式的考量,这些都力趋深入更多人的内心。因为诉求不同,有这些人生阅历的人,是一种经验唤起;而年轻一代,当做传奇来看,是一种经验比对。照片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新旧,旧闻也可以成为新闻。摄影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头脑去观察它、去抚摸它、去利用它,达到良好的诉求。摄影不是少数人的摄影,它可以和所有人的内心有关。
期待一周之后的王府井大街,一排排整齐的展架上,一幅幅平实的画面,将一个个路人吸引在此,让这些图片在熙攘的人流中,成为独特的一景,成为一道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独特风景线。
本报记者 方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