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 运
“我会讲一点点上海话,我是老上海人。”当89岁高龄的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布卢门撒尔说出这两句上海话时,在场的人都笑了。这位当年在虹口的犹太难民区生活了8年的传奇人物,不仅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的亲历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老式电话传出自己的声音
“我以前在这里专门给穷人送面包。”已满头白发的布卢门撒尔精神相当不错。1939年,13岁的他随父母逃离德国,在海上漂泊了一个月到上海避难,后居住在虹口区舟山路,1947年前往美国,1977年被正式任命为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他曾经领衔与中方达成了互相解冻资产的协议,并作为卡特总统的代表出席美国驻华使馆的开馆仪式。自从离开上海后,布卢门撒尔曾经先后十多次来过中国,其中7次重返上海,不过犹太难民纪念馆还是第一次造访。
在纪念馆,他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当年避难难民的照片、护照等实物,还认出了几个当年的“小伙伴”。而在刻有近14000名难民姓名的“上海名单”上,他找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名字,感慨万千。在一部老式电话里,他甚至还听到了自己的声音——里面播放着他早年接受采访的录音。
不过,最让他感兴趣的却是一个老式煤气灶,这种煤气灶是很多老上海人都熟悉的,有四个旋钮可以旋转。“这可能就是当年我用过的那个。”布卢门撒尔笑着说道。当年,布卢门撒尔送的面包就是在煤气灶上加热的。
在听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在准备申办世界记忆遗产时,布卢门撒尔表示一定全力支持。
感叹上海这几年巨大改变
“这次回去我会和我94岁的姐姐,还有当年在上海认识的犹太朋友说,这里(上海)‘蛮好',谢谢侬!(你们)。”回忆起当年的难民生活,布卢门撒尔感触很深,“很多人挤在一个房间,夏天闷热,有蚊子、臭虫,冬天又冻得瑟瑟发抖,卫生糟糕,很多东西都没法吃。”即便如此,犹太难民还是苦中作乐,成立了足球队,还有专门的剧院上演音乐会。
“那时很多犹太人都会讲点上海话,也有些上海居民会说英语或德语,所以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布卢门撒尔回忆道,临近二战结束时,有一次美军在轰炸一处日本军事目标时,有几枚炸弹掉在了难民的住宅区,造成了几十名中国人和犹太人死伤。当时,居民们不分国籍,纷纷投入到救护互助之中。
身为战争难民的这8年岁月,为布卢门撒尔后来的人生上了十分难得的一课。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几年我过得非常充实,当时学到的许多宝贵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或许永远也学不到。如今,我对那段经历心怀感激。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事我还是宁愿自己没有经历过。”
尽管几十年来布卢门撒尔已经7次造访上海,但他仍感叹这几年上海巨大的改变,每次都会很惊讶,“在座的每个年轻人都应感到庆幸,你们现在的环境和我们当年的生活条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原标题:美前财政部长故地重游:侬好!我是老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