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象头山,幽幽溪流水;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罗浮山茶早已是岭南颇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而正所谓“罗浮山水柏塘茶”,柏塘山茶可以说是古老的罗浮山茶的代名词。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的柏塘山茶,流香至今。
目前,柏塘山茶作为博罗县著名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户4000多户,种植面积近1.2万亩,年产值1.6亿元。柏塘山茶已形成“柏塘春”和“龙头一号”两大品牌为主的山茶产业,并以其历史悠久度、民间传承度、风味独特度、健康宜人度、文化价值度和口碑美誉度,从柏塘镇走向广东以及港澳和东南亚。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小叶山茶世代传承
柏塘山茶,有人把它称作罗浮山特种山茶,也有人称它为客家山茶。据史料记载,自明朝以来,博罗便是广东较早的产茶区之一,所产罗浮山茶也是岭南四大名茶之一。到了近代,罗浮山茶式微,泛化成一个概念,即博罗境内种植的山茶,大都统称罗浮山茶。由于博罗种植的山茶以柏塘镇品种最为传统、种植分布最广、茶叶品质最佳,因而柏塘山茶顺理成章地被公认为罗浮山茶的代表。
柏塘山茶的生产环境,被总结为两个词,一是“西罗浮”,罗浮山脉向东北延伸至柏塘镇,让柏塘山茶较好地继承了罗浮山茶种植的传统以及罗浮山文化的精华;二是“南象头”,象头山是珠三角唯一一块未被开发的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让柏塘山茶的生长具备了好水好土好空气的先天优良条件。
在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茶园内,仍有老茶树130多棵,其中100年左右树龄的老茶树30多棵,近200年树龄的老茶树1棵。经过专家的分析、鉴定,根据百年茶树和古屋迹、瓷器碎片等资料,证实了在300-800年前的古代,柏塘已经有以种植茶叶为生的农民居住,山上遗留下来的百年茶树,也是由古代茶树繁衍而来。刻苦耐劳的柏塘人倚仗天然优势,使得种植本地名山野生小叶山茶的传统世代传承下来。
2010年,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在柏塘镇发现了源自博罗天然的全国稀有、珍贵小叶种紫芽茶,此品种正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所言“茶,紫者上,绿者次;野者上,园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茶中上品。一时间,各大报刊、网站争相报道此事,柏塘山茶的知名度因之而陡然提升。
“紫芽茶的采摘期很短,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稍纵即逝,因为我们都叫它‘紫仙女’。”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茶艺师介绍道,紫芽茶刚长出来时是绿色的,只有在阳光充沛的4月到8月份才会慢慢变成紫色,如果不采摘,大概一周之后又会变回绿色。
斗茶比赛屡获大奖
在惠州,流行着一种古老的鉴茶方法——斗茶。柏塘山茶本身的品质及其与其它茶种的品质差异,当地人往往通过斗茶的方式判定高下,并认为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最权威、最可信,品茗文化才最丰富、最有活力。
近年来,惠州知名论坛“西子湖畔”组织了四届全市范围内的斗茶活动,活动规模之大、在业界影响力之高前所未有。而柏塘山茶每次都有参赛,且屡获大奖。在博罗县柏塘景鑫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张建华看来,好茶入口很顺,往往被追着喝,一口一杯,而柏塘山茶就是这种“被人追着喝的好茶”。
“柏塘山茶的外形紧结、细匀、卷曲;香气天然、细长、纯正;汤色柔亮、清澈;滋味浓厚、回味甘甜。”说起柏塘山茶的特点,张建华如数家珍。他表示,柏塘山茶入口甘、滑、香,有茶味。其和西湖龙井相比,可谓各有特色,龙井比较清香,而柏塘山茶则比较浓郁。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郎国华 统筹:谭仕龙 张翼飞 陈韩晖 执行统筹:严亮 李有祥 巫伟
(原标题:柏塘山茶:被人追着喝的好茶)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