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书展:畅行20年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9日13:53  新民周刊

  本届香港书展提出了“多元与创意”的主题。这一主题,恰恰暗合了香港书展20年发展的内在基因。

  撰稿·苏庆先(记者)

  作家阎连科曾说:许久的许久,我们千百万的人,都把繁闹的香港视为文化的沙漠。可是,每年7月的香港书市,让 我豁然改变了这个人云亦云的无知。

  凡是去过的人,都说此言不虚。7月22日至25日,记者应邀访问第20届香港书展期间,就真切地见识了它的魅 力。

  书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主办,设在位于港岛核心区域的湾仔会展中心。书展开幕前一天,香港各大媒体就 毫不吝惜地辟出多个版面,详细介绍书展的摊位、活动概况、来访作家以及游览路线图等。22日上午9时开幕前,已有数百 名市民排队等候,之后长长的人龙便蜿蜒曲折地向外延伸,马路上绕了几个圈子,一直到下午5时都没停歇。贸发局的工作人 员说,以平均一小时有1万入场人次计算,书展首日可吸引10万人次进场。

  统计数字显示,香港700万人中,约有12%的人都会参与书展。

  香港贸发局主席苏泽光在开幕式上说,书展是贸发局举办的最成功的展览会。他在19年前以贸发局总裁身份为书展 揭幕,当时只有150家公司参展,20万人入场;转眼间,书展已成为华语世界中最多人参与的图书展。今年的香港书展, 展出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家参展商的书刊,举行200多项文化活动,参观人数则超过了90万。

  开放包容是法宝

  本届香港书展提出了“多元与创意”的主题。这一主题,恰恰暗合了香港书展20年发展的内在基因。

  “书展大使”梁文道一语道破:冷漠,造就了香港最自由的气氛,他说:“香港的包容多元,不是因为热情地拥抱世 界,而是不带感情。”

  或许再不可能找到另外一个书展,可以将最好的中文作家、红透大陆的国学明星、台湾地区的历史教授聚在一起,各 享自己的天地,丝毫没有偏颇怠慢之处。

  《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江迅参与组织了连续五届书展的“名作家讲座系列”。他说,香港书展完全是一个文化自由 的平台,于丹、易中天可以来,哈金和沙叶新也可以来。

  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告诉记者,香港书展的定位,就是一个全家老小都能参与的、多元包容的图书展会。“无论你 是什么背景,抑或什么信仰、喜好,都可以在这里各得其所。”也正因此,参观书展的人数,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以10万 人的数字在增长。

  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说,起初,香港书展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商业气有余,文化品位不足,媒体报道也多着眼于参展 的明星,场内拥堵的追星族,以及读者对休闲娱乐读物的青睐。为改变这一形象,2005年香港贸发局决定与《亚洲周刊》 合作,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和文化名人到书展开讲座,借此提升书展的文化品位。

  2005年,台湾作家龙应台、南方朔,内地作家苏童、香港作家陈冠中等五人来到书展现场,共有2000多人前 往聆听名家讲演,破历年书展纪录。2006年,香港书展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金庸、倪匡、余华、刘心武、虹影、 苏伟贞、初安民、小思等一干名家,代替以往的娱乐明星,成为当年书展最耀眼的“文星”。

  多元化的名家甚至吸引了众多内地书迷慕名而来。今年,香港贸发局加大了宣传力度,不仅组织梁文道、马家辉两位 书展大使进行两岸四地(北京、上海、广州、台北)的巡游推广,而且还加强了与珠三角旅行社、购书中心和传媒的合作,组 织多个书展特色游项目,广邀书迷参与。叶泽恩说,今年也有很多上海客人专程来参加香港书展,看书、度假、购物都能兼顾 。

  来自广州的大一学生孔嘉仪说,香港书展有很多有趣的讲座,包括漫画家几米的分享会。她说:“一直很喜欢几米的 作品,今天专程过来看他。”

  书展主办方充分考虑到来港游客,开辟了专门通道,使他们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更多的书香。为分流下午的人 流,他们发明了“超级书迷证”,还规定上午10时前入场者门票仅售10元(原价25元港币)。

  八卦休闲也兼顾

  “嘉年华”是香港人的发明,是对狂欢节的意译。如今,这个天才般的舶来词又被港人套在了书展头上。

  每年7月,邀上亲朋好友,随人群涌入香港会展中心,翻翻书、买买书,或者听听讲座、追追星,成为许多香港人( 尤其是青少年)夏季必做的事情之一。

  学者易中天曾狐疑地看着那些时尚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地牵手出入,于是问:“他们就不买书?”朋友告诉他:“也 买。不过,经典名著、思想文化之类的,买的人不多。”

  今年的书展,“靓模写真集”成了他们的最爱。由于书商在展前做足了炒作功夫,不少青少年一拥进会场,立刻冲到 出售写真集的摊位扫货,然后排队等候在现场签名售书的模特签名。书展开幕当天,几千本写真集就被一扫而空。这是本次书 展的最大热点,也是最大的争议话题。

  不过,争议归争议,阅读毕竟还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易中天就说,“其实买什么,不重要。买不买,也不重要。就 算只是逛逛,不好么?今天随便逛逛的,明天没准是读者;今天买明星照的,明天也可能读书。有书展,有人来,就很好。”

  在一楼的各大书商的摊位前,围满了稚气未褪的青少年,对他们来说,在书展中慢慢地翻阅,即使不买也是一种乐趣 ;而在位于二楼的演讲区域,经常看到守秩序的少男少女们排成长队静静等候,他们不在翻书,却在期待着几米、郭敬明、古 巨基抑或梁咏琪。

  中青年观众的选择更多。今年的书展特设了“文艺廊”,为读者献上多位文艺名家的珍贵藏品,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 和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照片、手稿、签名书本、剧本及其他遗物;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字画、雕刻、茶具、古玉和竹简;珠宝 设计大师陈世英的宝石雕刻;粤剧名伶任剑辉的曲谱和戏迷珍藏;漫画家丰子恺的画集、书法及李福华的雕刻等等。

  据香港作家马家辉介绍,去年书展期间,有一群粉丝特地从南京、上海飞到香港听台湾作家朱天文演讲,今年也会有 一些上海读者组团来看张爱玲的遗物展。

  钱文忠认为,香港书展体现了现代文明都市的有序接纳能力,以读者为本的人文关怀得到大力落实。“长久以来,香 港一直是保存大陆乃至其他国家古旧文化的一方宝地,也是各种文化飘洋过海的停泊站。而这,正是香港文化的特色所在。”

  他说,毕竟,我们再也不会相信,一个没有文化积淀、没有人文关怀的地方,会发展出高度的现代都市文明和市场商 业文明,会形成有礼有序的社会,会在世界最具备竞争力城市中名列前茅。

  如易中天所言,“把书展当‘嘉年华’,也很好。”

  书展要走出香港

  对主办方来说,一个90万人参与的书展,还不够大。

  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说,希望未来的书展可从四个层面来发展。首先是从经济层面发展,希望通过书展,引起读者 对书刊的兴趣,平时能多去书店,由此推动出版,特别是华文出版的发展。其实近几年来,香港书展改变了书商们的出版周期 ,它们将大部分图书放在书展期间面市,同时,在书展上的收益,也占到它们全年收益的80%-90%。

  第二个层面,是教育方面。这些年书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入场,人长大后,习惯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了。他们多 读书,会对整体的人文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这些年,我们与一些机构合作,他们拨款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参与书展,每人 200港币,虽然不多,但对他们来说意义很大。”

  第三个层面,借书展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书展期间,就有1万多内地游客进入书展现场,这一发展空间还很大。

  最后,香港书展要走出会展中心,走出湾仔,走出香港。今后书展的一些活动,会逐渐在会展中心以外的地方举办, 比如,在菲佣集中的地方,做一些人文关怀的活动;还可以跟学校合作,把作家请到学校去,跟学生们面对面互动。另外,香 港书展未来还要重新包装版权交易,希望未来将书展打造成为国际华文图书的版权交易平台。

  在林天福手中,书展就是推销香港的“好产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