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草根易中天和《明朝那些事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4:59 南京周末

  本报记者 周益 实习记者 蒋晓磊

  【周末报报道】 “当年明月”(以下简称明月),一夜之间,这个普通的网民登上了各类文学网站的点击排行榜,成为最受关注的写手,他的长文《明朝那些事儿》如今已被点击超过400万,与以往的网络作品所受的追捧方式不同的是,这次明月的“粉丝”竟然包括了一批人文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同样是“重说”,明月与更有学术背景的易中天相比
,却享受了全然不同的待遇,几乎是清一色的喝彩,鲜闻批评与责难。评论界人士称,也许正是明月的草根平民身份,让人多了些许亲切和宽容,少了那一串串“酸葡萄”。草根“易中天”,这是网络赋予明月的新定位,那么他是否会掀起“好看的历史”写作新风潮呢?

  “历史本身很精彩”

  提起当初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缘由,明月表示:“我对历史一直很有兴趣,另外就是我对现在的很多现象很失望。现在娱乐文化和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而愿意了解历史、看历史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历史不好看,而是很多历史书写得不好看。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但没有表现好。此外,我很讨厌对历史的‘戏说’,像有人居然把《还珠格格》也当成正史,这真是悲哀!所以,我产生了用流行的语言方式来写正史的念头。至于刚开始放在网上,也是想看看人家的评价,看看自己的这种写法行不行得通。这篇文章我构思了6个月左右,主要讲的是明朝300年间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我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明月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小时候父亲买的《上下五千年》一套书他足足看了7遍,甚至到现在还可以背出书中的标题。上中学后他又几近疯狂地阅读了《资治通鉴》《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稿》《明史》等史书。虽然这些学究书使他了解了历史规律和正史,但他依旧十分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他认为,其实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具有一切流行小说的因素”

  “虽然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但我会尽量用客观的方法去评价人物和历史。让自己的思想回到并且加入到那个时代,从人物原来的立场上去考量他们的选择,然后用现在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出来。”

  当记者问到如何定位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时,明月说:“应该说是用小说笔法写的正史,因为它既不是史论,也不是小说,而是在讲故事。我的文章有一切流行小说的因素,如幽默、调侃、推理、悬疑、电影分镜头,以及心理描写等。将这些形式综合在一起,读者会更有兴趣阅读下去。不过光追求‘好看’是不够的,我追求的是写正史、写真实的历史,而这些外在的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有一些历史小说,虽然好看,但情节虚构的很多,不能算是正史。用白话文来写历史,也不光是翻译那么简单,除了用流行文学的笔法写出,还要有深度。比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言语和行为的真实还原来展现其个性。”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获得热捧的另一个原因是文章语句写得很通俗易读,也比较诙谐幽默,有时还运用了一些无厘头的语言,以及时下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风格。对此,明月表示:“这也是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我也想调侃一下。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生性比较活跃,不喜欢沉闷,平时没事喜欢找乐。而且现在的社会已给人很大压力,适时轻松一下很好。”

  在《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明月写了战争、官场、人物命运,也不乏自己对历史及其事件的点评,他想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历史的看法。“虽然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但我会尽量用客观的方法去评价人物和历史。让自己的思想回到并且加入到那个时代,从人物原来的立场上去考量他们的选择,然后用现在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出来。”

  草根“易中天”拒绝透露姓名

  网络论坛上的是是非非让他有些顾虑,就连刊登照片也思想斗争了半天……

  如今草根文化逐渐强大,明月和易中天作为“重说历史”的代表,都红了,双方的比较自然不可避免,最经典的评论认为“易中天是学者的刻意草根化,其实不草根,只是用草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自己的心得而已。而《明朝那些事儿》是纯粹的草根历史”。而明月很直接地坦言:“我就是草根。说我草根我觉得很光荣,草根才有生存的土壤,而参天大树就那么几棵。而且,只有草根才了解草根。有草根才有大树,我希望我这个草根让更多人成长为大树,有更多的人喜欢历史,研究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红了,这也充分证实了明月选题的成功,他认为“很多人对明朝有误解,认为这个王朝腐败、宦官当政、皇帝无能。其实这是个冤案。大家为什么没看到明代的王阳明、唐伯虎、董其昌、八大山人?还有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末风气开放,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封闭、禁锢。在我看来,每个朝代都有其大气魄,而每个朝代的伟大地方在于它曾经存在过,这就是其价值。所有历史都有被人反复品尝的价值。而明朝的魅力,其实就隐藏在它自己本身之中,只是需要人去发掘”。于是这回,他算是彻底地发挥了明史的魅力,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兴趣,同时,明月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和民族复兴有关。“有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会热衷于谈论自己的历史、研究自己的历史。所谓‘盛世修史’是也。”

  采访时,明月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说因为网络论坛上的是是非非让他有些顾虑,就连刊登照片也思想斗争了半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认出我,我也不想走红”。

  据明月介绍,他大学学的是法律,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是一名公务员。谈到现在在网络上的走红,明月表现得很低调:“出名有什么用?”他也不想公开自己的姓名和个人具体情况。由于每天的帖子都要更新,明月说自己写得很辛苦:“我每天工作8小时,然后要花4—6个小时的时间写作。”

  虽然每天写的新帖子字数并不多,大概一两千字,可是明月总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他不想写废话,而且读者们也随时在监督他,“否则总会有人说你水平下降了。”因此,每天明月都会认真地去写,“这样每段才会都有看点,而且书的整体出来后将会很可观。”

  明月介绍说,为了写作,他现在把娱乐活动都停止了,在家里也几乎从来不看电视。他床头放着三套书:《明实录》《明通鉴》《明史》。在他的计划中,全书共要写80万—90万字,现在已写作了30万字,将要推出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出版方计划共分四部将《明朝那些事儿》出完。

  朱元璋出世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

  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年~1398年。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年~1368年造反;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出生不一样。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对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朱五四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他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地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叫朱百六,朱重八曾祖名字叫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字叫朱初一,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很老实地帮刘德放了12年的牛。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地活下去,到16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做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60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担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了。

  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但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他想得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一年,他16岁。

  朱元璋反贪记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绝不宽恕!”

  朱元璋是说到做到的,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机构设置多有不同,但县衙的布局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门、戒石、鼓楼、二门这些结构,但在明朝却在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

  这个土地祠是干什么用的呢?不要吃惊,这个地方是剥皮用的,剥的就是人皮。

  原来朱元璋命令将贪污官员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这个稻草人不是用来吓唬鸟的,而是用来威慑贪官的。

  较早享受到这一高级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这位朱亮祖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立有大功,被封为永嘉侯(侯爵),镇守广州,可谓位高权重。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骄狂。

  当时的番禺县(今广州番禺区)县令叫道同,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由于执法严厉,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生了矛盾。这些土豪吃了亏又拿道同没办法,便拉拢朱亮祖,希望他为自己出头。头脑简单的朱亮祖收了好处,居然就答应了。

  此后,朱亮祖多次与道同发生矛盾,干涉道同的正常执法,还派黑社会暗中设伏,打了道同一顿。但道同并未屈服,与朱亮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双方矛盾一步步升级,终于达到顶点。道同抓住了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动用军队包围县衙,强行将人犯给抢了出来。并且还向皇帝上本,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

  道同终于忍无可忍,也随后向皇帝递送奏章说明情况,但他忘记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备的优势——快马。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马是驿站的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军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会告状,于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马,飞快地赶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状。朱元璋是个头脑容易发热的人,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

  就在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对照就发现了问题,连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就这样杀掉了道同。

  朱亮祖得意洋洋,自己终于斗倒了道同,他和那些土豪恶霸可以高枕无忧了。

  话虽如此,但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他跟随朱元璋打过仗,深知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不过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御封侯爵,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

  朱亮祖的估计似乎是对的,过了一段时间,始终未见朱元璋有何反应,他终于安心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大理寺的官员手持朱元璋的手谕来抓他时,朱亮祖才会那样地吃惊。他虽然手下有兵,却还没有神经错乱到敢于和朱元璋对抗。他十分老实地把自己的兵权交出,和大理寺的官员一起前往京城请罪。然而大理寺的官员并不急于上路,却询问他:“你的儿子朱暹呢?”这下朱亮祖惊呆了,他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因为朱元璋的人生哲学正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九月初三,朱亮祖与长子朱暹被押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没有跟他废话,充分发挥了自己动手的精神,上来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侍卫们一看皇帝亲自上阵,士气大振,在得到朱元璋默许后,纷纷开始动手。朱亮祖与他的儿子朱暹就这样被活活鞭死。

  杀掉朱亮祖和朱暹后,朱元璋下令将参与此事的恶霸全部杀死。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给他留了全尸,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朱暹等人的皮都被剥了下来,悬挂在闹市,供众人参观,以为后世警戒。

  朱元璋对这件事情的处理让很多官员胆战心惊。而朱亮祖也在无意中创造了一个纪录:他是第一个被当廷打死的大臣。

  不过他并不是最后一个。此后,当廷打死大臣这一明朝独特的现象就此延续了下去。终明一朝,很多直言大臣都被这种极端的刑罚打掉了性命。

  此后,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他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这一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明代的实施者并不多。

  与这种群众检举揭发相比,朱元璋肃贪的主要线索来源是他的耳目,也就是检校。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地,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上奏。

  朱元璋使用了这么多的手段,自己也全力配合,按说贪污行为应该绝迹,然而情况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朱元璋制定了法律,规定当时的刑罚限于笞、杖、徒、流、死五种,从字面上也很容易理解这五种刑罚,客观来说,在封建社会这些刑罚并不算重。这也是朱元璋考虑到前朝的刑罚过重而作出的一种改进。

  但朱元璋并不是个按规矩出牌的人,在对付贪官污吏和反对他的大臣上,他用的绝不是这几招。在他实施的刑罚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把人绑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技术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据说最高纪录是割3000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还没死。除此外,还有所谓抽肠(顾名思义)、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等。

  然而在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艺术前,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

  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急眼了,于是他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我想杀贪官污吏,没有想到早上杀完,晚上你们又犯,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后

贪污受贿的,不必以60两为限,全部杀掉!”

  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反倒是越来越少,于是在当时的史料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6人。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

  大家明白了吧,这300多人一个没漏。再说说这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

  什么叫戴死罪、徒流罪办事呢,这可是明朝的一个奇特景观。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