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超级农民顾益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13:38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特约) 叶 辉 蒋文龙

  进入顾益康的世界是如此轻松,又如此艰难。

  只要涉及“三农”,顾益康的话匣子很快就会打开,娓娓道来,无穷无尽。哪怕跟你聊上三天三夜也不会倦怠。

  但这种交流只限于“三农”。一旦转变话题,顾益康的谈兴很快便“烟消云散”。他不再激动,也不再生动。他的灵 魂似乎很快游离了他的身体。

  我们一次次试图跟他聊点工作以外的东西,以便找到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和故事,来丰富这个人物,但他一次次把我们 拽进他的世界:里面充斥的一套又一套,全部都是“三农”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种博弈中,我们的采访持续了整整8个半天。

  从业多年,我们几乎从未遇到这样的难题:大量的采访不仅没有让这个人物顺利“分娩”,而且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 。他不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他专心致志地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也许,在他的世界里,“三农”就是全部,就是一切。

  也许,在他的生命中,“三农”就是他的支柱,就是他最华彩的乐章。

  是的,离开了“三农”,顾益康就不复存在,顾益康就不再是顾益康。

  农民还有级别?

  还是“超级”的?!

  我们知道有超男、超女,也知道有超级明星、超级富豪甚至超级水稻,可就是不知道还有“超级农民”。

  听说这“超级农民”还是浙江省委书记给封的。先是前省委书记习近平,称他是“省级农民”,赵洪祝来浙江出任书 记后,又称他是“超级农民”。

  农民,千百年来一直处在社会最底层。跳出农门是许多人一辈子的梦想。怎么还有人拿“农民”这顶帽子送人?怎么 还有人乐意戴“农民”这顶帽子?

  直觉告诉我们,这个人物一定有戏。

  果不其然。翻开他的履历,我们发现,在浙江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每一项惠民政策的制订,每一个惠民工 程的推出,后面几乎都有他的身影。他的观点往往影响着改革的方向,最后成为历史的选择。

  他坚持农业市场化的改革趋向,提倡农业要以效益为导向,硬是将“粮经特”为序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次序颠倒过来, 改成了“特经粮”,倡导把种植的自主权还给农民,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种什么干什么;

  他顶着“姓社”还是“姓资”的压力,大力倡导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从此一举超过江苏;

  他率先提出停征农业税,沿袭千年的“皇粮国税”首先在浙江被终结;

  他第一个提出浙江考生免费就读涉农专业,浙江农业后继乏人的难题由此得以缓解;

  他总结提炼的“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浙江扶贫模式在全国欠发达地区广为传播,国家商务部在浙江 大学举行国际扶贫培训班,向第三世界推广浙江扶贫经验……

  他就是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三农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

  行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

  你认为做好农办干部,必须具备哪些素质?这是浙江省农办招考干部的一道面试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题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现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其实,你只要看看老顾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就不言自明。在邵峰看来,老顾是最标 准的农办干部。第一,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感情深厚;第二,理论有水平,工作有办法。“农办不同于其他部门。 每天要跟三农打交道,没有感情根本无法做好这个工作。有了感情,你才有动力去学习,去思考,去钻研。”邵峰进一步解释 说。

  按顾益康自己的话来说,农办就要给农民办实事、讲实话、争实利,农办干部干“三农”工作就是要做到“有心、用 心、创新”,就是要有心为农民服务,用心为农民做事,用创新的思路去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在浙江,熟悉老顾的人不在少数。党政机关中,从省里一直到市里、县里、乡里,大家没听过老顾做的报告,也看过 老顾写的文章。不管认识时间长短,熟悉层度深浅,大家一致的印象是,只要跟老顾打交道,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的激情感染 ,被他的才情征服。

  老顾的激情和才情正是来自于他对“三农”的热爱。

  1947年,顾益康出生在宁波的北仑区。今天,北仑是改革开放的热地。在那个年代,因为人多地少,农民的生活 也很贫穷。1968年,顾益康作为知青来到农村插队,一干就是10年。他学会了农村的十八般武艺,成了一个正劳力。但 工分年年在长,收入却年年在降。他想买辆自行车,辛苦了10年,直到离开农村,这个梦也没有圆。这使他对农村的穷、农 民的苦有了铭心刻骨的体验。

  为什么累死累活一年,到了年底“分红”时变成了负数;为什么种棉花的收入比种水稻要翻一倍,可偏偏不让种?

  带着种种疑问,1978年,32岁的顾益康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如同久旱逢甘霖,顾益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 游。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杜尔阁的土地理论、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的理论,都使他入迷,尤其 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让他迷恋不已。他精读细研,做了数十万字的笔记,重要章节都能背下来,工作后又利用业余时 间通读了整整3遍。

  在顾益康看来,《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革命理论的经典,也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由此,顾益康确立了牢固的市 场经济意识。25年来,不管面临何种抉择,不管面临何种压力,他都习惯于用市场经济观念分析判断问题。

  10年的农村生活,让顾益康产生了浓厚的“三农”情结,习惯于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4年的人民大学农经理 论学习,让顾益康习惯于“引经据典”,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

  感性和理性,人类情感中两个不同的侧面,就这样在顾益康身上得到奇妙的结合。顾益康成了“农民利益代言人”的 最佳人选。

  毕业后,顾益康被分配到浙江省农业厅。

  从此,顾益康的激情和才情喷薄而出,找到了广阔的表现舞台。

  他的第一篇论文《从农业生态经济观点看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发表后,于光远写信与他切磋。

  1983年,全国农产品价格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其中一位代表一个人就递交了8篇论文,《农业经济论 丛》的编辑读罢浩叹:“这位老先生《资本论》功底很深啊!”

  “老先生”乃顾益康是也,此时他大学毕业方一年。

  20多年来,顾益康善于以理论研究引领改革创新,以调查研究来寻找改革亮点,善于把理论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和 实践对策。他始终站在浙江农村改革的最前沿,在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理论、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城乡 二元结构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既具理论前瞻性又有现实创造性意 义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他还直接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规划、纲要、政策、法 规的起草制定和改革方案的执行;他创造性地将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为大众市场经济模式,独创性地提出,浙江经济发展模 式孕育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民本发展经济学;他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创富模式”,他成为“新重农学派” 的代表。

  当时的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孙万鹏对顾益康很赏识,他说:“像顾益康这样有着农村经历,对农民感情这么深而且这样 有才华的人很少见。”1984年,顾益康破格担任省农业厅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如今的顾益康,早已成为名闻中国的农业经济理论与“三农”学界的著名专家,他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200多篇, 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课题,编著出版了一批紧密结合农村干部群众的教材和专著,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 可操作性的农村改革发展载体和工程抓手,为浙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三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重大贡献。

  游走在官员和学者之间

  顾益康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身兼两职:既是官员又是学者。和大多数官员相比,他具有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底,分析 问题透彻;和大多数学者相比,他具有对现实的透彻了解,解决问题有方。在他身上,兼具着学者的勇气和官员的稳健。

  双重身份让顾益康感到幸运。他说,如果我是纯粹的理论工作者,我的政策建议不可能那么快就成为党委政府的行动 ,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故事一:从“粮经特”到“特经粮”

  浙江的粮食生产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严重束缚着农民的手脚,粮食生产任务每年以政府指令 的形式下达,农业结构长期是“粮经特”,首先保证粮食生产,然后才能考虑经济作物和特产。

  1984年,顾益康超前地提出:农业要向商品经济转轨,浙江的农业结构要以农民增收为主要方向,要从原来的“ 粮经特”转为“特经粮”,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要把生产经营自主权交给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应由农民说了算。

  虽然是将三个字在顺序上简单地颠倒了一下,但在“以粮为纲”一统天下的当时,顾益康的观点无疑是“异端邪说” 。观点一发表,顿时舆论大哗,引来一片讨伐声。《浙江农业四十年》一书还记载着“有人不恰当地提出特经粮的观点”。

  然而顾益康却始终相信,历史会还他公正的评价。

  “粮食既是战略物品,又是一种民生商品;种粮既要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又应该使粮农增收,粮食也应该走向市场 。粮食安全的责任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而不是单纯由农民利益作牺牲,而应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国家要用政策和经济、 科技手段来鼓励农民种粮。”顾益康说。

  加在浙江农民身上的束缚,就这样一点点被挣脱,一点点被突破。高效生态农业逐渐成为整个浙江农业的亮点。

  2000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率先在浙江展开。聪明的浙江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北方广袤的黑土地,在黑龙江等地 建起了大批粮食生产基地。到了收获季节,就把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浙江。

  有人认为浙江这是掠夺资源,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兄弟省份的贫困之上。

  这时候,顾益康又大胆站出来,冒着被批评的危险,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现代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经济的法则,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效果。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且 以丘陵为主,土地密集型的农作物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精致农业。

  根据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顾益康又将浙江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定位在高效生态农业。这一建议已转 化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故事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一度十分敏感。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所有制是国有和集体,个私经济股份制企业姓“资”不姓“社”。乡镇企业改制 ,实质是化公为私。在这种舆论下,对乡镇企业的改制出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

  顾益康认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随着个私经济的崛起,乡镇企业政企不分、产 权不清、机制不活的弊端日益显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乡镇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在这紧要关头,浙江省委决定召开一次座谈会,请11个地市“一把手”和部分县委书记发表意见。

  这天,邵峰正好从路桥挂职回杭省亲,老顾迫不及待找到他,了解路桥的动向。

  路桥是浙江民营企业最为发达的地方,但路桥的党旗和国旗并没有变色。路桥的党政领导认为,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 础不一定是通过集体企业直接创造效益,也可以通过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达到目的。

  顾益康看到了希望。马上安排路桥党委书记发言。这一发言确立了座谈会的基调,起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按照省委的部署,顾益康带队到桐乡进行试点,探索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起草指导 全省改革的文件。短短几年时间,浙江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8%。

  浙江经济风声水起,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动力空前强劲,新的创业主体不断涌现。

  对乡镇企业有深厚感情的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场改革,奠定了浙江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基础。浙江的乡镇企业终于 超过江苏,跃居全国第一。这是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啊。从此,老顾又多了一个外号,叫“顾师父”。

  故事三:取消农业税

  在顾益康等“三农”志士着力推动的诸多改革中,政治意义最强、社会影响最大的当数废止农业税。

  1999年,顾益康到云和县调研扶贫工作,他停车到田头,与几个种香菇农民聊天。

  “你们最喜欢什么干部,最不喜欢什么干部?”他问。

  “最喜欢扶贫办干部,他们给我们送钱送物送技术;最不喜欢乡镇干部,他们要钱要粮要命。”农民七嘴八舌的回答 让顾益康陷入深思。

  2000年,顾益康作为省委扶贫调研组成员,在调研中提出了把减免农业税费作为普惠性的扶贫政策建议。并向时 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进言:农业税制度存在耗散现象。农业税的本意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但农业税的收取成本极 高。如果说农业税是一瓶水,有半瓶水要养税务人员,有些乡镇税务所就有10多人。而税收上来到返还农民还要被层层截留 ,返还到农民手里,一瓶水只有几滴了。收税成本中还有政治成本,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还不如把农业税彻底废止,把一瓶 水完整地留给农民。

  其实,农业税税额并不大,在2000年浙江省财政收入中,农业税仅占很小的比例。这微不足道的税额,对低收入 农户来讲还是比较重的负担,而且还要付出影响干群关系的沉重代价,得不偿失啊!把停征农业税作为一项普惠制的扶贫举措 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

  2001年,浙江省首先在欠发达地区免征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结果,邻省农民把茶叶拉到浙江卖,把猪拉到浙江 宰。

  在免征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的基础上,2002年浙江正式提出免除农业税的改革设想,但上级有关部门不予同意: 农业税是“皇粮国税”,有法律规定,地方没有擅自停征的权利,不能违法搞改革。

  但老顾认为浙江的做法并没错。他进言省领导:“严格地说,所有的改革都是对旧体制、旧政策、旧法规的突破,在 一定时间上都是违法的!包产到户的改革、发展个私经济的改革不就是这样的吗?!不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政策法规,叫 什么改革?”

  “老顾说得有道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称许道,“免除数千年的皇粮国税,让农民享受实惠,这是真正的 执政为民!”

  2003年末,顾益康参加中央一号文件起草讨论时,把浙江要求免除农业税的建议提了出来,中央采纳了这一建议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出台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当年,浙江就对全省种粮农户全部停征农 业税;次年,浙江全面废止农业税,成为全国率先废止农业税的省份,黄宗羲的故乡浙江率先破除了黄宗羲定律。

  2005年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成为 历史,千百年皇粮国税终止于共产党,这一举措赢得了9亿农民的拥护,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国际舆论一片叫好声。

  中国由此进入农业无税时代。

  故事四:免费读农大中专

  2006年1月4日,一辆面包车在丽水山区逶迤而行,浙江省长吕祖善带领有关部门同志进行扶贫考察,顾益康随 同前往。

  “老顾,说说基层的情况,谈谈你对扶贫的看法吧。”吕祖善省长说。

  “最好的扶贫是智力扶贫。”顾益康说,“智力扶贫靠的是教育,而仅仅靠九年义务教育是不够的,我们的农村因为 教育的落后却在不断生产着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欠发达地区农村低收入家庭,初中毕业因读不起普高和中职就外出打工, 十几年后,他们又拖着伤残的身体、苍老的面孔、绝望的心态回到故乡,仍然还是政府扶贫的对象,这是没完没了的扶贫对象 再生产啊!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初中毕业再读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农民工就会在历史上消失。浙江应该把实行免 费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重大扶贫举措!

  “现在农业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往往只有两颗牙的老婆婆老公公在干农活,存在着没有牙的 老农干不了现代农业,有牙的年轻的不愿意搞现代农业的严重问题。大中专的农学类招生处于萎缩之中,原因是有钱的不上农 大,没钱的上不起农大,上了农大也不愿意学养鸡,也要改学计算机。但吃饭总不能吃计算机吧?鼓励青年上农大,最好的办 法是省财政出钱。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很多事情,就是政府给农民贴钱,农民就给政府贴金,农民才能与党贴心!”

  省长问:如果免费上农大和让低收入农民子女上职业学校,每年要多少钱?同行的省财政厅长马上算了账,免费上农 大一年就几千万,两项加起来每年得六七个亿。

  “六七个亿,挤一挤我们还是拿得出的!”省长说。

  回来后,这两条建议被吸收到了浙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出台了大中专农业技术类专业免费读书 、低收入子女免费上中专职高两项惠民政策。

  2007年,这两个政策被中央“一号文件”所采纳。

  生活在梦想和现实之间

  记者眼前,放着一本发黄的书籍,书名叫《失衡的中国》。这本出版于1990年的论著,第一次全面揭示出一个残 酷的现实: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导致中国社会严重失衡。书中观点尖锐犀利、振聋发聩,在社会上形成强烈反响,人们争相传 阅。不少人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第一次理性地意识到,应该通过改变体制来谋求农民兄弟的幸福生活。

  顾益康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国以 后,为了快速工业化,我们通过剪刀差的办法,过度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的弱质、农村的落后、农民的弱势。

  在顾益康眼里,中国的农业,应该是能使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务农应该成为体面的社会职业;中国的农民,应该是 文明富裕的社会群体;中国的村庄,应该是美丽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梦想是清晰的。实现梦想的道路也已经明确: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必须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 。

  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顾益康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调研,每一次讲座,他都不厌其烦地宣传着“三农”的新理念、新思路,把他把每一次讲课都看 成是传播理念的机会。而且同一个内容,他都可以讲出新的道道来,每次都充满激情,毫无倦意。

  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童芍素回忆:浙江省委组建讲师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顾益康是“菜单”中被点得最多的 一道“美味菜肴”。每次听完他的讲课,大家总是热烈鼓掌。老顾为什么受欢迎,关键是他有梦想、有感情、有思路。他的梦 想和激情感染了听众。

  世纪之交,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顾益康为此痛心疾首。

  2002年,他提出要推进城乡配套的大改革,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六 大以后,顾益康着重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主持完成了相关重大课题的研究。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龙头工程。在这一工程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顾益康积极出谋划策 ,他把率先研究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向时任农业副省长章猛进做了专题汇报。顾益康认为,统筹城乡建设就是要加快 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公共财政向农村 倾斜,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文明地生产、文明地生活。因此,政府出钱 引导农民搞村庄整治是完全必要的。

  浙江省委省政府很快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也很快被中央所 采纳。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召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每年一次,连续主持召开了3次。通过工程开展 ,在浙江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良好氛围。浙江的教育、卫生、交通、电力、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齐心协力 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工程。

  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钱文荣教授认为,近年来,浙江自觉实施城乡统筹方略,使“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黄金时 期。浙江的许多做法成为经验被推向全国,广为效仿和学习。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也与老顾等农办“智囊”的努力分 不开。

  顾益康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三农”。“三农”让他痴迷,让他疯狂。他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轨迹都围绕着“三农 ”。

  中学时代,顾益康是小说迷,校图书馆的小说都被他读了个遍。他兴趣广泛,喜欢绘画,喜欢运动。但上大学后,他 专注和执着于“三农”研究和实践,以至于在生活中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一日,他匆匆走进办公室,同事惊奇地发现,他一只脚穿了尖皮鞋,另一只脚穿了平皮鞋,刚想问,电话响了,是他 女儿打来的。原来女婿刚来看他,出门却找不到另一只鞋,女儿说,肯定是糊涂的老爸穿错了。打电话一问,果然!

  对顾益康来说,这类糊涂事经常发生。夫人让他买酱油他买成了醋,让他买冬瓜他买了西瓜,他常攥着钱去买东西, 转了一圈回来问妻子:你让我买什么?

  在妻子眼里,顾益康就像个孩童,处处需要照顾。一次,妻子外出,先把饭菜做好放在锅里,让他热一下与孩子一起 吃。顾益康点头领了任务。中午,他打开煤气灶热饭菜,正热着,电话来了,说起“三农”问题,他马上滔滔不绝,早将炉上 的饭菜忘得一干二净。结果饭菜变成了焦碳,锅也被烧坏。从此妻子不再让他烧饭。

  顾益康买东西从不还价。一次妻子让他去买茭白,他连茭白叶子一起买回一大把,价格还比没叶子的茭白贵。妻子抱 怨,他却说:“我们买贵了,农民收入不就高了嘛!”

  从此妻子不让他再买东西。

  但他却乐此不疲,到外地出差尤其喜欢到农贸市场去买东西。原来,他是借机考察农产品价格。等到出差回家,总是 大包小包地带来当地农产品。

  说起他的糊涂,妻子胡榴兰抱怨:“他连儿子几岁都不知道!”原来一次他带儿子外出,路遇友人,友人问:“你儿 子几岁啦?”他答:“5岁吧!”儿子马上抗议:“爸爸,我去年6岁,今年怎么变成5岁啦?”

  顾益康精彩语录

  关于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应该 “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搞综合性扶贫开发。“破穷障”就是政府投 资欠发达地区的公路、水利、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影响发展和开放的自然障碍;“改穷业”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格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比较优势产业;“挪穷窝”就是让库区、高山远山农 民迁移至城镇脱贫;“挖穷根”就是重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培训,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关于市场经济:老公种地养老婆,老婆做饭洗衣服侍老公,这种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小农经济永远是穷光蛋经济! 老公种出来的东西要给别人家的老婆吃,这就成了商品;老婆要为别人家的老公服务,那就是发展家政服务和农家乐,农民只 有进入市场参与社会分工分业才能摆脱贫穷!

  关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应该是有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的模式应该是高效生态农业,体 现精致农业、精品农业、精准农业和精兵农业等“四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靠“四创机制”,即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 化创意、能人创业,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国小农、人多地少、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功能多 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关于农村宅基地改革:当今,中国越来越多农民工生产生活的一条轨迹是,外出打工赚票子、积钱回家造房子、欢天 喜地娶娘子、传宗接代生儿子、辛辛苦苦一辈子。但是现实中农民造了房子还得带着娘子外出到城里打工赚票子,家里房子给 农村老鼠作窝子,自己还要住在城里老鼠成群的破房子,这两只老鼠的故事突显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紧迫 性。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