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小林 陈小莹 上海报道
上海拿到了“金苹果”。
3月25日,上海建设“两个中心”获批——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中国这个最大的经济城市往哪里去?其一为金融,其二为航运。
“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三次采用‘汇报提纲’这种最高形式向中央要政策。说明了上海本身发展的迫切性。”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上海市主要决策咨询顾问对本报记者评价说。
记者拿到一份上海市关于“推进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以下简称《举措》)的重点课题报告。这份总长42页的报告,基本成为上海申请航运中心的蓝本之一。
相关政府部门透露,配套细则公布在即,其中包含了大约40条金融相关的细则,10条左右的航运相关细则。集疏运一体化、综合试验区(启运港等)、航运金融等多个建设方案即将呈现。
不同寻常的“汇报提纲”
“上海上报两个中心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俞正声到上海担任书记之后布置的14个重点课题,其中就包括了建设航运中心;另一个,则是上海一直在研究的‘发展方式转变’的课题。”一名上海市政府决策顾问对本报记者说,“这两个基础直接形成了递交给国务院的‘8条建议’。”
据悉,递交国务院的这8条建议的全称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上海发改委联合港口航运相关部门共同起草。
2008年夏天,中共中央研究室来到上海调研。在座谈会后不久,总结前述两方面课题的8条建议被递交到国务院主要领导手中。
“这8条建议,是上海以汇报提纲的形式向中央提出来的。上一次采用这种形式是1989年提出浦东改革开放,再上一次,是1985年提出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上述上海市政府决策顾问说。
汇报提纲,是上海市向中央提出最高规格的发展建议时所采用的形式。这位专家说,这个形式在上海解放后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三次,“每一次都给上海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这三个提纲构成了这个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的发展主线。在第一个汇报提纲中,上海提出了由单功能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变的目标。彼时上海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尚小,仅有18.6%。在城市重新定位的争论最为激烈之时,中共中央研究室带队来上海调研。
“当时带队的是宋平和马洪,就在上海衡山宾馆举行的座谈会,名字叫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会上,就提出了上海要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三个领域,并提出要超前发展服务业。”一位当时列席讨论的人士回忆说,“这也是上海第一次提出发展航运的思路。”
而正式明确提出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则是在“九五”期间。2003年,大小洋山港开始建设。这个在地理上位于浙江省的港口,成为了上海最大深水港。其后,国家又给予了保税港区政策,又直接把上海建设经济、贸易、金融三个中心的雄心,扩张到了四个。
“我觉得航运中心是其他中心的一个基础。”上述专家解释说,“它既是贸易中心的基础,又能带动金融服务业崛起,也是组成经济中心的必然要素之一。”
落地第一波:整合还是竞合?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倒之后,连锁效应立刻显现。
“最近有很多相关区域,都在忙着做调研、找方向。”一位长期调研上海航运建设的专家说。他最近的日程很满,自从两个中心获批之后,一直奔波于这些“相关区域”之间。
他所指的区域包括四部分,分别是船运企业集中注册的上海黄埔区、航运服务业聚集的虹口北外滩地区、物流企业集聚的外高桥保税区,以及直接配套洋山港的临港新城。
在上海建设航运中心的细则尚未公布之前,上述4个区域都开始暗中争取政策能在自己范围内落地。而上海市层面,一个如何整合这些功能异同的区域的调研也已经提上日程。
“如果整合不好,航运中心就没有办法顺畅运转,也就成为不了国际中心。”上述专家说,这是航运中心落地的第二波内容。
在不同学者的眼中,对四个不同区域的分工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共识。
“航运服务建设的重点放在航运服务功能集结区上,上报的文件上说要建设陆家嘴、虹口、临港这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比如陆家嘴有海事服务部,虹口有航运一条街管理办公室,相对比较集中。”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研究室茅伯科调研员说。
他同时指出,三个区域服务业发展各有侧重,目前上海市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如何错位发展,“但不可能区分得那么清楚”。
在整个国际航运服务体系中,包括了金融保险、贸易通关、船舶经纪、理赔担保、航运融资、海事商检、海关监管、法律仲裁等8个方面。
“比如航运金融这个大概念,虹口和浦东肯定都会做。但虹口的优势在其航运服务业的基础,而浦东的目标肯定是金融体系改革。这两块的政府规划思路已经可以看清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2008年政府课题《上海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问题研究》负责人李小年说。
他介绍说,虹口北外滩可以发挥其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包括船舶注册与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保险、航运组织、工程或技术咨询。
虹口北外滩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原本以东大名路为核心的航运服务集聚带,后扩展为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南临黄浦江和苏州河,西抵河南北路,北至海宁路和周家嘴路的航运服务集聚区,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
“而浦东的发展目标就是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这也是浦东比较有优势的地方,海事大学、海事法院等都在浦东,”李小年说,因此,浦东在航运投融资方面、促进港口资产证券化方面都可以先行改革与试点。
这块浦东的区域位于黄浦江以南、杨高路以北、福山路以东、民生路以西,将成为陆家嘴海事服务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
“目前,陆家嘴正式提出‘陆家嘴海运集群地’概念,在这个‘集群地’里,将包括以航运(海运)金融服务产业、海事法律服务产业、海事研发与科技服务产业、海事教育与培训产业、海事信息产业、海事中介组织等一系列内容。”李小年说。
在这些已有共识的基础上,相关学者正在提出更为大胆的举措。
民盟上海市委调研处的一份《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的若干建议》建议将股权结构独立的洋山港、外高桥、芦潮港和浦东机场等进行兼并重组,组建一个大型运输集团,协调港口、码头、机场之间的业务关系。
“现在基本上船运都注册在黄埔区,航运服务业在北外滩,两者可以轻松地联成一片。问题就是外高桥和临港之间的定位区分。”前述决策咨询专家在各区域考察之后总结说。
外高桥和临港新城同时具备了保税的政策,前者是上海最早的保税区,后者是上海最大的保税港口。两者是整合还是竞合,态势并不明朗。
“这个就要具体看政策落在哪里了。如果航运金融的相关政策落在浦东,那么外高桥的优势就会明显一点,如果两个区域都拿到,那还有一个进一步细分的问题。”该专家分析说,“总体说来,由于洋山港的货物上岸之后,都是公路运输为主,所以临港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货物停留比例也不高。”
关于两者之间的传统业务划分已有定论。
根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执行纲领(2006-2010)对于外高桥港区的定义——在2008年基本建成外高桥港区六期和七期工程,将主要承担件杂货装卸和汽车滚装业务,作为上海临港工业的服务港区。
同在这个纲领中的另一条则划分了两个港区的集装箱种类——外高桥港区以外贸腹地集装箱货源为主,洋山港区以外贸中转集装箱货源为主。
但关于航运中心内涵中物流产业的分工,则仍在调研的阶段,始终没有明确的说法。
从2006年开始,临港新城的功能定位已经有了一些新变化。其在物流园区之外,开始大力引入包括大飞机发动机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由单一物流转向物流和装备制造业并重。
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家平在2009年元旦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洋山港2008年的标箱量确实在逐月下降,但是最终基本保持在800万标箱。
“现在临港的定位有两个对接,一个是对接洋山港,做增值物流,一个是对接产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刘家平说。
在各区域暗中角力政策的同时,上海南汇区将拆分成两块,其中部分区域并入临港新城的消息揭晓。
“这个政策是原来一直许诺的‘大浦东’政策的落实,现在既然航运中心又获批了,所以拆分一部分给临港新城,也是为航运中心做一些土地配套。”前述政策咨询专家说,“不过拿多少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