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改委副主任:今年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16:15   央视财经频道
发改委副主任:今年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发改委副主任:今年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
芮成钢专访张晓强

  央视财经频道《两会锐观察》独家供稿:战略性新兴产业 小体型 大步伐

  ——芮成钢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芮成钢:感谢您接受我们央视财经频道《两会锐观察》的采访。

  张晓强:我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

  芮成钢:最近一段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一系列部署和实施。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

  张晓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都很关注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要发展它,首先应该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在学习了解世界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研究之后,我的体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它要有重大的科技创新,同时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既代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又能代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它因为有战略性这样一个前置,应该能够在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有比较大作用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芮成钢:您刚才说得非常精彩,就是它既代表着科技发展,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些方面,国家还有哪些具体的扶持措施?

  张晓强: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有多次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专门有一段论述,总体的要求就是要抓紧研究在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政策和相应的发展规划。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做好这三件事情。比如在2010年,我们应该继续积极支持和推动一些已经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向人大提交的计划工作报告中,我们也提到今年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继续推进,对于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工程要继续加强,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支持,进一步发展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产学研联合,从而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今年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一批城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另外,还要考虑用多种方式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去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7个省市共同创立了20支创业投资的基金,它的很多使用方向在于航空航天、生物产业、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等,今年应该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发展。再比如,去年航天科技集团和有关的机构如中信,联合设立了航天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发改委对此也是抱着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芮成钢: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汽车以及互联网的研发和应用,而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说是中国的历史机遇,因为在传统的汽车行业,我们已经很难成为世界的领头人,日本、德国、美国的汽车行业已经很领先了,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就可以制定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上还有很多瓶颈有待突破。没有一到两次的技术革命,很难真正实现技术的革新。我们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或者核心新技术产业中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情况怎么样?

  张晓强:客观地来看,我们在很多产业,包括现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整个技术体系能力都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因为它是个新兴的产业,我们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关注得比较早,所以差距相对来讲不是很大。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更大一些。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们刚刚起步,但是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有迎头赶上的可能。因为中国的一些企业和科研人员,在电池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目前对于电动车使用的电池,我们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差距不是太大。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比如比亚迪公司的锂电池,科力远公司的镍氢电池,它们的技术、产业化水平以及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先进的。目前丰田混合动力车采用的电池,基本上全部是靠科力远公司提供的。对于电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就是,电池本身的生产稳定,效率高,成本相对降低。而且它还有一个智能控制以及和内缘发动机科学合理匹配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就有可能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芮成钢:中国有些领域的新技术确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在某一些新科技产业特别是光伏、风能产业等领域,媒体称中国出现了过剩的现象,这是否属实?如果是的话,今年还会有哪些举措来抑制这种泡沫的产生?

  张晓强:从客观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光伏电池产业和风力发电装备产业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产能过剩的现象。比如去年,中国的光伏电池组的总生产能力大约达到400万千瓦,实际生产超过了200万千瓦,这就是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实际的产量。而目前这个产量的98%都出口了,装在国内的只有10几万千瓦。风力发电设备方面,去年国内的风力发电装机发展很快,差不多增长了1千万千瓦,但是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已经超过了一年两千万千瓦,所以也存在着一定的产能过剩。因此在去年国务院的有关通知里,也提到了要在光伏发电设备和风电设备等若干领域抑制产能过剩。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看,不论是光伏发电还是风力发电,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各国都很重视,我国能源局正在抓紧编制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其中对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都会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要使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更快地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比如说新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风电还存在着成本比较高,有效工作时间比较低,工作状态不太稳定等特点,因此在它的起步阶段,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允许较高的上网电价,在税收等方面对有些新能源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减免等,这样能够鼓励企业更有积极性。同时,要有好的产业环境,我们现在的风力发电装机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了,但是风电厂发展和电网的连接还有一些矛盾,需要通过更科学的规划以及智能化电网的发展,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我们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扩大国内的市场,从而缓解生产能力的矛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看到新能源的市场前景很好,大家都去投资,但是实际上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含量还是很高的,这些确实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规模经济。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盲目投资,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造成投资的损失,这就需要科学的引导和准入。

  芮成钢:这恰恰是发改委对新能源发展要做的工作,引导和准入。总的来说,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各方都在预测,2010年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会陆续出台,会有一个大的促进经济的举措。在这些方面,我国的财政规模会达到什么样的支持力度?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张晓强: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不仅要科学制订规划,而且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这个投入应该是一个广义的理解,政府主要是通过制订好的政策,创造好的市场环境,规划指导,并在某些关键性技术领域给予一定的投入。今年会把这个投入和已经启动的中长期各级规划的16个重大专项相结合,其中有若干重大专项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都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所以今年国家的投入会进一步增大。国家发改委掌握的资金一方面要注重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要注重在结构上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更主要的还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能动性,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再加上政府资金的推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多的资金投入。

  芮成钢:今年国家在投融资的体系、市场准入、银行政策薪贴方面,还有哪些更大的力度或者措施?

  张晓强:实际上有些政策在去年就发布了,比如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对于生物产业的发展,不论是政府的资金,还是银行信贷利用资本市场,都要有一个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所以今年是怎么实施政策的问题。对于其他的新能源产业,不论是太阳能光伏、风电,还是目前大家都很关注的核电,都要有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发展。目前世界在建的核电机组中,中国占40%,居于首位。这方面主要还是以企业资金为主,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政府的资金,帮助它解决关键共性基础的突破。

  芮成钢: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市场的准入是否会采用同样的待遇或是更加优惠的策略来吸引他们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张晓强:前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方面都非常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因为相对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一些,产业规模小,受冲击能力弱。所以大家都非常希望政府积极地支持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仅能渡过当前的难关,而且实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党中央国务院还是非常明确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去年9月,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包括在融资、信用担保上上要支持中小企业,在各种税费减免上要尽量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同时,我们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说中小企业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但是它也需要科技进步,应该多打造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公用平台,使中小企业得到技术上的进步。

  再比如,中小企业也需要及时地了解技术进步和市场的信息。如果它们各自都搞自己的一套,投入很大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帮助出资,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最近我们也在摸索中小企业集合发展的模式,因为几个中小企业规模太小,发行成本很高,把很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以后,还是用市场办法,但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可以通过集合发债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被淘汰,新的又生长出来。但是即使在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还是占到98%,关键是要使广大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要小而专,小而精,有活力。

  芮成钢:前两天,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特别提到他的两难和尴尬。作为商务部长,他希望和世界各国有更多的贸易,但是在某些高新技术的转移方面,欧美对中国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您在过去两年中,也负责过很多中外合作高新技术的大型项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的支持、合作与配合,但是我们在跟世界的对话中,的确受到一些国家特别是来自美国的限制,您有没有感到两难?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期待?

  张晓强:可以说有两难,也可以说是期待。中国这几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确实对我们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入世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外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去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相应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到去年底接近两万四千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希望中国多进口一些东西,减少贸易顺差。转变发展方式也包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我们一方面要更多地提升外贸产品的质量,不再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优化结构,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支持有劳动力比较优势或技术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与此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多进口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这是一个基本方向。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不追求外贸的顺差。但是目前这个顺差有很复杂的原因。去年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去年中国总的外贸是负13.9%,但是我们的出口是负16%,进口是负11%,也就是说,我们在进口方面,跌得比出口少得多,因此客观的结果是去年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比2008年减少了一千亿美元,今年我们仍然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尽量多进口我们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进一步减少贸易的顺差。这里面就有陈德铭部长所谈到的问题,中国对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对我国有诸多的限制,这样就使得它的比较优势不能发挥出来。现在我们在多种场合与美国、欧盟交流,希望他们进一步放宽对中国高技术装备产品的出口,使他们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发挥,国际贸易更加平衡。当然发达国家也并不是一个声音,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已经多次向政府提出,过于严格繁琐的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实际上是束缚了本国企业的手脚。

  芮成钢:如果西方国家、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能够放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其实更容易达到比较理想的贸易平衡,也有利于我国战略性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会不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从海外引进先进的技术?现在有种说法是,在引入技术时尽量连专利一起引进,直接把专利买断,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张晓强:我想应该这样看这个问题,中国现在强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战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但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跟第三种方式联系得更紧密。

  如果静态地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一次性的。我们引进先进技术、专利甚至一些技术诀窍,然后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很强大的产业规模。但是发达国家的这种科研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应该说是很强的。以研发占GDP的比重来看,十一五规划中有一个指标,计划到2010年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2%,我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到去年研发只相当于GDP的1.62%。而在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重一般要达到2.5%到2.8%,因此它的人才素质、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进程中,绝不仅仅是和国外企业的一次性合作,而是在一个阶段内有一批合作成果,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仍然会在更多的层次上和发达国家继续开展合作。比如中国和欧洲公共客车公司,在天津合资成立了A320的总装成,从去年5月第一驾飞机交付以来,进展很好,这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芮成钢:中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商机不仅属于中国的企业,也属于全世界。

  张晓强:中国的这种发展,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中国的发展肯定会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芮成钢:好的,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张晓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