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山圣湖:最美丽的“世界名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6日10:54  中国周刊
冈仁波齐峰被视为神山,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朝圣者。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冈仁波齐峰被视为神山,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朝圣者。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边境上的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不仅农牧业收成好,还搞起一个简易贸易市场。 边境上的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不仅农牧业收成好,还搞起一个简易贸易市场。

普兰县科迦村的仓决老人,一家靠边境贸易生活富足。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普兰县科迦村的仓决老人,一家靠边境贸易生活富足。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日土县其美平措老人和家人对羊绒市场比较乐观。 日土县其美平措老人和家人对羊绒市场比较乐观。

  以前,神山圣湖只是村民们心中的信仰,如今,还成为了他们通向美好生活的“摇钱树”。

  中国周刊记者  林天宏 西藏阿里报道

  ·一·

  除了转山者,很少有人能见到冈仁波齐真正的样子。

  这座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 6656 米的雪山,四壁分布极为鲜明对称,形似圆冠型金字塔。终年积雪的峰顶,时常被白云围绕,传说中,只有真正善良与虔诚的信徒,才能见到它的真容。

  这是人们公认的神山,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传说中,那是神的居住地。

  多少年来,来此转山的世界各地信徒成千上万。这趟朝圣之途,是神圣而光荣、遥远而艰辛的。在只能徒步行走的年月,人们为了到冈仁波齐朝圣,有的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启程,或穿越无人区,或翻越喜马拉雅山。

  许多信徒们认为,只要朝拜过冈仁波齐,其他的山就不用朝拜了。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者,可洗尽一生罪孽;转上十三圈者,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而转上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

  普兰县巴嘎乡的岗萨村,海拔 4700 米,是离神山最近的村庄,藏民称其为“塔尔钦”。它是所有转山信徒和游客的必经之地。眼下,这个颇为繁荣的村子,村子里散布着数十排整齐划一、砖木结构的藏式民房,随处可见酒店与宾馆的招牌,星罗棋布的小商店,各种肤色的行人游客络绎不绝。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一种活力。

  转神山,一般要徒步走 3 天,全程 52 公里山路,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与休息服务设施。如今,作为旅游与转山中转地的岗萨村,已经是整个普兰县村民平均收入最高的村子。由塔尔钦牧民组织的神山牦牛运输队,也是阿里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

  7 月中旬的一天,岗萨村的村支书尼玛益西多吉刚刚送走一支牦牛队。为了这支 51 人的印度转山香客团队,整个岗萨村出动了35 匹马, 20 名背夫,还有 4 头牦牛。这些服务都是明码标价的,背夫 120 元 / 天,一头牦牛是 150 元 / 天,一匹马是 100 元 / 天。这趟下来,这支牦牛队能赚到34950 元。

  这只是尼玛益西多吉接待的无数个转山团队中的一支。仅在今年上半年,牦牛队共提供劳动力 1527 人次、牦牛和马匹3055头次,总收入110万元,参与的村民人均收入 1351 元。

  塔尔钦村二组 46 岁的村民古如,祖祖辈辈住在神山脚下,是靠旅游业发家致富的代表人物。四年前花 17万元盖起来的那栋石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至今还算得上村里最好的。

  古如是村里最早投身于旅游业的村民, 十多年前就给香客赶牦牛、背行李。古如家有 15 头牦牛, 165只羊,一匹马,都交给亲戚喂养。楼下的房屋出租给外地客商,每年能收房租费 1 万多元。 2004 年,他又买了一辆东风车往返于狮泉河至拉萨间跑运输,妻子负责上山赶牦牛。如今,这个普通藏族村民平均每月的收入四五千元。

  “这在以前,是没法想象的。”古如说,“没搞旅游之前,我们连蔬菜都吃不上。”

  ·二·

  在 20 公里外的圣湖玛旁雍错,有着另一个叫雄巴的小村子,它的村民们也正干着同样的事儿。

  在蓝天白云之下,冈仁波齐峰会倒映在玛旁雍错湖中。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盛产多种侯鸟和鱼,它还是我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湖心透明度有14 米,被称为“万水之源”。

  玛旁雍错,又称玛法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玉湖”。据说起因是 11 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玛旁雍错也有所描写,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另一部佛教经典中,又将这儿称为“世界江河之母”。

  而在古老的印度经典和宗教颂辞中,与神山一样,这个湖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歌颂着,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圣湖。这里一年四季都吸引着国内外无数虔诚的善男信女和旅游者,他们不远万里,有的花上几年时间一步一磕头地来朝拜。来此地,必先用圣水沐浴身心,再一心一意地转湖。

  湖的周长 84 公里,面积达 412 平方公里,最深处达 81.8 米,徒步绕湖一圈需要四天,磕长头的信徒得花近一个月。

  除了朝圣者,玛旁雍错也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特别是许多外国游客,喜欢在湖畔搭帐篷露营,欣赏圣湖壮丽的日出日落。

  雄巴村村民久美, 2007 年开了一家久美旅馆。目前有 25 张床位,是村里床位较多的一户,在久美的旅馆里,游客们能吃到她亲手烹饪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羊肉汤,还享受到温暖的炉火和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在旅游旺季,一天的收入就有上千元。

  长期以来,雄巴村村民以种植青稞为主要收入来源,过着简单而闭塞的生活。但现在,整个雄巴村的家庭旅馆,床位已达到90 张,不少人还开起了藏式茶馆、商店。预计今年,整个村子依靠提供旅游服务可增加收入 3 万元左右。

  在这些高海拔的村庄里,许多像久美这样尝到甜头的村民们,都在竭尽所能地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以前,神山圣湖只是他们心中的信仰,如今,还成为了村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摇钱树”。

  “我们要让更多的农牧民吃上‘旅游饭’、吃好‘旅游饭’。”巴嘎乡党委书记达瓦次仁说,“我们要将神山圣湖打造成一张最美丽的‘世界名片’。”  

  (本刊见习记者聂若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科迦村:边境上的生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边境,就是科迦村的“山”和“水”。

  中国周刊记者  蒋晨明 西藏阿里报道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给老和尚打水喝。

  有段时间,每次打水,小和尚都看到路上有个闪光点。老和尚查看后说,这是块神奇的石头,预示着一位护法大师即将到来。

  故事发生地在今天的阿里地区普兰县,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时间在十世纪左右。

  其时,普兰王准备打造一座精美的文殊菩萨像。但由于能力有限,便求助于尼泊尔工匠。塑像如期完工,做好后运回普兰,但刚过了中尼边界,运菩萨的车轮突然坏掉,无法前行。此地正是小和尚发现的闪光之处。

  普兰王决定就地建寺院安置菩萨像。寺院取名为科迦寺。普兰人说,藏语发音中,“科”就是车轮,“迦”就是停下的意思。

  有了科迦寺,寺边就形成了一个村,叫科迦村。

  这个源自边境故事的小村,如今,正依赖它边境的特点成为阿里地区的典型边贸村。

  地理

  三个小伙子在山道上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用藏语与当地人聊天,不时哈哈大笑。

  他们其实是尼泊尔人,刚从普兰县科迦村喝了些白酒,买了点生活用品,正要回到山谷另一侧自己国家的自己的村子里。

  他们刚经过一处庭院。那是科迦村斜尔瓦组贡觉的家。

  贡觉今年75岁了,老伴名叫仓决,比他大一岁。因为家就在山道旁边,所以,尼泊尔也好,印度人也罢,从家门前进进出出,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习惯了。

  像他们一样,普兰县城人看到尼泊尔人、印度人,就像看到自己的邻居一样平常。这里距科迦村仅十来分钟的车程。记者刚进普兰县城时,司机师傅就指着路边的人说,这个人是尼泊尔人,“做生意的”,那个人也是尼泊尔的,“应当是来讨饭的”,那个人是印度的,“来朝圣的吧”。

  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加央次仁介绍说,阿里地区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只有普兰县才开放通商口岸。普兰县边境线长达400多公里,而且是阿里唯一的三国交界县,科迦是其最重要的边境通道。

  科迦村全村分三个作业组,其中两个组守着科迦寺,另一个就是贡觉家所在的斜尔瓦组,建在半山坡上。从贡觉家再往前走200米,就是中尼边境的铁索桥了。

  如此,斜尔瓦组做边境生意,就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了。在这里,满眼看到的都是传统而崭新的藏院。贡觉的院落就是其中之一,一楼种着些青菜,二楼则是壁画精致、色彩丰富的会客厅。

  这个地道的藏族家庭,热情地邀请记者喝酥油茶、青稞酒,还摆了一排拉萨啤酒供客人享用。这种招待排场,与记者在牧场见到的藏民家明显不同。

  从贡觉家望去,铁索桥这边绿意葱葱,一丛丛鲜艳的野玫瑰争相盛开。对岸是光秃秃的荒山,一条羊肠小道清晰可见,从河谷底部蜿蜒着通向山顶。

  普兰县委宣传部的田毅说,那羊肠小道在尼泊尔境内,也是通往科迦的唯一通道,相当于尼泊尔的“茶马古道”。目前尼境内交通不便,除了国境边有两个小村子外,多数商品需要通过马匹、骡子或人扛肩挑的传统方式,要走两天路翻越两座大山才可到达科迦村,“一些印度客商交易量大,比较有钱,他们会采取顶级的交通方式——租用私人直升机,直接将货物运到中尼边境线上”。

  生意

  相比印度和尼泊尔的客商,科迦村的人做起边境生意可就幸福多了。一来他们是“地主”,边贸商店、市场,都在普兰自己家门口;二来交通便利,向外运货全是柏油路,既不必像“茶马古道”那样辛苦奔波,更不必花大价钱租用私人飞机。

  “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在科迦村得到了验证。因为路好走,日子又好过,村里很多人买了车,既方便生活,又方便生意。今年,贡觉也花9万多块钱,买了辆客货两用的双排汽车。不仅在普兰运货,还把生意做到了樟木口岸。

  对于“地主”的感觉,科迦村的人一点也不陌生。村里人说,自从有了科迦寺,到普兰境内来的人就多了起来,自然也就有了以物换物的交易。

  早在17世纪初,普兰边境的主要山口、通道就设立了固定的交易点。至今,在普兰老县城山坡上,仍可见到当地著名的“尼泊尔大厦”,实际就是一些简陋房屋的集合,连个屋顶都没有,用的时候就扯上个棚布。附近山崖上还有诸多洞窟,也是当年尼泊尔、印度商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普兰县的人介绍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普兰的边境贸易就逐渐规范起来。1992年国务院批准普兰口岸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十年后,县城里又建起全新的国际边贸市场。去年,国际市场和口岸流动人数已多达近3万人次。

  贡觉说,做边境生意,像他这样的家庭一年可以挣两三万元。在场的其他村民听到了,笑了笑,“他这个数字可能保守了”,他们指着窗外另一处院子说,像那家一年挣个七八万元都没问题,光汽车就有4辆,有跑运输的,也有跑旅游的。

  贡觉主要是从尼泊尔拉木材,再运到普兰县城。木材以及手工艺品是尼泊尔出口中国的重要产品。在科迦寺边的小商店里,摆着一排尼泊尔木碗,那是喝酥油茶的上等器皿。一个小小的木碗要价150元。记者说贵了,村民说这还是最次的,好的要六七百块呢。

  尼泊尔人最喜欢的中国货则是白酒。他们可以批发带回去转售,或者来科迦村喝上一场。文章开头的三个小伙子就是来喝白酒的,村里人都认识,而且一看他们的姿态,就知道当天喝大了。

  除了木材外,中国这边经常进口的货物还有红糖、咖啡、布匹等,也有银制品等装饰用具。尼泊尔和印度人常买走的则还有青稞、酥油、食盐、山羊绒等。

  为了鼓励双方贸易,双方国家规定,边民在一定范围内可自由出入,可携带的货物价值,每七天不超过1.5万元的话就可以免税。

  于是,像贡觉这样的当地藏民,就会经常见到尼泊尔边民像中国村民一样在科迦村游逛、喝酒或做生意。甚至,紧挨中国边境的两个尼泊尔小村,多数日常用品都要从科迦村购买才行。

  愿景

  贡觉与老伴结婚47年了,边境生意越做越拿手,日子也舒坦得很。贡觉说,西藏没解放前,人们生活很是悲惨,冬天就要被迫到尼泊尔打工,还要给农奴主交钱,解放后分田到户,有了自己的田地,不用到国外打工了,还可以挣外国人的钱。

  他在边境的命运,就这样被时代改变了。

  普兰县委宣传部的田毅,想的却远不如老两口那么简单。他说,普兰正在打造阿里通往南亚的“桥头堡”,但目前困难还是很多,季节就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冬季下雪封路等原因,目前口岸对尼泊尔商人的开放时间为每年5月至11月,对印商的开放更短,为每年7月至10月。而且科迦村边境现在只是一个铁索桥,人和牲畜勉强通行,也不利货物运输。

  不过,也有好消息,比如铁索桥的问题,已经有2000万元专款下拨准备建设新的中尼大桥。

  铁索桥下就是淙淙的孔雀河。它与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并称“阿里四河”。这条中尼界河流经普兰县城,流经科迦村,也流经科迦寺。科迦寺的文殊菩萨,已默默地关注孔雀河的流变长达千年。

  孔雀河边还流传着仙女引超拉姆的故事。相传,她是八大藏戏之一《诺桑王子》中的王妃,由于与王子恩爱有加,引起其他后妃忌妒。上千名后妃们与巫师便用计支开诺桑王子,并趁机向仙女发动进攻,迫使引超拉姆飞向天庭。

  今天,孔雀河岸边古宫寺院的山坡上,有处山体呈现开裂状,当地人认为那就是仙女飞天之处。有一种说法是,仙女飞天后,孔雀河的索桥上便布满了美女,她们中有藏族人,也有尼泊尔人、印度人,各自穿着奇装异服,身披多彩沙丽,彩云一般地在桥上飘来飘去……

  这,正是贡觉、仓决、田毅们梦想的边境盛景。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