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季晓磊:重视GDP含金量让数字狂欢回归民本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4日11:59  中国网
季晓磊:重视GDP含金量让数字狂欢回归民本追求
《中国经济周刊》总编季晓磊

  ·GDP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增长的成就要靠民众生活的幸福来验证

  我们的GDP“成绩单”,的确令人鼓舞。

  请看一组数字:

  2009年,我国 省级“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增至14家,多个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G20部分国家。广东省富可敌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如果放到G20各国中去排队,可排到第16位。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境内29个省市区中,除山西一个省之外,其余28个省市区的GDP增速都超过8%。

  然而,有人说,GDP的增长无关小民,我的工资收入并没有随GDP同步增长,我的幸福感也没有相应增加;教育、医疗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未也见下降。

  各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GDP增速,为何在老百姓看起来与自己关系不大呢?GDP增速与居民的幸福感为何不能同步呢?

  GDP的统计原理告诉我们,GDP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质量’。

  一个一流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一个三流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样计入GDP;而且三流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消耗的资源更多、生产效率更低而创造的GDP数量可能更多。

  从社会角度看,GDP 将好的、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到正面的经济指标之中。例如,民生投入与香烟生产具有同等的GDP价值,一起车祸带来的修复产值仍然要计入GDP。一个企业生产并销售了伪劣产品,也能创造GDP,而这些伪劣产品供给的增加却恰恰与居民的幸福感成反比。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GDP只反映经济增长的“流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存量”。因而,容易产生牺牲存量,追逐增量的愚蠢行为。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GDP指标广受诟病。

  批评者说,某些地方官员将GDP指标看成是升官发财的筹码,为了取得可观的GDP指标,不顾及民生与环境,不顾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同情者说,因为GDP指标在地方官员的评价标准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官员们才学会了通过GDP指标去表现自己的政绩。

  GDP指标难住了官员,也拦住了GDP与民众的亲密关系。

  《尚书》有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GDP指标如何才能回归重民、贵民、安民的初衷?

  在3月8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封面中,我们试图让GDP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于是“GDP的含金量”,成了我们聚焦的话题。

  专家告诉我们,单位GDP牺牲的环境越小,对生态的冲击越小,GDP含金量越高。现在的GDP统计,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消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GDP的含金量。

  专家还告诉我们,跟GDP含金量直接相关的指标是居民收入。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40%,剩下的60%是非居民收入。这与世界通行的比重刚好相反。

  于是,我们在征询权威区域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建议基础上,对 GDP含金量进行了探寻。我们先计算出“人均GDP”,即用“当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量。

  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近似值,业内专家提供的计算方法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记者据此计算得出全国各省市区的GDP“含金量”,并按照先后顺序予以排列。

  统计结果似乎出人意料:GDP排名前三位的广东、江苏、山东,“含金量”排名分别为第8、23、28位。而GDP排名第8位和第13的上海和北京,GDP“含金量”却排名前两位。

  人均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所以人均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还要看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GDP含金量哪个省最高》是《中国经济周刊》在全国两会期间精心策划的一期封面文章。作为两会指定的上会刊物,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与代表委员共同交流和思考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重视GDP含金量,让GDP从数字狂欢回归民本追求。毕竟,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的成就要靠民众生活的幸福来验证。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总编季晓磊)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平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