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化肥产业振兴的临沭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11:2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民企迅速壮大,现在临沭的化肥产业集群里已经看不到国企的身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冉   山东济南、临沂报道

  高峰站在长长的车队中间,百无聊赖。“今天肯定是没办法往回赶了,本来运费就不高,这样下去就挣得更少。”高峰是来自江苏泰兴的货车司机,专运缓控释肥生产原料磷酸一铵。一车30吨,一个月送20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收货方山东金正大集团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来自湖南河北的运肥车、江苏的送料车在厂门口往来穿梭,生产车间内,工人24小时连轴转。

  “我们这里是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眼下正是春季用肥的时节,肯定很繁忙。”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高义武告诉《望东方周刊》。

  隔路相望的史丹利化肥公司同样忙碌。“我们每天复合肥的产量只有七八千吨,可高峰期需求量有1万吨,生产工人已经有5000人,但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吴令然说。

  山东临沭县是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唯一一个化肥产业集群所在地。其火爆境况,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下,似乎是个异类。

  2008年我国尿素产能约6100万吨,产量约5600万吨,而国内需求约4600万吨;磷酸二铵的产能约1300万吨,产量约800万吨,而国内消费量为550万吨左右。

  “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回避。”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说。

  这个产业集群里已无国企身影

  金正大集团就是山东临沭化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这家集团成立于1998年,当年就建成了一条年产10万吨化肥的生产线。通过次年举办的经销商大会,这个公司打出了品牌,用两年多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2年的法国、德国、荷兰之行,公司董事长万连步首次接触到了缓控释肥,但国外的化肥公司却讳莫如深,拒绝他们参观,不愿介绍其生产设备及工艺。

  幸运的是,在2003年全国新型化肥开发研讨会上,万连步再次接触到了让他念念不忘的缓控释肥。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当时已经花费了8年时间研制出产品,并且进入中试阶段。实验室产品完全达到国外产品水平,有些指标还好于国外产品。

  2006年3月,金正大集团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年底二期工程完工时,金正大的产能跃居亚洲第一。

  “国外对我们是封锁的,所以我们的设备完全是自主设计,当然也从来不向社会公开。”高义武说。

  金正大集团厂区对面,一个年产60万吨的缓控释肥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投产后,金正大将稳居缓控释肥全球头把交椅。

  临沭是山东临沂的下辖县,不通火车、不靠海,出租车的起步价仅2元。然而就是这里,2007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复合肥产业基地”,2008年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我们这里虽然不靠海,但距离临沂火车站只有10多公里,距离全国最大的化肥原料码头连云港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距离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码头日照港也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临沭县长助理、肥料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家合告诉《望东方周刊》。

  “临沭其实没有生产化肥的传统,1992年开始才有了一些小厂,之所以能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我想是因为县里当时实在没有可以倚仗的产业,化肥产业虽然也不成气候,但还是透出一些希望,于是就当作正事来抓。”金正大集团营销总监李华波说。

  “国家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倡企业兼并重组,其实我们早已经这样做了,复混肥企业已由过去的近百家减少到现在的28家,年生产能力由3年前的80万吨提高到800多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刘家合说。

  “主要依靠市场手段优胜劣汰,政府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直接关停。在这个过程中,民企迅速壮大,现在的产业集群里已经看不到国企的身影。”刘家合告诉本刊记者。 

  烦恼依然存在

  “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我们今后将选定10家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在推荐贷款、供应土地、并购企业、推介上市等方面优先安排。”刘家合说。

  他认为,临沭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壮大,面临的不光是扶持政策难题,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也要进一步加强,应该充分利用生产许可等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像山东省质监局3万吨以上的产能就能批准,我们掌握的标准已经提升到了30万吨。”

  让刘家合烦恼的是省里的态度,近来只是频繁提及个别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不够重视。

  “省里确实计划重点扶持8家龙头企业,但也确定了5个产业基地,其中就包括临沂。”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杨春升告诉本刊记者。

  事实上,杨春升的烦恼也不少——此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并没有把山东作为基地。“化肥产业现在有拼命往原料基地靠的倾向,说是为了减轻运输压力。但原料基地并不是粮食主产区,生产出来的化肥还是要运往河南、山东这些地方,对运输造成的压力并不能减轻。”■

  绍兴纺织的布面文章

  奥巴马就职演说现场,贵宾席上所用的毯子全部来自绍兴柯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丁仕松   浙江绍兴报道

  “托在一块布”上的绍兴,轻纺业是支柱产业。2008年这块布曾过于沉重,民营企业江龙控股崩盘,排头企业华联三鑫被重组,企业互保危如累卵。

  熬到2009年,终于在一抹提气的暖色中开局——美国总统奥巴马国会山就职演说现场,贵宾席上所用的毯子全部来自浙江绍兴柯桥。

  “在这么重要的场合,绍兴的纺织品能被选用,靠的是过硬的品质。”3月10日,浙江赛博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邦杰对本刊记者说。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先进的机器和织造技术,造一块“里子”很好的布没问题。

  在产能和质量提升空间不大的当下,布“面上”文章似乎更为迫切。加强设计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向终端市场挺进,做成品,打品牌,这些赚钱不快但利益长远的措施,成为绍兴纺企的共识。

  品牌的加法

  在祝邦杰的电脑里,美国的合作伙伴发来的有奥巴马就职现场照片那封邮件被保存下来。即使在柯桥柯东工业区,赛博家纺也算不上很大的企业。

  赛博2002年开办时,和众多的柯桥小企业一起,生产针织面料等大路货。“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反而更激烈,后来我们把产品往小处做,就生产毛毯、床上用品、棉被等家用纺织成品。”祝邦杰认为,太多同类企业集聚在柯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是深耕细作。

  2008年,该企业六大类产品通过了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最严格的有害物质检验。“生态纺织品是个发展方向,也是产品向欧美出口的通行证。”祝邦杰说,“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这只杯子里的水满了,你可以再找一只杯子,我们的策略就是逃离低端的恶性竞争。”

  包括赛博在内的大部分绍兴县纺织企业,主要是依托中国轻纺城发展起来的,轻纺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500多亿元。

  结构调整用减法

  20多元一米的布,去年降价了两三元,而且销量也在下降,“以往都说薄利多销,现在跑量都跑不动了,”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的一名经销商懊悔地说,“我们起步太迟了。”

  绍兴从2005年开始认识到跑量已经到了瓶颈,绍兴县经贸局建议,严格控制印染产能并逐步减少。当年该市一个20万吨的涤纶丝项目,因市场饱和被政府“劝停”。当年全县有35家企业实施并购重组。

  轻纺在业内又被戏谑为“轻仿”——轻松地仿冒。“我开发一款新产品,可能一周之内,市场上的仿制品就铺天盖地了。开发成本要占价格的30%左右,和仿制品比,完全没有优势。”一家年销售额过亿的家纺企业老总告诉本刊记者,“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消耗产业链和机器优势。”

  “虽然量大,但大家互相模仿,使得新产品很快变得低端,然后打价格战,只能赚微薄的利润。”这名老总说。

  绍兴县家纺协会会长魏中华认为:“在国外,有些公司只有一两个产品就能做得很好,但是在柯桥,我们有2000个产品未必能获得明显的利润。因为仿冒,中国轻纺城的产品价格总是卖不高。”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了,也必将吸引一大批设计师前来轻纺城寻求发展。这些设计师的到来不仅将为柯桥引进优秀的设计作品,增强柯桥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将提高柯桥的品位。反之,再不重视保护工作,那么开门市部赢利都有可能无从谈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十大产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