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危机公关的创新做法,引起了很多争论。这种处理办法是否恰当?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政府如何 进行公关?
【案例回放】
“躲猫猫”事件中的
网络危机公关
云南省晋宁县青年在被刑拘期间突然死亡,警方称其因玩“躲猫猫”游戏中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网络舆 论的焦点,网上一片质疑和谴责。为了平息网络舆论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有多名网友参与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 查,然而调查并没有查清事实真相。
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危机公关的创新做法,开了一个先河,但这种处理办法本身也引起了很多争论。云南省委宣传部 的做法是否恰当?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政府如何进行公关?
【决策者说】
公共舆论事件应对新策略
伍皓(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躲猫猫”事件本身是一个刑事案件,但是因为警方对死者原因的结论不能让网民们信服,或者说一边倒的都是质疑 ,所以引发成公共事件。演变成公共舆论事件后,公众对事实真相渴求非常急迫,所以宣传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公众了 解真相。
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调查委员会,目的是从尊重网络民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让公众参与到案件的侦 办过程中,进入到案发的现场,最接近地去了解真相。
这次活动是扩大网民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尝试,但毕竟是首次做,大家都没有经验,其中碰到了很多困难和风险,也 引起网上的一些质疑。但我们觉得,能够让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以前在面对这种公共舆论事件时,更多的是常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第一,拖。有些人认为,网友的言论是东说西说,对网友的言论可以拖,碰到新的新闻点又转移了。这是很多地方处 理类似事件的策略。
第二,堵。宣传部门还拥有一定的指挥媒体权利,可以让所有的媒体都收声。
第三,删。把网上不利的,或者是负面的言论,一条一条删掉。
第四,等。这是更好的做法,因为这是司法案件,宣传部门完全可以慢慢地等司法部门调查,按照法律的程序走下来 。要把这个案子办完需要漫长的时间,到那个时候公众的知情权无法满足。
今年,云南提出打造“阳光政府”,所以我们有更大的决心把真相尽快地呈现给公众。从宣传部门的角度来说,我觉 得在探寻真相、追求真相、揭示真相方面,我们的心情跟社会公众、网友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对“躲猫猫”舆 论事件不用其他通常的做法,而是完全公开透明。
网络舆论,要用网络的办法来解决,要真正信任网民,用非常坦诚、开放、开明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舆论。这次只是一 次尝试,这一方式今后可能成为常态,报名参加调查的网友,宣传部都要录入数据库,凡是有舆论事件,就请网民来参加调查 。
今后的各种舆论突发事件,包括比如出现矿难、重大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可以以类似的形式让公众和网民 参与进来,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行使了监督权。
【观点交锋】
政府危机处理的病态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云南省委宣传部此次危机公关,组织网民调查委员会调查此案,结果却更糟,不仅调查结果遭到质疑,连参加者也遭 遇人肉搜索。省委宣传部此举,也被骂成作秀甚至骗局,害得有关官员,不断地出来解释。前面的事件没有解释清楚,又要解 释后来的调查。
网民并非一个有组织的群体,邀请网民参加调查是好事,但谁能代表网民呢?无论谁出来,在多数网民那里,都没有 代表性,不管真假,都可能是政府的托。姑且不论调查本身相当粗糙,就算调查本身很有水平,也一样难以取信于人。因为“ 躲猫猫”背后,是政府危机处理的病态。
但凡发生意外死亡,而且这死亡被认为跟政府部门有关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政府必须出 面危机处理或者公关。可是,危机公关的前提,需要公关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民众对公关者本身要有一定的信任度,否 则,事情就很难办。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某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很成问题。出了事,无论大小,政府说什么,民众都不相信,反过来,小 道的流言说什么,民众都信。非得上级甚至中央政府出面,才能摆平。即使当地的事情平息了,网民的疑惑却未见得能解,后 续的不良效应一直会发酵下去。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心照不宣的传统危机处理模式。事情一发生,首先做的,是封锁 消息,能瞒则瞒,内部处理,内部结案。结果造成凡遇危机,政府对外不讲真话。久而久之,狼真的来了,人们都不信了。
其实,跟去年的瓮安事件一样,按常理都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事情无论怎样离奇,首先要坚持给公众一个真相。
对于政府来说,危机公关的真正改善,还在于重建自己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的政府,不仅仅在危机公关方面,而且 在任何一种政务处理中,只要涉及公众,办事实在是太难了,动辄获咎,动辄发生群体性事件。
政府的危机公关不是一场“躲猫猫”的游戏,不能自己蒙上眼睛,对自家的病态视而不见。沉下心来,正视自己,治 好自己的病,日子才会好过。
“躲猫猫”事件处理
是巨大进步
何进(特约评论员)
刚走了“周老虎”,又来了“躲猫猫”。在“虎”事件中,真假之辨争论不休,拖得人们心慌意乱,无可奈何;而在 “猫”事件中,反应迅速,很快就水落石出了。政府邀请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开创性做法,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一 次,是开明度、公开度的进步。
在侦查“躲猫猫”事件真相的过程中,网民的力量表达得很充分,网民调查团给整个事件造成了巨大压力。网友可以 堂而皇之进入事发现场,而不需要像前些年一些突发事件中偷偷摸摸当“公民记者”。地方党政机关不想“躲猫猫”,更体现 了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某种敬畏,表明地方政府有诚意,也有胆识建立整合与吸纳网络舆论的机制。
从去年的“虎”到今年的“猫”,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必将构成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时,官民在知情权问题上一 个良性互动的标本。
组织网友参与调查的做法具有潜在的生命力,甚至可能成为程序化做法,这是我国进一步强化公众要求信息公开权利 的重要途径。当公信力在某些方面丧失时,即使政府公布一些真实信息,公众仍然会产生疑问。这种由个案演变成的整体情绪 是非常可怕的,政府的诚信和信息公开都受到一定的挑战。只有保证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才能建立起政府的权威性,换得公 众的高度信任。
因此,云南省探索的这种网民参与调查的做法,从知情权的角度看,确实是一种创造,应该完善相应的机制,在程序 上支持这种做法。政府可以设立专门部门,对网络相关线索进行专业的收集、分析,按真实性、可查性、影响性分级管理,并 设立网络发言人,及时在网上就调查情况对网友进行答复,保证渠道通畅。
【深度剖析】
一个值得探究的公关案例
王来华(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
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网民、媒体等组成了一个半官方的调查委员会,对轰动一时的“躲猫猫”事件进行调查,成为整 个事件中引人关注的“事中事”。如今,“躲猫猫”事件已经水落石出,然而,事件当中的这个“事中事”,却仍然是一个值 得探究的公关案例。因为,它或许会让我们悟出,很多网络时代党政公共决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事件本来真相并不十分复杂,但是,由于当地公安部门的失职和故意掩盖,使得事件被捏造的假象所掩盖,并由此引 起了互联网民和其他社会人群的广泛疑惑和愤慨。此时,作为网民社会政治态度的网络舆情,迅速转变为汹涌而至的网络舆论 潮,给相关部门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于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出面,迅速组织网民、媒体等组成了调查委员会进行调 查。
毫无疑问,这个“事中事”包含着一个创新,也就是党政部门应对舆论压力做法上的创新。考虑到舆论压力以及更深 层次的一些原因,如政府机构应该尊重社会公众和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云南省委宣传部大胆地利用互联网,很 迅速地邀请和组织了网民代表参加对该事件的半官方调查。用有关政府官员的话说,是应该尽快把真相还给公众。
这个做法的创新点是:面对引起网民和其他群众广泛关注的看守所中出现的蹊跷死亡事件,依靠网络来邀请和组织调 查组的代表成员,与网民形成了公共决策实施方面的有效互动。
云南省委宣传部的这个“创新”,它的主要利处在于:它顺应了网民的正常意愿,并很快和很好地引导了网络舆情或 民意,使网民和社会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待民众质疑的积极态度和诚意。这是当前地方党政机关,认真落实党中央要求地方 政府机关倾听民声民意,推动社会公平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必然产物。
而它的另一个利处则在于:它从充分表达有关党政部门“还事实于真相”的基本态度的视角,向社会表达了有关党政 部门一定要彻查该事件的决心,为最终成功地揭露此事件真相提供了不可抗拒的推动力。
应当说,邀请网民查“躲猫猫”案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体现了政府的思想进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社会上一直存 在着某些政府工作部门的信息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也即普通群众一般不相信这些部门人员公布的一些重要信息,认为他们是说 谎或看法片面。
不过,回首这个“事中事”,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其中,最突出地就是网民代表们参加调查之初发生的一 些“迷惘”,以及引起的一些新的不良舆情反应,如网民的责骂等。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网民代表并不能真正走进事件的核心, 换言之,这种调查大有“走走形式”之嫌。还有一些了解法律法规的网友质疑,“网友调查团”是否合法。
既然有关方面打算让网民代表们参与此事的调查,那么,为什么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障碍呢?这就有可能让一些参 与调查的网民代表和其他人,当时怀疑此举是肤浅之举,甚至还有可能是在作秀。
不论是从此事件处理的结果还是从处理的过程看,云南省有关党政部门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网络舆情及其不断转化 成的社会舆论压力,并且,在应对中谋求方法的创新。尽管在该方法实施过程中有些不当之处,但是,这些不当之处还是应当 属于方法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位曾经参加调查的网友如是说:调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我却看重这次活动的意义,因为我看到政府部门对互联 网上的民意有了新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走出了第一步,虽然走得可能还有些踉跄,但终于迈出了步子。这位网友真是说得很 好。因为,他指出了这个“事中事”具有的重要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