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杨良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个人缴费是16%,现在是8%,这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个人缴费率适当提高、企业缴费率适当降低、总缴费率适当降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有专家建议改革继承制,允许个人账户“充公”。(《京华时报》)
养老金账户亏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此前,坊间和网络中传言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亏损N万亿”的消息,可谓比比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消息将这一传闻证实。眼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养老金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问题。
新闻报道中,所谓专家提出了两条解决路径:一是,提高个人缴纳养老金的比例,同时降低单位缴费率;二是,允许个人账户“充公”,也就是说,之前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出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可继承”的承诺,将要被否定。以上这两种解决办法,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公家因政策失误与现实情况发生变化导致的损失与不利,要让私人来承担,或者说是,广大公众要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势研判与政策制定的失误买单。
听闻此等专家的雷人建议,不少网友自然是不能买账。首先,提高个人承担比例,完全不可行。原因很简单,我国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比例为8%,而欧美相关一部分国家在6%-8%左右,再提高个人缴纳比例无异于剥夺公众利益;高达28%的总体缴费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高位,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个人承担部分与单位承担部分都需要降低,这应该不需要含糊。
其次,个人账户的“充公”建议,更是不可行。养老金的个人账户,本就是公众的财产,如果充公,就是严重的公私不分。显然,这对一些缴纳了多年的、离世较早的公民来讲,就完全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自谋职业者、农民工参保率更是极低,如果再将个人缴纳的部分“充公”,则就是打击公众参加社保的积极性。到头来,我国养老体制的公信力将也进一步降低。
解决养老金个人账户亏损、财力难以支撑的现实,其实并非没有更好的办法。除了让公民“买单”这样的“损招”之外,还有许多不会引起公愤的好办法。一是,提高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有数据显示,我国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并且,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缴纳养老保险也是一种纳税行为”,同理推之,将由收税而来的公共财政,以养老福利的方式发回给公众,也是一种好办法。
二是,将部分国企利润转到社保中去。国有企业,是利用全民的公共资产实现了盈利,国企利润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前央行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就曾建议:将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更有人估算,如果按照央企利润20%缴纳社保资金,每年的资金最少在6000亿元以上。这样一来,单单这一招,就足以确保解决养老账户亏损问题。
三是,推迟退休年龄。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公开征求意见,后年推出。也就是说,延退方案可能2017年推出,2022年后实施。
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一直都在考虑养老金投资回报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投资股市自然是风险极大,但投资国债、理财产品等收益率不高但比较安全的项目,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了,前提应该是,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为,中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确保监管到位。
养老金亏空,不是多可怕的事。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犯不着杞人忧天。事实很明显,国人的寿命在延长、养老体制正在改革过程中,这些都是各国养老管理部门都要面对的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让广大公众来买单的做法却着实不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