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兄弟》之是是非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4:30 温州新闻网

  千呼万唤始出来。余华《兄弟》下部终于粉墨登场了,即刻摆上了各大书城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渴望已久的读者也纷纷捧读之,而且是一气呵成。我用了一个晚上,而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只用了一个下午就搞定了,给的评价似乎有点苛刻“结尾太差了”。当然,类似于同样的评价还有来自先前《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组委会,组委会成员指出:
1、《兄弟》炒做的成分太多;2、有的语言脱离了时代背景,脱离了余华一贯的语言风格。

  一、市场敏感VS文学价值

  最近的“韩白”之争就是围绕“市场”与“文坛”展开的,在“文学保姆”白烨眼中,进入市场或者借助市场力量推波助澜获得很好票房的文学就不是好文学,而真正那些“不怕火烧”的严肃文学,悄无声息地出书才是真的进入“文坛”。言下之义,余华这种“只闻其声不闻其人”,先抛出上半部分,然后造成市场饥渴的商业手法,自然会造成《兄弟》文学价值的缩水。

  但是,我觉得,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过于偏激,为什么一个作家不可以兼具市场敏感和文学价值呢?为什么文学不可以当作商品来卖呢?文学不是同样凝聚了作家的劳动吗?文化产业不早就产业化了吗?恐怕是那些酸文人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嘛。我在上大一的时候,就听一位报社老板说过:我就是一个文化商人,就是要把文学、文化当商品销售给读者,然后才能获取大量广告费。

  二、流行语言VS现代泡沫

  华语文学传媒组委会指出《兄弟》上半部分很多地方用了不该用的语言,甚至有些地方用了现代泡沫语言,而且直接指出了几个语言和时代背景不符的地方。在《兄弟》的下半部分同样有“超级无敌至尊”这样烦琐的流行写法,让读者觉得有被“忽悠”了的感觉。正如感人的韩剧爱情大片一样,为了拉长时间插入更多广告,故意把一滴眼泪下滑的时间延长,而且用了特写镜头。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余华以前的作品包括《活着》、《在风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里》的语言是极为朴素、简洁,不加修饰的。而我在阅读时,也是咬文嚼字地去琢磨,感受精华。关于这一点,余华自己的解释是:叙述统治写作,本来10万构思写成了50万字,同时提醒大家要学会走“窄路”,这样才会通向阳光大道,一马平川。

  三、叙述之长VS草草结尾

  尽管《兄弟》比起余华以前所有的作品在长度上已经登峰造极了,跨越了欧洲一个中世纪的经历,但是结尾还是显得有点仓促。下部从宋刚、李光头兄弟争抢林红开始,到李光头“结扎”为转折点,再到李光头“大起大落”,最后到众生万象如何在社会巨变之中不同的发财之道结束。

  众多读者的反应像对大部分长篇小说一样,越看越没劲,越看越明白了。作者按照传统的因果关系给人物一个命运安排:宋刚卧轨自杀、李光头阳痿、林红沦落风尘,还有那些行行色色甚至是突然冒出来的人物一个“皈依”的结局,比如周游的归来。作者急于找到一个结局去兑现前面对人物的描写。

  四、处美人VS鄙视女性

  余华《兄弟》下部结尾之时紧跟时代潮流,隆重推出“美女经济”,前无古人般地在县城举行声势浩大的“处美人大赛”。

  作者用浓抹重彩的笔去描写新时代社会剧变、人性颠覆的内容。江湖大骗周游如何花言巧语推销人造处女膜,处美人如何性贿赂评委,及至李光头如何用探照灯、放大镜去看处女膜,指挥女人扮演处女状。

  这种文学语言上渲染、夸张总是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超出现实;而且总觉得作者在道听途说,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直接把一些娱乐谣言搬进了自己作品,有些牵强。而那种赤赤裸裸的处美人态度,让人觉得余华故意在贬低、作践我们的女同胞。

  五、兄弟VS“同志”

  当你一口气读完《兄弟》,命运似乎在故意捉弄这对生死患难的兄弟。而林红的出现又好象故意拆散了这对“不管生死离别,我们永远是兄弟”的搭档。

  你看,宋刚不“刚”,在李兰死之时就扮演了母亲照顾李光头的角色,给李光头织毛衣、在当李光头“狗头军师”时的软弱和怯懦,而与林红结婚后从来没有表现的“阳光之气。”而李光头,天生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将,从追求林红时的旁敲侧击、单刀直入、兵临城下、深入敌后,到壮烈“结扎”,再到静坐示威,到疯狂的处女情结,过分放大了人物“霸道性格”。

  李光头的所作所为一直压得宋刚喘不过气来,他们之间容不得任何东西,似乎只有他们一起相处,才能保持平衡。

  (作者:曾国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