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行要趁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15:31  新世纪周刊

  -刘戈

  真正的人尖子都是突破教育的围追堵截自己冒出来的,哪里是教育出来的

  教育部要搞教育中长期改革,列出20个问题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但人们似乎只对中学是否文理分科这一条更感兴 趣,吵成一片。

  从清末取消科举制度,引入西学,高中生文理分不分科,成了一个困扰了中国一百多年的问题。1902年,当时的 清政府就出台一个钦定中学生课程,不分文理科,当时理工科被称为实科。到1909年的时候,学习德国的模式,又在中学 分文科和实科。过了几年,民国了,1912年,主管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又把文理分科取消了。新中国成立后,沿袭苏联的 教育模式,中国的高校文理分得很清楚,所以到高二、高三的时候学生自然要做一个会影响你一生的选择,学文还是学理?

  其实文理分不分科是一个各有利弊永远也讨论不清楚的问题。有人说,关键的问题是教育观念,我们怎么看待大学教 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培育身心健康有益社会的公民,那么当然文理不应该分科。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育 人才,当然是分科的好,最好是从小学一年级时候就分,让孩子们心无旁骛,一定可以培育出不少优秀的专才,当然这要以废 掉大多数孩子的前程为代价。但我们的答案是——都要,那么这又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讨论这个无解的问题了,我们只讨论每一个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必须接受的结果——在 上高中的时候你就要为自己今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站队。最挠头的问题是——在这样一次重要的选择面前,你站错了队。

  站错队的通常是中学时各门功课比较均衡,都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选择 了理科。理由很清晰,学理工科好找工作。如果你还心有不甘,另外一个说服你的理由是:大学学理工科,工作以后转做文科 类工作的而且做的很优秀的人随手就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而大学学文科转而向理工发展的基本绝迹。这样即使你站错了队, 学理科也让你有转型的机会,而一旦选择了文科,绝无改变的机会。

  一般说来,人们认为数理逻辑比较好的人适合理工,语言能力比较好的人适合文科。但是如果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远不止这两个方面。所谓智能是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除了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 力,还有一些能力也属于人的基本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如果一个人 能够清晰地认清自己的智能优势,会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帮助。比如:记者、教师、培训师对语言智能的要求比较高; 科学家、IT工程师、会计师对数理逻辑的要求比较高;机械工程师、建筑师、驾驶员、美术设计人员需要更强的空间智能才 能胜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咨询师则需要较高的人际智能;运动员、实验员、演员依赖较高的身 体动觉智能;作曲家、歌唱演员需要较高的音乐智能;而较高的自我认知智能则是所有职业岗位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基本条件。

  不管分不分科,普通教育更多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德性,而不是发现或者激发智能,教育只能解决是否干得了 一份工作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干得好一份工作的问题。真正的人尖子都是突破教育的围追堵截自己冒出来的,哪里是教育出来 的。所以,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你基本智能的长项和所学专业恰好合拍,但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那么我的观点 是:智能优先,也就是你的智能结构不适合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话,宁可放弃你所受过的专业教育。不要觉得你一直被别人 认为很聪明,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好,中国人所说的聪明通常意义含糊。在学龄前,聪明的意思是记忆力好,能背诵很多古诗; 学生时代,聪明的意思是考试成绩好,总考前几名;成人以后,聪明的意思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都能搞掂。您需要 搞清楚的是,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你的聪明到底是体现在哪项或者哪几项智能上。

  有前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来自于兴趣带来的回报。你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而不是中学或者大学 一次稀里糊涂的选择带来的专业,你就能够感受到这种回报,有了回报你就对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有不少年轻人选 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做得力不从心,但由于单位的收入比较好,或者社会地位高,拖延或者放弃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最后的 结果是在本职工作中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站错了队,工作以后是有机会重新选择的,如果有转型的想法, 越早动手越好。我就是这样给我亲戚朋友的晚辈们提出建议的,目前看来,效果良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