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当地时间5月9日19时30分,夜色已笼罩大地,位于杜力克的中国政府医疗队营地灯光点点。
已是晚餐时间,忙碌了一天的医疗队队员们,在简易的厨房外排队等候取餐。有细心的队员发现,在等候用餐的队伍中,少了7名队员。
与此同时,在用帐篷搭建的门急诊部却是灯火通明。有3名医疗队队员正和几名尼泊尔当地人讨论着什么,其中一名尼泊尔男子的右手裹着白色的绷带,绷带上血迹斑斑。
他们在讨论什么?这名男子的右手又为何血迹斑斑?
事情,还要从4月25日的大地震说起。
步行6个小时26公里求医
因为中国医生技术好
受伤的男子,名叫沙莱特曼(音),今年45岁,家住距杜力克约26公里的达普扎(音)。
4月25日的地震,摧毁了沙莱特曼的房子,所幸的是,沙莱特曼的家人都躲过一劫,没有任何伤亡。
地震后10天,沙莱特曼开始和自己的兄弟重修房子,清理废墟、打桩、砌墙……一切进展顺利。
不曾想,在5月9日上午11时,意外发生了。沙莱特曼在固定房子的屋顶时,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根部被滑落的彩钢瓦划伤。在血流如注的同时,沙莱特曼发觉中指不能弯曲并逐渐失去了知觉。
沙莱特曼的两位兄弟立即将他送医,但达普扎是个小村子,医疗水平有限,村里的医生建议他们前往杜力克寻求中国医生帮助。
“虽然周边就近就有几个国家的医疗队,但人们都愿意将伤员送到相对较远的杜力克来,因为中国政府医疗队在这儿。”拿马特(音)是加德满都的一名警察,也是杜力克中国政府医疗队的一名志愿者,通过和沙莱特曼的交流,他了解到,中国政府医疗队以精湛的技术和对病人友善的态度,在加德满都周边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因此,为了让中国医生为自己治疗,沙莱特曼忍着剧痛,和他的两个兄弟步行了6个小时,于当晚19时30分到达杜力克。
多方会诊
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伤情就是命令。医疗组组长都定元、副组长陈力会同医疗队骨科医师罗小辑,顾不上一天的疲劳,也顾不上吃一口饭菜,就在门急诊部对沙莱特曼的伤处进行了仔细检查。
“检查后发现,他的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根部被利器划伤,其中中指伸肌腱和屈肌腱断裂,需要立即进行肌腱修复手术。”罗小辑介绍,沙莱特曼断裂的肌腱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会对手指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他的中指以后将无法屈伸,手指肌肉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由于是第二支中国医疗队抵达尼泊尔后要进行的第一次较大型的手术,医疗队邀请了尼泊尔驻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军医官代表一起,共同对手术进行会商。
会商中,医疗队代表详细向军医官及病人介绍了伤情,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最终确定由医疗队中两位顶级的创伤外科医师罗小辑和林曦为患者进行肌腱修复手术,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肖爽和张珂为手术提供必要的协助。
其实,在医疗队代表与军医官及病人沟通的同时,医疗队医疗组另一位组长但阳已经带领肖爽和张珂开始了紧张的手术准备,手术器械、麻醉药品、消毒药品……当手术方案最终确定时,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手术非常成功
肌腱的对接完全吻合
当晚20时05分,在对沙莱特曼进行局部麻醉后,手术正式开始,尼泊尔军医官参与了手术的全过程(如图)。
首先是清创,“沙莱特曼受伤的时间过长,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罗小辑介绍,对沙莱特曼创口的清理比此前任何一次清创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创口涉及3根手指,而且创口比较深,里面含有异物,清理时需要特别小心谨慎,这也是此次手术的第一个难点。”
清理完创口,罗小辑和林曦开始在创口处寻找肌腱,“由于受伤的时间过长,肌腱会产生收缩,一旦收缩过深,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林曦介绍,手指肌腱在断裂后,如果时间过长,两端都会发生收缩,在修复时,极有可能需要扩大创口寻找肌腱,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而且会增加手术风险,这也是此次肌腱修复手术中的第二个难点。
幸运的是,沙莱特曼断裂的两根肌腱收缩程度并不严重,罗小辑和林曦在其原有的创口处通过小型手术镊子就找到了两根肌腱,并开始进行修复……
20时36分,当沙莱特曼的创口缝合完成后,奇迹也随之出现,沙莱特曼原本不能弯曲的中指竟然能够弯曲和伸直,“这说明手术非常成功,肌腱的对接完全吻合”,完成手术后的罗小辑长出了一口气。
事实上,此次手术还有一个难点,但罗小辑和林曦,以及参与手术的肖爽和张珂两名护士并没有提及。那就是手术室是临时的,用于充当手术台的也仅是一张不到40厘米高的行军床,4名医护人员都是跪着完成了手术全过程。
“手术很成功,我和张珂是市急救中心的,罗小辑和肖爽来自重医附一院,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但这第一次合作手术配合得非常默契。”尽管手术完成后双腿发麻,但林曦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据重庆日报
(原标题:跪地手术半小时修复手指断裂的肌腱)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