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官员不再恐惧网络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2日10:14  法制与新闻

  傅达林/文

  随着网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官员对于网络也越来越恐惧。人民论坛近日的调查显示,70%的网民认为中国官 员患有网络恐惧症,而宣传部门的官员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最怕网络监督。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急速发展,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着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网络 开启了传统公民参政议政的有限资源,更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便捷平台,积攒的民意顿时找到了“井喷”的出口,在近乎 “扒粪”般的网络监督中,一大批官员“意外落马”,更多的制度弊病被置于网民抨击的案台。

  在这个用键盘发表观点、用鼠标拉紧神经的网络时代里,在“瞬间万里”的传播速度中,谁不小心,很可能就成了抢 眼的新闻,甚至成为舆论“同仇敌忾、口诛笔伐”的对象。比如“抓记者”,比如“官员别墅群”,比如“超豪华编制”,比 如“替谁说话”,比如“豪车事件”,比如“非正常死亡”,以往都可以“正常摆平”的“小事”,经网络张扬后却能掀起撼 动官帽的“惊涛大浪”,足以让现行的官员产生恐惧感,惟恐自己成为舆情事件中的“主角”。

  这样的社会趋势,无疑让恪守传统的官员们感到“不适应”,甚至对于网络心生恐惧。其实,对网络的恐惧感首先来 源于官员为官的“不自信”。法治社会里,只要秉公执法、心无杂念、廉政为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又何惧网络监 督的“火眼金睛”呢?但是,一方面由于部分官员存在个人问题,面临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危机,自然排斥一切监督手段;更具 普遍性的还是多数官员并未“与时俱进”,无论是对手中的权力还是实践中的工作方式,无不遗留着封建传统的思维模式,当 这一切面临网民的检验时,由此产生的冲突势必让官员“手足无措”。

  从某种角度看,官员对网络监督产生恐惧感是好事,说明这种监督起到了一定的效用,让官员们感到害怕和不适应, 从而对官员勤政廉政以及转变治理观念和方法产生强烈的倒逼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由此产生些许担忧:在引导舆情、应 对网络监督的气氛中,官员会不会变得更加善于“隐蔽”?例如“周久耕事件”后,有媒体就披露南京的官员忙着摘表弃烟, “在公众面前越来越注意自身形象了”。如果应对网络舆情的心思不是立足于吏治清明的根本,而是都花在“形象化妆”上, 那么这种监督之下的吏治则更加让人产生怀疑。

  应当看到,日益开放化的网络破解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在社会转型矛盾纠纷激化的背景中,民意“言塞湖”更易导致 网络舆情的升级。这对转型中国的制度变革而言是一个必经的阵痛过程,对于深入各种冲突漩涡中的各级官员而言,也是一个 必经的改变经历。面对日益汹涌的网络舆情,虽然一些官员已经开始改变以往听之任之或强蛮干预的传统,但受传统思维的影 响,仍然习惯于用封锁等手段对待网民诉求,不少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头脑中仍旧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观念主导,出事之 后依然企图“瞒天过海”,一逃了之。

  如何将这种过程缩短,如何让官员尽早走出网络恐惧症,关键还是吏治改革。在舆情应对、危机处理的实践中,让官 员学会用对话化解对抗,及时消除隔阂与误解,学会以非暴力手段平息群体性事件,学会在信息公开透明中提升应对公信力, 学会利用网络寻求决策的可接受性,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时代的官员素质转型,才能将和谐理念注入互联网政治当中,为中国的 民主政治进程做出一个积极正面的推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