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推崇的《中国人德性》值得一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09:35 新华网 | ||
徐学江 两个月前我在逛公园时,书摊上一本叫《中国人德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书吸引了我。买回后,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觉得,这本100多年前一位外国人写的剖析我们中国人性格特点的书,至今仍有价值。我是在这本中文译本出版10年后才看到,相信不少朋友早都读过了。我之所以写这篇迟到的文章,无非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良好社
我在决定买这本书之前,在快速翻看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所作的“序”和译者之一张梦阳先生所写的“译后评析”的过程中,有几点令我不忍释手: 一、这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书,他年轻时读,临终前还希望能有人译给中国人一看。鲁迅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从日文译本读到这本书的。据专家研究,鲁迅曾以赞赏的口气一再提到这本书。他认为《中国人德性》(鲁迅原文《支那人气质》)“虽然错误亦多”,但“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直到逝世前14天,他在《“立此存照”(三)》里还再次强烈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有人将这本书译出来,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他劝人们把这本书当作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二、鲁迅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本书的启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决定弃医从文,用革命文学来唤起中国人的觉醒。他专注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国民性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民族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正是这些研究,以后才写出《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不朽篇章。 三、这本书的作者亚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中文名明恩溥)是个值得中国人记住的外国人。他是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居住50多年。《中国人德性》是他1890年积来华22年的见闻和观察而写成的,是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中国北方每日新闻》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汇集,1894年在纽约出版。由于他的书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时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籍,1906年在他返美为教会募捐期间,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出席了白宫的午宴。他利用那次机会,向总统建议把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中国有益的事业,并给总统写了一封信。罗斯福10天后回了信,赞扬史密斯的两部大作“迥非它书所能比拟”,并表示要推动庚子赔款的事情。不久,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庚子款退还的议案在国会顺利通过。后来中国把这笔钱用于创办清华大学和派遣大批留学生。 四、 本人要买这本书,还因为想弄清楚:为什么这样一本说我们中国人的书100年前就出版了,并被翻成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而我们中国却到100年后才迟迟面世?为什么我们十分敬仰的鲁迅先生多次提出建议、直到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的事,直到他去世70年后才勉强办成?是这本书没有价值,抑或鲁迅的看法有失偏颇?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时间花得值,对鲁迅先生一再推崇这本书的一片苦心加深了理解。首先,应该承认,史密斯写书态度是认真的、谨慎的,虽然书中“错误亦多”,也有某些偏见,但不是蓄意丑化和嘲弄中国人,无论讲中国人国民性的缺点还是优点,所讲到的现象都是事实,因而可信。虽然他把我们中国人的某些缺点写得淋漓尽致,令我们有些难堪,但冷静想想,我们民族确有这些缺点。 其二,这本书写的是100多年前、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的国民性,而这100年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空前大变化的时期,在革命、战争、变革、发展、科学以及中外各种思潮的荡涤下,中国人的民族性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像过去中国人那样因循守旧、愚昧落后,也不再有我们许多先辈那种奴颜婢膝、逆来顺受、麻木不仁,我们是“新中国人”。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中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从《中国人德性》中会发现,书中讲的那些中国人的好的品质如勤劳、节俭、礼仪、仁慈、孝心、知足常乐、生命力、忍耐和坚韧,坏的习惯和品质如重面子、忽视精确、缺乏诚信、好欺瞒、多猜疑、缺乏同情心、缺乏公共精神等,在我们今天中国人身上仍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些好的品质可能比先人更好了,也有些不如先人;有些不好的习惯和品质,可能不像先人那样严重,有些也可能比先人更糟糕。我们有了一些先人所没有的新品质,也多了些先人没有的坏毛病。我们不仅要知道今天,也应该知道昨天。《中国人德性》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现在的中国人知道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是什么样,我们与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区别。 其三,读读这本书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两会发言时提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是非、善恶、美丑要有明确界限,不能混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无庸讳言,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形形色色危害国家、背离人民、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丑恶和不健康现象还严重存在,毒化社会风气。《中国人德性》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中国人身上存在的不健康的东西,与历史上中国人的毛病的某种内在联系,这样能帮助我们自觉地反省,深刻挖掘根源,切实加以改正。 在谈中国人德性缺点、弱点的时候,当然不能否定我们这个民族德性的优点、主流。应该说,就整体而言,中国人德性的优点是主要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涌现一批德性高尚的优秀分子充当民族的脊梁,支撑着社会大厦,引领着社会前进,否则不能解释,中华文明何以绵延五千年而不中断,新中国成立短短50多年何以取得今天的辉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正视我们的缺点和毛病。 我认为,读这本书时要注意端正心态。我们不少同胞(包括本人在内)有个毛病,就是中国人的缺点我们自己说说可以,但不愿意外国人说,凡洋人说我们不好,肯定都是丑化污蔑、居心不良。其实,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看是不是事实。只要说的是事实,不管谁说的,即使外国人说的,也应该欢迎;即使用心不良,我们也可反话当作正话听。这是我们大国国民应有的雅量。 也许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的毛病中国人最清楚,还要外国人来评头品足?中国人最知道中国人的毛病,一般而言是不错的。但是,能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毛病,尤其对具体人来说,则未必。上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谢利.埃姆林一篇题为“了解自己身处的文化――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文中说,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对49个国家的4000名公民作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个国家的公民往往最不能准确认识本国的国民性格”。问卷的内容是: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朋友、亲戚和同事的,他们如何描述自己所处的文化中的“典型的”人。然后研究人员把调查结果与对该文化的其他独立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很少情况下,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的观察能与事实相符,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自我观察与外界评价是不一致的。这项调查结果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旁观者清”,“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所讲的道理是吻合的。 一个能深刻认识自己的民族,一个能不断反省,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和发扬优点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有希望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