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莫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15:28  中国周刊

  老莫往事

  这是老莫55年历史上的第二次停业装修。老莫,是北京人对坐落在动物园旁边的“莫斯科餐厅”的爱称。9年前的 第一次停业装修,老莫曾“焕然一新”。这次,老莫要耗资800万用三个月把9年前的装修拆除,回到它1954年建成时 候的样子。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北京报道

  6月18日上午11点半,依然穿着整套黑色工作套裙的张春燕,有些无所适从地在狭小的办公室慢悠悠地转着圈。 作为老莫副经理、主管前厅工作的她,以往这个时候,都会在老莫的高大的殿堂里进进出出,忙着和同事们一块准备午餐。

  与办公室只隔着一条马路的老莫,如今已经被隔板包围,装修敲敲打打的声音不时传出,被拆卸的大块的乳白色墙裙 不停被装修工人抬出。

  骨子里的彬彬有礼

  一直以来,有一个说法颇得北京人认可:除了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北京恐怕没有一家餐厅像老莫这么宽敞明快了。

  于1954年开业的这新中国第一家西餐厅,在很多老北京人的心里,已经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家“高级”的西餐厅 。甚至有人把去“老莫”吃西餐视为充满荣耀感的活动,接近于礼仪式的朝拜。

  但没去过和想去老莫的人现在要把这个遗憾至少保持两个多月。因为老莫9月初才会重新开业。

  如果在办公室,张春燕和同事们就会不停接到电话问:“老莫什么时候开业啊?”

  “就像关心自己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说着这些,张春燕和同事相视一笑,笑得很轻很淡定。这种笑应该就是食 客们颇有微词的老莫式的“有距离感的微笑”。有些挑剔的,还会说她们“不苟言笑”。

  “西餐文化讲究的就是彬彬有礼,我们的服务举手投足间自然和中餐服务有区别,甚至会刻意给客人一种不被打扰的 感觉。”张春燕说。她在老莫已经工作20年,从最初的前厅服务员一直做到主管、副经理。

  张春燕认为,这种庄重感是高大庄严的老莫赋予她们的。

  据说,最早保卫莫斯科餐厅的都是从国务院调来的“内保”人员。莫斯科餐厅的男服务员1950年代就发皮鞋、料 子裤子、发蜡和鞋油,女服务员还发香水。

  即使在特殊年代,莫斯科餐厅与驻华使馆一道,成为少数被“特殊供应”的单位,即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供应量 也没有削减分毫。

  1989年,家就住在北京展览馆附近的张春燕刚满20岁,她面临着选择:学做衣服当裁缝还是学做糕点搞餐饮。 在老莫当了30年面点师傅的母亲的一番话,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老莫来工作。母亲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多难,人们首 先都要吃。

  糕点房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很忙,张春燕会经常被调到前厅当服务员。

  张春燕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餐厅的门是旋转木门,宴会厅高大的屋顶是蓝白的雪花图案,四根顶天立地的大铜柱上 满是可爱的小动物雕像,厅前方高挂列维坦的油画《深渊旁》,厅里还有个喷水池,木质的地板,木质的桌椅……在高达8米 的穹顶下,在千余平方米的宴会厅里,老莫的服务员彬彬有礼地为食客们服务,自带一种不倨傲的矜持。

  “这是老莫的传统,也是老莫骨子里的东西。”张春燕不想多为老莫的服务辩解。2001年,她带领母亲来老莫吃 饭,享受的服务也是这样的,她所管理的服务员也没对她母亲表现出超出其他人的热情。

  此前张春燕的母亲从来没在老莫吃过饭。“其实,老莫的定价一直是中档,并不贵。”张春燕说。

  在某中央直属机关工作的59岁的贾先生当年算得上是高干子弟,7岁的时候,他就跟随姐姐到老莫吃饭。“文革” 中后期,参加了工作的他又和一帮年纪相当的高级知识分子子弟、高干子弟厮混老莫。他也认为,1980年代之前,在老莫 吃饭,其实并不贵。“文革”后期,在老莫吃一顿,最多也就花个一两块钱。到了1970年代末的时候,花十几二十块,好 几个人就可以吃得很好。

  “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是平等的。”贾先生感慨,即便在“文革”那样荒唐的年代,一些从穿着打扮看起来就是被批 被整对象的人,在这里吃饭,老莫依然给其一个安静的、被尊重的服务氛围。贾先生回忆,那个时候,就经常碰到有清华北大 的老教授们默默地坐着32路公车,专程来到老莫,逃避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从温暖醇厚到富丽堂皇

  张春燕之所以2001年带母亲来老莫开洋荤,是因为老莫刚刚经历了一次为期差不多五个月的装修。张春燕想让母 亲看看装修后的老莫的富丽堂皇。

  这次装修,把旋转木门改成了金属旋转门,把雪花图案的天花板屋顶改成了雕刻吊顶,把木质高背方桌椅换成了舒适 的欧式大沙发,还在大厅加了很多围栏间隔各就餐区……老莫增添了欧美式的闲适。

  装修后的老莫凭着出色的硬件和独一无二的软件还取得了餐饮行业的五星级认证资质,并在2002年通过了ISO 9000管理认证,2005年HACCP9000食品卫生管理认证。

  但这些,张春燕他们发现,食客们似乎并不在乎。

  来老莫的多是回头客,他们对张春燕说,在这里吃饭,就是来怀旧的,很多时候甚至都想就坐在当年坐过的位置上, 吃着和当年同样的菜式,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但看到已经面目全非的桌椅和大厅布局,总感觉回不去了,很懊恼。

  就是在“文革”的那段特殊岁月,老食客们也还记得,虽然宴会厅中央那四个雕满各种可爱小动物的大铜柱有时候会 被大红布包裹,墙壁和窗户上也会被张贴各种标语、口号,但基本上老莫内部设施没有什么变化:雪花屋顶,木地板,高大的 穹顶,列维坦的油画、喷泉、方形木桌椅……除了餐具有了变化。

  “文革”后期,银质餐具常常被人顺走,流失严重,到了1980年代初期,餐厅只好改用普通餐具。银质餐具只有 在接待贵宾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使用。现在,当年的银质餐具也只有五六套了,已经被餐厅当成文物般封存起来。2000年的 那次装修,老莫从欧洲购置了一批新的比较高档的合银餐具,能同时保证20位贵宾的用餐。

  其他,在2000年之前,餐厅内部摆设和装饰基本没什么变化。食客们每每来到都会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2000年的装修是和北京展览馆整体一起停业进行的装修,耗费巨资,很多装饰品比如吊灯等还是专程到俄罗斯去 采购的,但张春燕他们却收到不少怨言,甚至有人专门申诉,要他们还给他老莫原来那种黄黄的自然光线下温暖醇厚的感觉, 而不要现在在灯光下制造的这种富丽堂皇的明亮。

  有年头没往事

  反映多了,老莫决策层决定,停业装修,回到从前,索性回到1954年开业时原汁原味的风格。

  这是老莫史上的第三次停业。老莫第一次停业是“文革”初期的1967年,因为所谓“修正主义”。

  老莫的一些老员工至今还记得,1967年的一天,当时革命豪情高涨的红卫兵小将们闯入老莫,跳上桌子,有的厉 声指责吃饭的客人,有的闯到厨房里向厨师们高声厉喝,“你们在做‘修正主义’的饭!”1967年,老莫被迫停业。一停 就差不多一年。

  第二年,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老莫恢复营业,因为中苏关系的破裂,餐厅更名为“北京展览馆餐厅”。直 到1984年11月7日,苏联的国庆日当天,老莫才又恢复“莫斯科餐厅”的称谓。

  不过,不管政局变迁,北京人一直称其为老莫。

  “文革”初期这段日子,发生了老莫历史上最荒诞的事情——老莫开始做起中餐来!而且还是中餐中的中低档炒菜。

  “为工农兵服务之后,餐厅开始做中餐——蛋炒饭、盖浇饭、中式炒菜,”1954年老莫一开业就来这工作的老经 理王兆忠说起那段日子满是无奈,“很快,串联的红卫兵大量涌入北京。整个展览馆被红卫兵占领,各个展厅都铺上毯子,睡 满了人。餐厅开始负责免费给这些外地来的红卫兵们供应伙食。”

  直到1969年 “军管会”进驻北京展览馆, “老莫”才再次开始供应西餐。老顾客奔走相告。那个时候,老莫 是唯一一家对外营业的西餐厅。

  现在,已经是2009年。在这个新生事物层出不断,流行时尚城头变幻的年代,老莫准备重新回到开始的地方,停 业装修三个月。

  通知媒体这个消息,是临时想起的。上一次停业装修,他们没有做任何公示,只在装修后的2001年在《北京晚报 》搞了一个《一起走过的日子》有奖征文活动。征文活动搞完之后,他们就把这些征文集结成册《梦开始的地方》,然后,老 莫在门厅处竖一展板 “梦开始的地方”完事。

  这么些年,老莫几乎就没在媒体做广告。“但北京人谁不知道老莫?”张春燕不动声色地说。

  “老莫,爸爸妈妈会去吧,这里有他们的青春记忆,我们不爱去,菜不便宜,味道也不习惯。”提起老莫,多数北京 年轻人在网络表达这样的态度。

  在大众点评网上,多数去老莫的年轻人是陪着老人去,或者被老人嘀咕着想去见识一下。见识过后,留下“不怎样了 ,来了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了”的印象。老莫在他们看来就是个餐厅,只不过有些年头了。

  《中国周刊》记者问张春燕,老莫有没有保存从1954年到现在的菜单?张春燕有些意外:“从来没有人提出这个 要求,我们没有收集。”

  走过55年的老莫,有什么难忘的人和事,一时间,张春燕想不起,一心一意要在未来打造老莫怀旧体验的餐厅管理 者,根本无暇顾及整理这些往事。

  往事并不如烟

  老莫当然不是一个没有往事的地方。

  最起码,老莫的员工基本都知道,莫斯科餐厅作为北京展览馆的组成部分与北展同期落成于1954年10月2日。 北京展览馆是在苏联帮助

  下,在北京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国家级的展览馆,预备让人们在展厅里学习苏联的工业,在剧 院里观看苏联的芭蕾,在艺术厅里品味苏联的绘画,在莫斯科餐厅享受苏联餐饮。

  1954年这里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会是“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周恩来总理出席了展览会的开幕式并亲自剪 彩,并在莫斯科餐厅举行了盛大宴会招待苏联贵宾。

  俄罗斯文学研究大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蓝英年,当时还是人大外语系俄文专业的大三学生。他去北京展览馆看开馆 仪式,进了大门,迎面就看到刘少奇和赫鲁晓夫手牵手走出来。

  对于不少人说老莫开始有武警在门口站岗,蓝英年觉得这是无稽之谈,那个时候平头老百姓和国家领导人的距离都不 遥远。

  据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记载,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也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参观苏联经济及文化建 设成就展览会,并在莫斯科餐厅就餐。

  在1954年10月27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老莫宴请了前来北展观展的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西藏地区 到京僧俗官员、西藏参观团全体团员、西藏歌舞团全体团员。

  那个时候,身为一级教授的季羡林也会到老莫去,他后来对媒体回忆,自己当时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 委员的津贴100元,共445元。而到莫斯科餐厅吃一次,约为1.5-2元,汤菜俱全,有黄油面包,还有一杯啤酒……

  蓝英年记得,苏联成就展期间,老莫的确还是凭票才可以进去就餐,主要保证苏联专家和看展官员的就餐。但这个日 子似乎并不长,展览结束之后,餐厅就对外开放了,有对外赠券。他记得,赠券主要面向高知和外国专家,但普通老百姓有钱 也可以吃上一顿。身为大学生的他,每月有24块的补贴,除了12元伙食费之外,剩下一半他可自由支配,他会不时来老莫 花上两三块打牙祭。

  写过《往事并不如烟》的章诒和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因为不喜欢老莫俄式菜的风味,她已经很少去老莫,她更喜 欢去欧美同学会吃法式西餐,但她还是告诉记者,年少时候的她还是会经常和父母到老莫去吃西餐。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章诒和和母亲李健生在老莫吃饭的时候,曾经碰到过聂绀弩,她觉得那时餐厅的服务员都神气 得很,聂催她们上菜,带搭不理的。聂生气了,对她和母亲新解了一番“养尊处优”的含义。聂说:“什么叫养尊处优?还用 查字典吗?她们的脸就是注解。凡掌管食品的人,都是养尊处优。’”

  章诒和记得很清楚,当时母亲李健生问聂的工作情况如何,聂回答:“眼下的工作单位好极了。”问他好在哪儿,他 的回答是:“我都和孤家寡人(指溥仪)在一起了,你说这个单位(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还不好?”

  其实,末代皇帝溥仪也经常去老莫吃饭。在他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的回忆文章《溥仪和我》一文中,她就提到,19 60年代,他们夫妇“每月到莫斯科餐厅或和平饭店吃一两次西餐。两人吃一顿饭不过花三元到四元而已”。

  1976年3月,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在北京传开,很多北京人到老莫吃饭庆祝,就连餐饮业巨头、锦江饭店的董 事长董竹君也带着家人到老莫庆祝。

  着名电影演员赵丹的女儿、舞蹈家赵青清楚记得,1978年2月,父亲特地在老莫请导演陈鲤庭和演员于蓝吃西餐 。讨论15年前就想搬上银幕的《鲁迅传》。他想请陈当导演,请于蓝扮演许广平。老莫见证了这三人电影激情的迸发,但这 部凝结赵丹毕生心血的电影最终没能拍成。

  贾先生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一位现任的国家领导人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在老莫“大手笔”请过一次客。时间应该是 1978年的时候。当年这位领导刚从外地学习锻炼回来,兜里揣着国家按政策刚刚补发给他的钱,碰到贾这一群儿时的朋友 ,花了80元请他们20余人大吃了一顿。

  张春燕也告诉《中国周刊》记者,2000年左右,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还和夫人彭丽媛以及一些朋友和普通 老百姓一样到老莫来吃饭。

  而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黄永玉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画册的序言中,写的一篇“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的文章。

  文章写到,1982年的一天,黄永玉携妻儿在莫斯科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 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两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 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那个时候张伯驹夫人潘素生病了,黄永玉猜测,张用小方巾包裹的 面包是要拿回家给夫人的。

  张伯驹是民国初年的四大公子,另三人是张学良,溥杰以及袁世凯的公子袁克定。张伯驹的壮举是舍得花钱买文物。 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黄永玉无法 想象,这个时候,张伯驹竟一贫到如此地步。发生在老莫的这件事,坚定了黄永玉对张伯驹的评价——“富不骄,贫能安,临 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或许,只有老莫,才配得上成为历史的一方小小的舞台。从这个角度,回到老莫,回到1954,亦或不只有餐馆经 营的价值。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