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人的战争想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09:50 南风窗
隔代人的战争想象
这一代人的战争观

  本刊记者 田 磊

  “你想成为像许三多这样的士兵吗?”

  2007年的电视荧屏造就了一个恐怕是近几十年来最深入人心的中国大兵形象,《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受到如此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以至于一年一度的冬季征兵来临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选用了《士兵突击》的镜头作为招兵宣传片。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不抛弃,也不放弃!”许三多的这些话,比往年招兵宣传片里威武雄壮的飞机、坦克和舰艇更让年轻人对部队充满向往。

  在真正的士兵眼里,《士兵突击》只是一部青春励志片,跟军旅生活无关。“没有战争,部队里只有寂寞是真实的。”魏科说。他是记者少年时的同窗,跟《士兵突击》里的马小帅类似,读军校,入军营,如今已是一支王牌野战军的基层军官。

  在一个海防哨所,百无聊赖之际,他看完了《士兵突击》。他说,只有草原上的五班那段,那种寂寥让他感同身受,其他的都是假的,在现实的军队里,没有哪个士兵会受到如此多的瞩目,“部队最不缺的就是人,无数的强人。”

  这个生于1980年代的少尉连长,在他出生的时候,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对越边境作战已经结束,对于战争,他说自己概念模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天天在网路上探讨模拟台海战役的年轻人,大多是在瞎扯。”

  招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军队征兵从不需要大规模动员,往往是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地方无条件配合,“参军光荣”的标语往村里的土墙上一刷,大批的农村孩子就会蜂拥而至,挤满了各地的征兵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兵不意味着打仗,更多意味着一条生存的道路。许三多就是如此,为了当兵,他的父亲费尽心思,“在部队上呆两年,回来能分配个工作,进县城,这就算走出去了,跟国家挂上钩了。”这是他父亲的想法。

  社会全面的非军事化要求,使真正的牺牲变得日益困难,对战争的普遍支持是浅薄和不稳定的,因而战争不得不作为类似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的比赛或像计算机游戏那样呈现,在其中,没有人真的死去或受伤。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失去作战机会的军队也失去了对年轻人最具吸引力的光环。二战结束以来,征兵制度的不断衰落是各个国家军队面临的共性挑战。

  而中国,尽管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和平,却因为参军对那些出路甚少的农村青年的现实好处,征兵制度从来都没有衰落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征兵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当兵需求,往往要走后门、送礼才能进部队,《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同村的伙伴成才就是靠此途径才进了部队,虽然囿于现实考虑,电视剧并没有就此细节展开,但是,进入军营之前的部分,确实是《士兵突击》里最具现实感的一段。

  制作精良的宣传片,在公共媒体不断播放,吸引年轻人进入部队,这似乎只是美国军队才爱玩的把戏。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军队的宣传短片里有一部叫《我是一名美国士兵》:

  我是一名战士,队伍里一员

  我为美利坚合众国人民和军队服务

  我总是以任务为先

  我决不承认失败

  我决不退缩

  我决不会放弃倒下的同伴

  ……

  我是一个自由卫士

  我是一名美国士兵

  当美国的有志青年看了短片后,八成就会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感染,毅然走进征兵站,把自己的命卖给政府,而当他们来到伊拉克之后,看到听到的不会像宣传片中那么美好,更多的尸体、无助的眼神和嚎哭在等待着他们,军队内部的腐败和人天生的劣根性在此地暴露无遗,所以美国军队里总是流行着一句话:新兵想前线,老兵想回家。

  很难想象,假如这样的战争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士兵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跟美国人不一样的是,中国已经有近30年没有让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大规模流血了。开始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用制作精良的励志电视片来招徕兵员,或许就意味着中国征兵形势和理念的转变已经悄然开始了。

  在那部短短的宣传片中,战争、祖国、荣誉、责任、精神、成长被设定为关键词,用《士兵突击》里的镜头生动地阐释了新一代的士兵精神,制作者希望这些能成为吸引这一代生活优越的年轻人步入军营的动力,而不再仅仅是现实的好处。

  事实上,随着退伍军人安置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社会飞速的进步,当兵给一个年轻人带来的现实好处也远远没有以前那样丰厚了。30年的发展已经让中国社会全面迈入了一个非军事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战争往往只有通过影视作品来呈现。

    战争观的中国样本

   人性是战争片的基础问题

   我是军事评论员,我厌恶战争

   战争背景下的当代精神饥渴

   《集结号》:“去政治化”的战争

   欧美战争片的没落与转型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