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特区的中部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15:32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徐浩程

  试验区被看作是“中部崛起”战略的两大支柱之一,将为改变中部发展模式树立新标识,引领中部创新,提升中部经济地位。2008年,随着试验区正式启动,这一切正在变为现实,成为“中部超车”的底气之一。

  2007年12月16日,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级试验区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媒体关于试验区设立意义的提问,湖南省长周强直接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说,“给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这位中国曾经最年轻的省长言下之意是,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试验区的落地,将成为“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其实,早在各省市为第四批试验区暗自较力时,就有国家发改委官员告诉媒体,“试点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区域平衡发展”。而在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后,试验区被众多专家学者视为“中部崛起战略”中最重要的两大政策支柱之一,将为改变中部经济发展模式树立新标识,引领中部机制体制创新,进而提升中部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

  2008年末,长株潭城市群综改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加上此前9月份已获批的武汉都市圈综改方案,两大试验区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省级试验区,也在2008年相继拉开帷幕。以试验区为支点,体制机制创新与城市群发展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与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熊掌和鱼的兼得

  孟子在《鱼我所欲章》中讲了一个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在今天中部的两大试验区上演,不过博弈的指向变成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2007年12月14日,中部试验区获批。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试验区的试验方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国家之所以如此提,是因为‘中部崛起’已经不能走东部的老路了,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中部再全部复制东部的模式。中部需要开辟自己的路子。”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分析道,国家之所以将这个重任放在两大试验区,显然秉承了中国“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思路。而且在中部,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与整个中部相似,两大试验区同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工作开展起来的难度也比一般城市大,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

  不过,对两大试验区而言,这恰恰是难题所在。两个试验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经济发展压力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至少从近期效果来看,很可能会有“限制”地区发展的反作用。经济增长与两型社会建设成了中部试验区的熊掌和鱼。

  显然,试验区需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新路,才能做到熊掌和鱼的兼得,进而为中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树立标识。

  “随着两个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相继出台,其发展新路径也已经开始逐步成形。”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向《决策》分析道,目前,在具体实施方案中,资源节约型机制和环境友好型的专项思路已经初步成型。前者包括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以及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仅就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总体方案而言,其试点改革的重心除了放在生态一体化上之外,“两型产业”的建设、区域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同为重点,而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而发展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等“两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则是具体的手段。

  2009年初,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投资方案出炉。在这份包含177个投资项目、总规模达到了12874亿元的投资清单中,“两型产业”的投资项目成为了重头戏,投资规模达到了3388亿元,产业项目数占到了项目总数的67.9%。在最终敲定的清单项目中,“两型产业”的投资项目包括80万吨乙烯、东风乘用车、武钢扩能改造、武汉至宜昌铁路、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中粮集团生猪健康养殖、汉口精武亿只肉鸭产业化等一批总投资在50亿元乃至100亿元以上的项目。

  而在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决意‘打蛇打七寸’,从重化工中心开刀。”武汉市发改委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5年,武汉青山区将投入200亿元,陆续启动70个循环经济项目,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和公用工程一体化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确保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的目标。

  机制创新中心

  不过,新的发展模式并不全然是项目投资那么简单。“新路径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探寻两型社会新的体制和机制。”伍新木告诉《决策》。

  这与湖北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凌云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赵凌云看来,与以前的经济特区相比,“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范围进一步缩小,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初,中部崛起提出时,不就有媒体与学者质疑,在‘后特区时代’,中部崛起在没有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动力何在吗。现在试验区的建设正好能回答这一怀疑:试验区就是要建设和发展成一个‘机制创新中心’,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相关专家说,“而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部各省的机制体制创新。”

  2008年,在综合配套方面,湖北专门出台了一个被命名为“56531”的综合配套措施——编制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制订5项一体化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以及1个重大项目清单。其中,除项目清单与重点工作方案外,其余各方面均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创新。“湖北省的原则是,政策‘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分步推出’。”秦尊文告诉《决策》。

  不仅如此,湖北省还在谋求将改革试验立法。据相关媒体报道,湖北省有关方面正在组织开展《湖北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力争在2009年一季度上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条例》一旦得以通过,将成为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小宪法”,给试验区建设带来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同时,在2008年,湖南也启动了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探索“两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金融创新及城市群建设管理等新模式,并修改此前已经出台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控制性规划。

  不过在赵凌云看来,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机制创新中,最核心机制应该是资源使用的市场化。“在两大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关于资源使用市场化机制的建设十分明确,就是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有效引导社会、企业节约资源。”赵凌云在解读试验区“总体方案”时说,我们还能从两个方案中看到不少新名词。比如,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水专项债券、资源税、环境税、生态环境补偿等等。

  第四增长极

  众所周知,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已成为近年来众多省区奋斗的目标。

  2008年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实施。有关专家即指出,该《规划》的实施,可能充分发挥北部湾地区比较优势,以存量资源推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使广西北部湾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后的第四大经济区。

  而竞逐“第四极”的并不仅是广西北部湾,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迅速发展的东北三省,以及借力“西部大开发”快速崛起的成渝城市群,均已向着“第四极”发起冲锋。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在这个区域将上演一轮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比如国家大项目的倾斜、银行的联合信贷支持等等,并由此确立自身在国内的经济地位。

  那么,中部试验区能否助推中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呢?“从目前来看,两大试验区的经济魅力已经显现出来了。”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武汉城市圈经济运行情况简析”中,其对武汉城市圈的总体评价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发展优势突出,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个典型的细节是,2008年11月20日,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正式开馆。“其实早在1981年,美国就选定武汉作为其驻中国五个总领馆所在地之一,但是后来武汉衰落了,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的推进也就一直没有任何进展。毕竟,外交机构的设立通常伴随着投资的追加。”秦尊文告诉《决策》,“现在,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的开馆,说明武汉都市圈在试验区和中部崛起双重政策下,正在恢复昔日的辉煌。”

  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72.11亿元,增长14.8%,占湖北生产总值的61.5%,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而长株潭城市群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占湖南全省的40.9%。两个试验区的城市中心性进一步提高,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与辐射正在增长。

  同时,在两大国家级试验区之外,中部各省的省级试验区也在发力,在打造“经济第四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10月,随着安徽省推进自主创新大会的召开,有安徽“新特区”之称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走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也必将在安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影响力。”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告诉《决策》。而与此同时,安徽另一个试验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正在紧密谋划中,其规划方案将于今年年中上报国家发改委并获得批准。据悉,这将是安徽泊第一个“国字号”发展规划。

  但是,中部试验区要发挥浦东之于长三角、滨海新区之于渤海湾的“领头羊”作用,还需在一体化与合作上加强。

  日前,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正在为中部“陆港”暗战,两地都希望成为西部物资走向东部、东部物资进入西部的交汇点。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只有发展成为中部‘陆港’,才能提升城市在中部区域的战略性,从而获得和当年深圳、上海和天津一样的政策优势和资金扶持。”湖北一位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参与者一语道破争建中部“陆港”的动机。

  但就在此时,“东北三省四市的领导却在谋求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八大产业。这对中部竞争‘第四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叶青担忧对《决策》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