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画家赵刚的艺术轨迹:挣脱束缚的那一种锐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3:40 《小康》杂志

  ★文/汪玮玮

  那幅近两米见方的国画《甘南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震撼,抢着与它合影留念。很快它就被一个美国人买走了。为此,它的作者赵刚不得不破例第一次为有意收藏的中国美术馆再画了一幅相似的《甘南印象》。

  恢弘的场面,斑斓的色彩,郁郁葱葱的丘陵,层层叠叠的梯田,《甘南行》如梦如幻。2001年的夏天,赵刚正沿着大夏河在甘南藏区采风,竟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翻过一道山梁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大片斑驳的梯田镶嵌在翠绿的山野里,人工修葺的线条与自然的山势浑然天成。赵刚顿时激动不已,跑在雨中拍照记录。两年间沉吟琢磨,《甘南行》诞生。

  当然,《甘南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尽管是国画,却不像通常国画有着大量留白,而是如西方油画一样饱满,几何线条分割的绚烂色块与凝重的传统水墨相得益彰,归于和谐,跳跃着富有现代感的节奏与韵律。国画界对它的评价是:前无古人。

  事实上,《甘南行》的确是赵刚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也是他多年来探索“中西结合”最成功的案例。赵刚16岁师从国画大师梁树年学画。1980年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的涌入,尤其是一批大师级西方绘画作品的到来,让一直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潜心修炼的赵刚尝到了雷击般的感觉。

  新鲜,好奇,接下来就是疯狂的涉猎与借鉴。这一阶段,赵刚创作了大量颇为“西化”的作品。水墨画的外衣,包裹着西方绘画的思想表达,还有富于现代感的线条,写满了一个直面冲击的传统画家的内心挣扎与思考。

  但是很快,赵刚就开始批判自己:中西结合得太生硬,猎奇式的生搬硬套行不通。赵刚找寻到的方向是:若想在中国画坛有所作为,万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是要赋予传统以现代意识和技巧。

  1990年代开始,赵刚在“借古拓今”、“以西润中”上发力。一批批很“锐”的作品出来了,并无突兀做作之感,却每每给人欣喜和启迪。《松山清音》和《太行春早》多方面吸收了中国传统笔墨与技法;《初霜》吸收了西画对光线和层次的重视;《雨霁》吸收了大千泼彩泼墨的手法;《山居图》从形式上创新,吸收西画平面构成……

  2006年年底,赵刚将有一批突破传统的纯水墨画在国内展出。为什么又回到了纯水墨画?对赵刚而言,这并非看透风景后的返璞归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中挖掘新的因素,将其精髓发扬光大,这是赵刚创新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必定是短命的空想。在这批纯水墨画中,赵刚将古典绘画强调的三维立体还原为二维平面,更加接近中国绘画的本质,运用线条本身的美,来表达现代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新作会迎来怎样的评价?赵刚并不在乎。赵刚说,绘画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味地重复他人或自己,只算得上是个匠人,而绝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

  敢于破格,不拘泥于任何固有的束缚,赵刚创新的锐气依旧逼人。

  赵刚,号无淬,1954年生于北京,16岁拜国画大师中央美院梁树年教授为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研究生班研习中国画理论,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研修中心教授,雅临轩艺术总监,职业画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