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紧锁香港上空长达数周的“占中”黑云如今已消散半年有余。对于香港经济的现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香港正在经历大爆炸的余波;有人认为这个城市正在平稳驶向未来,仿佛从未受到严重的冲击。香港经济的现状,在当地房市“一头冷、一头热”的情况中可见一斑。一方面,零售行业受到极大挤压,“占中”骚乱导致大陆游客访港数量增长趋势减缓,直接打击了香港零售业,预计今年店铺租金跌幅将高达20%。另一方面,写字楼等商业用房十分紧俏,受沪港通等一系列香港与内地间金融纽带的刺激,这座钢筋森林中商用空间的闲置率,达到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反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自1997年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以来,这个城市的经济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依赖于中国内地。
或许并没有好奇怪的,香港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命运理应高度交织在一起。毕竟,控制这个700万人口城市的,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然而,除了行政上遵循另外一套政治制度,香港一直与内地在经济上保持着的距离。香港的货币仍然与美元而不是人民币挂钩,所以决定香港抵押贷款成本的,是美国利率而不是中国利率。作为全球贸易的集散地,香港的经济增长更多取决于美国和欧洲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而非中国内地市场较小的进口需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称,至少到2012年时,美国经济对香港经济周期的影响还超过中国内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经济已被逐渐吸引到中国的轨道上来,其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大量的现金和游客从内地涌入香港。内地投资占香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份额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不足1/10,上升到今天将近2/5(见图表1)。如果计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的内地企业,这个比重甚至会更高。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指出,在香港主要商业区的高端写字楼,内地企业入驻率从2008年的12%上升至去年的19%。
不管在大街上还是地铁里,随处可以听见内地游客语速极快地说着普通话。从2001年的440万到去年的4700万,内地访港旅客人数跃升了10倍有余,(见图表2),超过抵港总人数的四分之三。这些人当中有大量“水货客”,他们涌入香港采购牙膏和尿布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然后转手以较高价格销往内地。当然,访港人员当中也有许多高级商务金融人士。
由于发生了“占中”以及后来规模较小、但更恶劣的反水客游行,很多人担心香港经济会受到影响。德勤、安永、普华永道和毕马威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香港办事处纷纷警告说,示威者“占领”核心商圈中环的计划可能干扰证券交易及金融服务,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一些人担心内地游客可能会因为部分港人的敌视情绪而避免前往香港。
第二种担心有一定道理。此前五年,内地访港人数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增长了6%。为整治一日多次过关的水客,深圳居民赴港政策缩紧,由“一签多行”调整为“一周一行”,预计该政策将使赴港游降温更加明显。
这可苦了一些零售商。在香港北区靠近边界的上水广场,由于目标客户是来自内地的购物者,所以虽然商场地段不佳,奢侈品却应有尽有。拎着大包小包的购物者搭乘公交或地铁,只需半个小时便可回到内地。然而近来一段时间,上水广场和香港全市的商场一样,都少了很多顾客。今年香港珠宝首饰和手表的销售额下降了16%,因而带动零售店租金预期下滑。在一些中心地段,珠宝店和高档服饰店已经被咖啡馆和药房所取代。
不过,零售商早在抗议者在闹市街头上演静坐示威之前,就已经遭遇了困境。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中央重拳打击腐败,中国内地对昂贵商品的需求本已消减。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奢侈品销售一直疲软,去年又下降了13%。同样,香港旅游业增长的下降也很容易被曲解。在过去一年里,随着日元和韩元相较港元持续走低,内地游客更愿意前往日本和韩国旅游,但最近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症,预计赴韩旅游的热情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大打折扣。
去年的“占中”示威并未明显动摇香港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的角色。事实上,中国政府还进一步提升了香港的金融地位。去年十一月示威活动期间,上海向持有香港经纪账户的外国人开放了股票市场。上个月,中国开通了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政策,在内地或香港注册的共同基金可以在对方市场上可以销售,预计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此外,通过提高人民币在两地货币市场间的现金流动,内地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两个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连接香港与深圳的广深港高铁和全长50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早在“占中”爆发之前许多年便已规划好,这两大基建项目虽几经曲折,但都将在未来几年内竣工。
许多大公司都看好内地与香港的一体化。在本周的一场介绍会上,汇丰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表示,到2025年,香港将与内地珠三角地区结合形成特大城市版块,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城市群”。一些分析认为,汇丰银行将其总部从伦敦迁往香港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类似言论显示出,虽然过去的一年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深感忧虑,但全球金融行业仍然对香港抱有信心——这多亏内地把香港拥抱得更紧了。
(观察者网杨晗轶译自《经济学人》)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