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诗人的通行证还是墓志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6:02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汤涌

  90年代后,中国诗歌遭遇了方向问题

  “青海变成一个诗的海洋。”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4月16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对全世界的爱诗者发出了邀请。

  青海这个地处内陆高原的省份正试图成为中国最浪漫的省份。今年8月7日至8月10日,青海将举行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吉狄马加副省长从政之前是一位诗人和作家,他心中的梦想是誓把青海湖这次诗歌狂欢与意大利圣马力诺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齐名。

  新诗的90个春秋

  在青海着力准备诗歌艺术节的这一年,新诗或者说白话诗,迎来了自己的第九十个春秋。

  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歌,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

  新诗诞生那天起就遭受着争议,直到今天的某些诗歌研讨会上,学者们仍然为“新诗有没有传统,有没有合法性”而争论。作家郑敏就认为:“新诗没有传统,因为她到今天也不是一个成熟稳定的文体,而是一类诗歌的统称。”

  一个年过九十,仍然被认为没有传统的文体创造了自己的经典,整理90年来的优秀作品,本身就可以编成记录中国90年来经历之辛酸与光荣的史书。

  尽管在去年冬天,诗歌由于“梨花体”和“朗诵会诗人脱衣事件”而遭到了人们的颇多诟病,这一90年的盛典仍然在文学界中被看作一个大事,各种研讨会都在不断展开。

  1917年的新诗以一个革命者、颠覆者的面貌出现。在清末民初,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旧体诗歌正走向“死亡”,许多旧文人的诗歌是“无病呻吟”。最早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一批人,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诗歌,其写作方式足以包容新文化到来时的热情和奔放。

  90年后的今天,代表新文化的新诗也面临着一个争议,许多普通老百姓在看过2006年的“梨花体”诗歌之后都问过,新诗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