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吴明华
几年下来,陈国华基本上把群众反应比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整治了一遍。很多问题看似与纪委“不搭界”,但 只要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他都毫不含糊地亮剑。
在党政干部开博客早已不算新鲜事的今天,泰州市纪委书记陈国华的博客,在网上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关注不仅 来自于他敏感的身份,更来自于他的一些大胆的言论。对于陈国华网上的“亮剑”,赞誉者称其为“敢说真话”,反对者视之 为作秀。
个性鲜明的人往往富有争议。与普通人眼里纪委书记低调神秘的形象相反,陈国华却敢于亮剑。2003年,陈国华 任泰州市纪委书记后,在医药购销、环境污染等多个热点、难点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专项整治。这些“难啃的骨头”,一 般人避而远之,纪委可以管也可以不管,而陈国华却主动出击,敢于碰硬。
“纪委想干什么?还要不要发展经济了?”“太左了,管得太宽了!”问题越难阻力越大,面对巨大的非议和责难, 陈国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频频亮出反腐监督的利剑。
查还是不查
2003年前后,群众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达到了一个高峰。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到泰州的陈国华,决定把医 疗购销领域的整治,作为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此时,全国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这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陈国华的率先之举马上招来了重重阻力。有人指责陈国华是在 “搞运动、刮台风”。有些上级部门领导也来过问此事,主要还是心中无数,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目前,党内渐渐滋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假大空的现象。你做事认真、敢于负责,反而会招致非议,往往要付 出很大的代价;反之,哪些虚报浮夸、投机钻营、搞政绩工程的人,却能够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在这种情况下,你纪委书记 怎么办?是随波逐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敢于负责、按党性原则办事?”陈国华告诉《决策》。
对于陈国华来说,查还是不查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而他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亮剑。
整顿刚开始,困难不期而至。当时,“非典”开始肆虐,全国上下都在打一场“非典”防治的战役。此时,正是政治 上需要医务人员的时刻,这时对他们进行整顿,难免会有“不讲政治”的指责,政治上需要面临很大风险。同时,陈国华在全 市组织了100多人集中办案,在“非典”防治上,也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非典”防治期间,有的案件外出取证举步维 艰。
在这种极端形势之下,继续坚持还是半途而废,陈国华面临进退维谷、欲罢不能的两难境地。“在这个时候,纪委书 记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好的策略,才能在抓‘非典’防治的同时,使专项整治稳妥地进行下去。”
陈国华采取的策略是一手软一手硬。一方面“给政策、给时间、给台阶、给机会”,让违纪的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 对于超过期限不主动自查的人,进行严查。查处中也区别对待,干部中以查处领导干部为主,医疗系统中以查处行政人员为主 ,在医务人员中以查处数目大、影响大、屡教不改者为主。“三为主”的政策,在医疗行业引起了很大震动,让人们看到了陈 国华不是在搞运动。
这次专项整治“战果”颇丰,前后共有1100多人主动上缴违纪金额269万元,立案查处56人,涉案金额80 0多万元,其中包括兴化市的一名副市长。整顿不仅没有影响“非典”防治,还迅速扭转了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老百姓的医 疗费用也明显下降。
“很多工作不做没人批评你,做好了没人表扬你。许多时候,纪委书记面临做还是不做的考验。这些难事、难题对于 我们个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一旦碰到,我们都必须去积极面对。”陈国华说。
“亮剑必有结果”
2005年,中纪委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检查,陈国华敏锐地意识到纪委在环境整治方面大有 可为。
春节刚过,陈国华就带着市纪委所有常委到市环保局调研。当他看到环保局拍摄的一些污染企业违法排污的画面时, 震怒之下的陈国华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会议桌上,当即下决心介入环境整治工作。陈国华的“拍案而起”,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津 津乐道。
随后,陈国华向市委主动请缨,由纪委牵头来抓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并且当仁不让地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纪委牵 头搞环境整治,就是要板上钉钉,实打实地做事,就是要动一动真的、碰一碰硬的。”
整治一开始就雷厉风行。陈国华亮出的“第一剑”,是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媒体上进行公开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 挂牌重点整治单位,全部明确了纪委书记、分管市长、环保局长作为督办责任人,谁整治不力就追究谁的责任。
环境污染与治理,关键都在于人的问题。环保部门只能查事,没有查人的权力,而纪委则掌握查处党员干部的大权。 纪委牵头整治,正好弥补了长期以来,污染治理中执法力度弱的共性问题。
查人与查事相结合的威力很快显现出来。在专项整治中,泰州市纪委先后挂牌督办了235个重点污染案件,关停取 缔了2860家严重污染企业,10多名乡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被追究责任。环境污染恶化的局面,迅速得到扭转。
“最初挂牌督办,我也没有想到会搞这么长时间,就想在全市挂牌10家或几十家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形成良性机 制后,纪委就可以不直接牵头,让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令陈国华没有想到的是,纪委牵头一抓就是4年。
精力过人的陈国华有一种特别的韧劲,不管是什么工作,一旦上手,就会抓住不放,不实现目标,绝不轻言放弃。“ 抓工作最忌讳有头无尾、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当前,这种事情太多了,会使党和政府失去威信,使人民群众失去信心, 也会使纪检监察部门失去战斗意志。要么不办,要办就一定要一鼓作气、一往无前。要么不亮剑,一亮剑必有结果,决不能虚 晃一枪。”
泰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后,纪委牵头强势推进环保的独特经验,得到环保部和江苏省的重视和推广。陈国 华也因此受到中央七部委的表彰,这在全国同级的纪委书记中是绝无仅有的。
“乌纱帽拿在手上做官”
有了医药购销、环境保护领域专项整治的成功经验,陈国华开始在群众反应强烈的其他领域,诸如企业改制、征地拆 迁、建筑工程招投标等,进行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集中整治。
“抓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地抓往往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在陈国华看来,过去纪委抓党风廉政建设通常就案 办案,缺少前瞻性和系统性。“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了芝麻丢西瓜,好像抓得很紧,但其实抓不出什么东西来。纪检工作要抓 住当前最突出的问题,真抓实干,一抓到底。”
几年下来,陈国华基本上把群众反应比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整治了一遍。很多问题看似与纪委“不搭界”,但 只要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他都毫不含糊地亮剑。与此同时,他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很多事情不做有压力,做了更有压力,做成了同样有压力。”在陈国华看来,纪委书记压力很大,有些压力是想象 不到、很难预料的,有些事情稍有不慎,非议就会纷至沓来。
工作做多了,有人认为他揽权;案件查多了,有人认为他过左;宣传教育多了,有人认为他在作秀。有些领导对党风 廉政建设的支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秀成份多,碰到具体问题时,往往言不由衷;轻则说风凉话,重则施加一些不正常的指 责、训斥,甚至“动不动批发几顶帽子”。而陈国华最怕的,是别人说他影响招商引资环境。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影响发 展“罪莫大焉”。
在这些压力面前,意志薄弱者肯定扛不住,往往就会畏缩不前。
每办一个案件时,陈国华都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种看不到、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的压力。“当你在具体履行职 责时,你就会面对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甚至是不可回避的人和事。比如查办案件,如果你仅仅只办这一个人,倒也罢了, 但实际上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你面对的是一个利益群体。这个群体,你有可能认识,或者你根本不认识。但这个群体会自然 而然地、本能地对你的工作形成压力和阻力。”
虽然压力重重,但陈国华从不把压力向下传。在他看来,纪委书记是集体的“避雷针”,是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 主帅稳则三军不乱。当你面临很多非议的时候,挡住来自各方面的流言蜚语,承担压力和阻力,这是纪委书记的职责。”
“做纪委书记,即使有天大的压力,也要顶得住,用你的堂堂正正、凛然正气来抵制各种压力对党纪国法尊严的漠视 ,这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天职。有时候你可能都不知道选票是从哪里丢的,但纪委书记就是要有勇气,不要怕丢选票,敢于把乌 纱帽拿在手上做官。”做过多年纪委书记的陈国华,对于化解压力颇有心得。
从上访户到纪委书记
在陈国华的办公室里,挂着泰州先贤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叶总关情”。他非常欣赏郑板桥的民本情结,他自己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民本情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国华还是一名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时,为了揭露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几个罪犯,曾 与犯罪分子及其庇护的权贵,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斗争,其间写人民来信几百次、上访几十次。最后在中央和省市委领导的 关心支持下,才战胜了邪恶,伸张了正义。曾经有一篇长篇报告文学,专门对此进行报道。此后,陈国华被提拔到了纪委工作 ,在纪检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
从一个老上访户成为一个市纪委书记,陈国华的传奇经历,让他对纪检工作一直充满激情和旺盛的斗志,同时他也最 能体会许多上访者的心理。
这些年来,无论工作再忙,他都要及时看、及时处理各类人民来信,认真接待来访群众。“看人民来信是我的必修课 ,从中可以看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不满,看到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一个领导干部无论多忙,看人民来信都是必修课和基 本功,而且必须要静下心、沉住气来倾听群众的呼声。”
外表朴素、不修边幅的陈国华,常常让人看不出他是一个身居要职的纪委书记;和蔼亲切的表情,也很难让人感受到 他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鲜明个格。
曾经有一次,陈国华刚搬到一个小区里,当他看到清洁工处理垃圾不及时,就自己动手,把小区的垃圾装起来,送到 垃圾处理站。周围的邻居不认识陈国华,都把他当成了清洁工,还批评他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处理”。后来小区的人知道 他是纪委领导后,都主动来打扫社区。
当年刚步入社会时,邻居的一位老中医曾对陈国华讲人生三味,“拍马屁终生有靠,心直口快吃苦的祸门”。意思是 祸从口出,要他不要做出头椽子。然而,心直口快却成为他的性格之一。
陈国华敢说真话是出了名的。也许是“祸从口出”,过去每当要提拔考察他时,似乎总有一句“该同志还不怎么成熟 ”的说法。
1989年,时任监察部部长的尉建行召集全国少数监察局长开座谈会。会上,陈国华就对国务院《关于建立县级行 政监察机关的意见》提出了不同看法,说是“几个不懂基层经验的年轻同志搞的”。1997年,尉建行到南通视察,在座谈 中陈国华又当面给他提意见,说“纪委书记担任同级党委副书记,当然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但思路上仍然是官本位反腐败,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中央果然对此作了调整,陈国华不幸言中。然而,改革导致了纪委监督力度的实际削弱,这却 是他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