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珍爱

原标题:珍爱
93岁的李伯
李伯珍藏的旧照片
陈婆婆衣柜里的各色衣物
关婆婆带着自己心爱的仿唐制茶具。
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请扫二维码。

  养老院的空间无法容纳攒了一生的老物件,他们走进养老院带在身边的是什么?

  93岁李伯:一台存放家人照片的电脑 一生最珍贵的专业字典

  88岁陈婆婆:一大皮箱存放记忆的照片

  75岁关婆婆:一个花瓶 一套小茶具

  做了一辈子研究的93岁李伯带了存放家人照片的电脑,十来本珍视的书籍,其中大半是曾对他工作有重大帮助的专业字典。87岁时独自从美国归来,想在国内养老送终,并和先生葬在一起的陈婆婆带了一大皮箱照片,里面存放着她和家人的记忆。除了亲情、爱情、友情,对陈婆婆来说,“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75岁的关婆婆有一柜子多年积攒下来的工艺品,还有一个珍视的全自动大鱼缸,陪伴了她接近二十年。最终,她挑选了一个花瓶,一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小茶具,几本画书带在身边,其余都送人或者交给儿女处置。“这些都是身外物,没什么舍不得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诗蓝

  带着电脑与旧字典的李伯

  在赤岗西路的颐年养老院里,记者见到了今年93岁的李伯。尽管养老院单间布局相同,但在此住了三年多的李伯将这个小单间布置出了家的感觉。小小的书桌上摆满了因年代久远而发黄的书籍、友人赠送的礼品,房间里还有电视、电脑、打印机、复印设备、平板电脑,这些物品显示了这个房间主人的博学和孜孜不倦,尽管他已年迈,步履蹒跚,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照片和文字,但他仍口齿清晰,做事条理分明。

  “最终肯定要走这条路”

  李伯是老西关人,退休前在一个研究所做化工研究,1990年退休之后李伯又接受了单位的返聘,直到80岁时,相伴几十年的老伴去世,李伯才惊觉自己身体也已不行,他血压偏高,甲状腺也有问题,每日需要吃药。于是,在2005年,李伯彻底放下手头的工作。

  李伯有一儿一女,和家人在赤岗东路住了40年,看着自己的单位从平房发展到高楼大厦。老伴去世后,大儿子便一直随老人居住,照顾着老人。尽管儿女都很孝顺,儿子一下班就会赶回来陪着他,但李伯终究有顾虑,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也有各自的家庭。于是,在九十岁的关头,李伯来到了现在这家养老院。

  “我早就想好了,最终我肯定是要走这条路的。”李伯一字一句慢慢地说道。老伴已去世,儿女孝顺,孙辈也都已工作,在哪里对他来说并无区别。在养老院,他如同在家时一样,每日看看电视新闻,翻翻过去的老照片,散散步。偶尔兴起了唱唱外国民歌、老红歌,“我有时候一个人在房间里也会唱咧”。因患有白内障李伯的眼睛有些畏光,但讲到兴奋处他仍微微睁大眼睛。

  伴随54年的老字典

  来养老院之前,李伯环视这个积累了自己几十年老物件的屋子,屋子里,最珍贵的是两柜子书。两柜子书是不可能全部带去养老院的,李伯挑选了十来本自己最珍视的书籍,家里剩下的无用的书籍李伯都当废品处理掉了,剩下一小部分书仍放在家里。

  带来养老院的书大部分是字典。有几本法汉词典和法语字典是他在1964年因公出国时带回来的,扉页还留着他当时意气风发的签名。一本英汉技术词典,他常常在碰到疑难词汇时翻阅,其中还夹着他和同事外出游玩的照片,上面年轻的他笑容灿烂。一本大部头的现代汉英词典,购于1993年,也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他思虑再三还是将“老伙计”带在了身边。剩下的是化工类专业书籍和两三本他心爱的小说。这些书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他的小书桌上,因主人近来很少翻阅而积了一层灰尘。

  除了书之外,那些年轻时候做的笔记写的感想,李伯也带了一些过来,各种规格的发黄的笔记本被他塞在了柜子里,不轻易示人,就像那些隐秘的心事一样,被埋在了岁月深处。柜子里还放着几本邮票集,七八年前李伯开始集邮,每年买一本邮票年册,近三年的邮票年册他都放在了房间的柜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翻翻,“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西游记》这些主题的邮票”。

  最爱看妻子的照片

  房间里,书桌上摆着的电脑格外显眼,小餐桌上的打印机给这个93岁老人的房间增添了很多现代气息。退休之后他仍心系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研究所,来养老院时,李伯从家里带来了一台电脑和打印机,方便自己看资料。

  在家里时,李伯曾整理出一本旧照片集,来养老院时,李伯将那本珍贵的相册放在了家里,电脑取而代之成为他新的照片浏览工具。退休后李伯开始学习如何使用电脑,一生钻研技术的他硬是逼迫自己学会了盲打、上网。如今打字、上网对视力减退、手指无力的他来说都很困难,看照片成为这台一体式电脑最大的用处。

  李伯颤巍巍地打开电脑,调出相册,许多照片下面他都标注了日期和地点。这里存放着他一生中的纪念性时刻:结婚时,孩子出生时,和爱人去香港游玩……照片里有些面孔他需要拿放大镜仔细辨认才能认出来,而已去世13年的老伴他几乎凭轮廓便可指出。提到爱人时,他露出了孩子式的欣喜,“看得最多的还是爱人的照片”。

  “死了什么都带不走”

  书桌一角摆放着他从家里带来的两三件小工艺品,一件是上海世博会的纪念品,一件是朋友送的可以拼的益智玩具,还有一个做成拖鞋的笔筒,上面插着他用了十几年的老钢笔。工艺品颜色陈旧,都积了一些灰,但从家里搬到养老院时他还是舍不得扔掉它们。书桌格子里还放着十几个五颜六色的小手电筒,他常常需要借助手电筒来看表,手电筒坏了之后他也舍不得扔掉,就这么积攒了十几个,摆在角落里。

  与书桌上的热闹相比,衣柜显得格外清冷。来养老院时,除了必需的衣物,其他的他都处理了。他并不在乎穿着,一件衬衫可以穿很多年。

  家里的老家具,能用的他都留下了,房子就留给了儿子,任由他处置。李伯从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来到了现在住的单间。他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李伯用平常的声调说道:“地方大小无所谓,死了什么都带不走。”

  带着一大皮箱照片的陈婆婆

  相比陈伯,同在颐年养老院的陈婆婆房间里显得更为温暖,桌子上放着奶粉罐和保健品,架子上挂着衣物,旁边放着一袋毛线团。一把椅子上堆着陈婆婆还没打完的毛衣,拉开衣柜,各色衣物映入眼帘,其中有几件颜色鲜艳的毛衣,都是陈婆婆自己的作品。

  归国养老为和丈夫葬在一起

  今年88岁的陈婆婆颇为爱笑,没讲几句自己就先笑起来,即使是讲到过去的苦难时也不例外,眼角的笑纹让她看起来格外亲切。在养老院,陈婆婆颇为特别,她如今并没有亲属在广州,在美国居住多年的她在87岁时孤身一人从美国回来,只为了将来逝世之后,能和自己去世已17年的老伴葬在一起。

  陈婆婆祖籍广西,1947年来到中山大学读书,在这儿她认识了她的丈夫。“我们恋爱了7年才结婚。”陈婆婆笑起来,那个年代两人之间波折不断,无法时时相守,别人来问她,她硬气回道:“反正我爱他,他爱我,就等呗。”

  1954年,两人结婚。陈婆婆清楚地记得结婚时的场景,和记者聊天时提及了两三次。那时她在广州做团委的基层工作,单位给10对要结婚的新人办了一个大party,同事帮忙把他们两人的蚊帐缝成一顶蚊帐,就算礼成了。婚礼虽简陋但陈婆婆十分满足,“我先生对我很好,我们这么多年都不吵架,想要什么他都买给我”。陈婆婆又笑起来,宛如回到年轻时候。

  1981年,陈婆婆退休,退休之后她申请去美国探望家人,陈婆婆的父母和几个姊妹都在美国,一家人隔了32年没见,女儿也随后去了美国读书,然而,陈婆婆的丈夫还在广州工作。这之后,陈婆婆就开始了两国之间不停往返的生活,在广州住半年,美国住半年,直到2001年陈婆婆的丈夫去世,为了带外孙,陈婆婆才在美国常住下来。

  然而,随着年岁愈大,陈婆婆愈发想回来养老,“我就觉得我是中国人,最后一定要回来”。陈婆婆还将“我是中国人”的想法传达给了自己在美国长大的外孙,在外孙还小时,她带外孙回来住了三年,“最后他也学会了说广东话”。陈婆婆哈哈笑道。

  在自己87岁这一年,陈婆婆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她也不想死后再将骨灰运回来,这里还有她的老朋友,有一起在中大读书的老同学,有从前无比照顾她的荔湾老护士长,她无比想念广州。

  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葬在了这里。“我喜欢同我先生在一起,先生在这里去世,我将来死了,我的骨灰也要和先生的放在一起,然后树葬,入土为安。”

  “其他都不重要了”

  和女儿商量后,2017年陈婆婆独自回到了国内,来到了现在这家养老院。

  从美国回来时,陈婆婆带的东西并不多,在美国时买的衣服都当作旧衣回收了,首饰也留给了女儿。她想要带走的是自己和姐姐这么多年存下来的照片,这些照片装起来有几大皮箱,还有自己睡惯了的床单被罩,以及父亲的自传。这些在回国后女儿都寄了过来。

  陈婆婆在广州的老房子早就卖掉了,广州房子的物品存放在女儿同学阿萍家里,如今阿萍也是陈婆婆的监护人。陈婆婆从阿萍家里找出旧年穿过的一些衣物带来养老院,不合身的自己改一改。把女儿寄来的床单被罩铺上,将存放姐姐照片的大皮箱放在角落里,自己挑出几本最珍爱的相册放在抽屉里,她将小小的单间布置得格外温馨。

  陈婆婆房间里书并不多,她看得最多的是父亲的自传,去美国后,陈婆婆陪伴父亲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五年。陈婆婆还记得,第一次去美国时,家人去机场接她,尽管隔了32年的时光,但他们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她。那天晚上,陈婆婆的兄弟姐妹摆了一张床在客厅,大家各自盖着棉被,父亲睡在中间,畅抒这32年以来的思念。

  “其他都不重要了。”陈婆婆笑道,在她人生的最后一程,陪伴她的是亲情、爱情和友情,陈婆婆觉得自己现在无比知足,女儿的同学阿萍每周来看她,待她像家人一样。偶尔她还能去和自己“跨越半个世纪”的老同学聚聚,陈婆婆掰着指头数了数,“还有6个人呢”。

  带着小茶具和花瓶的关婆婆

  在窗明几净的榕悦长者照料中心书画室里,75岁的关婆婆穿着橘色长裙,搭配粉白披肩,式样相近的耳环与项链让她看起来格外精神。采访中她笑声朗朗,不时与走过的护工、老人打招呼,尽管今年3月才来到养老院,但她已对这里的一切无比熟悉。

  进养老院是社会潮流

  决定去养老院时,关婆婆身体尚可,虽然血压有点高,但她依旧能上楼能爬山,偶尔还能跳跳舞唱唱歌,在同龄人里身体条件还算比较好。82岁的老伴曾因为胆囊炎开过刀,偶尔需要卧床,但好的时候也能和她一起去爬花果山。

  退休前,关婆婆在酒店做管理工作。刚退休时,关婆婆并没有想过以后要来养老院,她有一儿一女,大女儿远在杭州,小儿子在广州忙于工作,两人都不需要她来带孩子。为了充实老年生活,她在老年大学报了许多课程,养生、绘画、舞蹈,如今她手机里还存着许多六十多岁时跳新疆舞、云南舞、印度舞的照片。闲时和老伴两人一起去旅游,三峡、江门新会、珠海都曾留下她和老伴两人的踪迹,旅游和学习、表演将她闲适的退休生活填得满满当当。

  66岁后,关婆婆和老伴搬到了番禺丽江花园,两人散散步、喝喝茶便是一天。到了70岁,关婆婆发现那些陈年旧痛逐渐显现出来,买菜做饭对她而言越发困难,两人便开始寻找保姆,然而称心的保姆十分难找,这几年就换了四个。

  关婆婆也没考虑过去儿子家住,小儿子的孩子尚小,精力不足,她和老伴也过惯了二人世界。关婆婆之所以下定决心来养老院,是因为他们住所附近没有方便看病的三甲医院。也因为这一点,在他们看过四五家养老院后,他们选择了越秀公园附近的这所养老院。两人的养老金可以付得起每月的费用,于是今年3月份两人便正式入住。

  尽管偶尔还能听到一些“儿女是不是不孝顺”之类的闲言,但关婆婆还是觉得进养老院是“选对了路”。以前她血压高,如今在养老院好吃好喝不操心,血压也日渐平稳。关婆婆笑起来,眼角笑纹加深,“现在进养老院是社会潮流嘛”。

  都是身外之物

  进养老院之前,关婆婆仔细整理了自己位于丽江花园的家。这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两人住非常宽敞。锅碗瓢盆是两人用惯了的,许多用品都是两人精挑细选回家的,伴随两人走过许多岁月。

  几经权衡之下,关婆婆还是带走了几样自己心爱的物品,一套仿唐制茶具,“回眸一笑百媚生啊。”介绍茶具时关婆婆声音都提高了不少。一个湖蓝色花瓶,里面插着她从百货公司买来的绢花。几本她尤为喜爱的画书,以便在养老院时还能临摹。

  客厅里的大鱼缸就无法带走了,退休之后,关婆婆就开始养鱼,已接近20年。养鱼对现在的她来说太难打理。“每次换水要换几桶水,还要洗沙,我的腰不行,没有这么大心力了。”鱼缸只好送人,关婆婆笑着叹道,“全自动的大鱼缸,一个月换一次水就行了”。

  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用小电器关婆婆也都送人了,“好多都是好东西啊”。这些年,她也积下了不少衣服,挑挑拣拣后,她留下了自己尤为心爱的几套衣裙,挑了几套冬装,其余都送给了自己的妹妹。一些没带来养老院的首饰就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关婆婆的老公喜欢拉小提琴,临来养老院之前,除了自己留了一把之外,其余的也都送给了别人。丽江花园的房子留给了女儿,那些搬不走的家具就任由儿女处置。关婆婆和老公于1966年结婚,已经过了金婚,五十多载的岁月里两人积攒下许多承载共同记忆的物件,如今这些东西都只能送人,或者让它们尘封在角落里。最终能带去养老院的,装在一起也只有几箱而已,摆在养老院的小单间里,并不显眼。

  “没有办法,现在必须走这条路了,对自己无能为力,顾三餐都很困难。对很多事也无能为力,所以要抛弃一些爱好。”关婆婆叹道,临进养老院,她也看得很开了,这些物品尽管承载了许多岁月,但也都是身外物,“没什么舍不得的”。

  幸好,在养老院,关婆婆还能继续弹钢琴、跳舞、唱歌,在养老院里还重新捡起了画笔,开始学习书法,发展起了新爱好。养老院单间虽比不上家里宽敞,但两老在这方寸之地也过得颇为自在,“我老公在这儿可以写写诗,我们俩经常下象棋打发时间。现在除了健康,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

  记者手记

  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

  为了了解老人们会带些什么进养老院,我走访了三家养老院。每个老人房间里都有几件承载个人记忆的物品,拉了一辈子的小提琴、用惯了的老茶杯、心爱的摆件……相同的是,他们大多会将照片带在身边,有人带着精心保存的相册,有人将照片存在手机或者电脑里,不时翻阅。

  尽管养老院单间与过去他们居住的大屋相比,十分狭窄,能带的东西不多。但老人们大都发现,当自己的思维逐渐迟钝,视力渐渐模糊,胃口越来越小,脚步越来越蹒跚时,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

  忙忙碌碌一生,最终发现,钱财够用就好,多余的也花不完,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最后也会有新的主人。那些自己曾爱不释手的珍藏,自己也只是它的暂时持有者。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过往的身份、钱财在如今都比不上健康重要,再贵的珍藏,也比不过承载了思念和记忆的物品。来一趟这世界,人人都是过客,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是朋友、亲人、爱人让你独特,是人们对你的记忆让你在躯干消亡后,还能在这世间留下来过的足迹。

打印机婆婆李伯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