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个勤于种树的人——缅怀北京交大莫若愚学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2:04 北京交大新闻网

莫若愚学长简介

  莫若愚(1926-2002年),浙江吴兴人,新加坡籍,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国际企业环美家具集团创始人和董事会终身名誉主席、吉象木业集团创始人、伟业木业集团董事会主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亚洲区校董、北京交通大学顾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名誉董事、四川省林业发展顾问。

  莫若愚学长于1948年7月毕业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运输系,195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莫若愚学长之父莫衡先生(1891-197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若愚学长之弟若砺先生早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若愚学长之幼弟若楫先生现为亚洲知名土木工程师。

莫学长的事业

  莫若愚学长的事业开创于家具,他对家具的创造有着特殊的情怀,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生产属于中国人自己品牌的顶级家具销往美国市场。

  莫若愚学长于1959年在香港创立“香港柚木制造有限公司”,后转美国创建环美家具集团,并将其发展成为全球三大家具制造商之一。从80年代初期,莫学长开始到大陆投资,先后建立了天津环美、长春环美、西安环美、福州环美和广州环美。短短3年时间,环美家具迅速成为远东(包括日本在内)第一家在纽约股市挂牌上市的亚洲私人公司。1989年,环美家具集团以五亿美金的资产价值,和美国玛斯科(MASCO)公司合并,成为世界最大家具公司。由于莫学长对环美家具的卓越贡献,董事会决定莫学长为环美董事会终身名誉主席。

  90年代初,莫学长高瞻远瞩,开始了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人造林制品的制造和开发。历经3年在中国内陆艰苦、细致的考察,1993年,莫学长创建了国际吉象人造林制品集团,该集团目前在国内的投资总额已达1亿3千万美元。1995年,莫学长在四川省乐山市投资5880万美元,建立了中外合资乐山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厂之一。这个“以企业为龙头,带动数十万农民致富”的林业产业,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四川省政府为此授予莫学长“四川省林业发展顾问”。当时的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人大副委员长周家华等国家领导先后到乐山吉象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赞扬。1997年,莫学长在湖北省石首市投资建立了中外合资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它成为我国同行业中最好的环保型绿色工厂之一,成为行业环境保护的榜样。

  2000年,莫学长创建了伟业木业集团,并迅速在两年内建立了上海伟佳家具有限公司、通化伟刚木业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在伟佳筹建阶段,莫学长就提出了要敢为天下先,企业的第一步就作好,每一步都正好,一步比一步做得更好!要买一流的设备,造一流的家具,办一流的企业,育一流的人才。为此,他把国际先进的机械加工家具技术引入中国,将2500米长的漂白油漆线从美国引进中国,为制造顶级家具奠定了强大的硬件基础。目前,上海伟佳家具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它是专业生产出口高档家具和多层实木地板的集团公司,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用自己的品牌做成家具和地板出口到北美的木业公司,其产品被誉为第二代中国优质家具的前端产品。伟佳正努力向世界顶级家具的高地冲击。

莫学长的用人之道

  莫若愚学长喜欢下

中国象棋,在闲暇时间他总要和公司的员工对弈几盘。在他的营销理念中,有许多与棋艺相通的精彩亮点。他认为公司经营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力。各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都有特长,也都有局限性,这特别像象棋中的棋子。他曾经对一位高级主管人员说:“用人像下棋,车往右一走,棋可能就输,往左一摆,就赢了。同样一个子儿,放对位置才能充分发挥能力。”近40年来,莫老学长没有亲手签过一张支票,这是他“充分授权”用人之道的一个小侧面。他
幽默
地说:具体事,我如果做错了,连骂都没法骂,让别人去做,我还保留骂的权力。

莫学长和树

  莫若愚学长提倡种树,鼓励种树。他始终认为:中国永远不会说树太多,中国永远需要更多的树。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林业发展,认为中国应该努力发展人造林的种植和利用,形成既可富民又可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千秋事业。为此,他于1993年创建的国际人造林制品集团,一方面大力鼓励、资助农民植树造林,另一方面不断利用人造林资源开发新产品,既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种树的好处,又使企业自身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更改变了农民头脑中“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旧观念,对推动植树造林的广泛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家木业公司,莫学长充分考虑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他不仅鼓励农民种树,而且还拨款和当地林业部门与农民一道合作种树。莫学长先后在四川乐山、湖北石首、吉林通化等地投资拨款支持当地种植人工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莫学长和教育

  莫学长在创办实业的同时,非常重视员工的素质教育。早在台湾环美时,就出资成立了专门的家具学校,以培养自己的人才,长期以恒,造就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保证了企业的长盛不衰。

  莫学长是一位热爱祖国教育的慈善家,在中国的捐赠不仅用于大学建设和商务教育,还包括其它一些慈善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学长以他和莫夫人的名义,先后捐赠给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等高校数百万美元,如在上海交大捐助135万美元建立了学术活动中心,在西南交大捐资20万美元建校友厅,在北京交大出资建设智瑾厅;在北京召开亚运会时捐赠给大会50万美元。

  莫学长还在四川、湖北、吉林等地捐资人民币330万元,建立“智瑾“教育助学金,并设立了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基金;为了使中国适应在国际贸易方面全球性的经济竞争,莫学长自89年起,连续4年共捐赠80万美元(20万美元/次),开办中国高级经济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培训现代化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为培养我国自己的家具设计与制造高级专门人才,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家具,提高中国出口家具的品质,莫学长和莫夫人全额捐资,与南京林业大学工业学院合作,开办培养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门人才的“智瑾《家具设计与制造》专科班”,捐助家境困难、勤奋好学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莫学长和母校

  莫学长自在校期间就是进步学生,为母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校史中记载:‘1947年5月17日,为了深入开展护校运动(为争取恢复“

北京交通大学”校名而开展的,作者注),学生中成立了护校运动委员会,并经全体同学议决,推派代表莫若愚、熊杰、陈永善、秦开江等四人晋京(南京,作者注)面陈学生之要求’,“1947年6月22日,赴京(南京,作者注)情愿代表莫若愚、熊杰、陈永善、秦开江等四人已回平,本日召开第三次临时院务委员会听取代表赴京请求复大之经过……”。

  离开母校的日子里,莫学长依然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与成长,希望母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开拓精神的栋梁之才。1992年6月16日,莫学长毕业近50年后第一次回母校参观访问,并留言“离开母校将近半个世纪,这次回来看到母校在各方面种种进步非常高兴。”7月20日,莫学长携夫人秦佩瑾再次来京,参加莫学长创办的第三期国际企业发展研讨班结业仪式。在仪式上,时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万明坤教授郑重聘请莫若愚学长为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此外,莫学长还在母校资助了两个永久性的客座教授职位。

  1996年,莫若愚学长及夫人秦佩瑾女士在北京交通大学设立智瑾奖(包括“智瑾奖学金”和“智瑾奖教金”),每年出资20万元人民币,后又追加到30万元人民币,分别奖励品学兼优的30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以及爱岗敬业的10名优秀青年教师和2名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至今,我校智瑾奖获奖总人数已达437人。智瑾奖对宣传交大著名校友的丰功伟绩、弘扬莫若愚学长爱国爱校的高尚精神、激励在校师生勤奋笃学、积极向上、刻苦创业、诚信为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莫学长还捐资开展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每年在中国的培训项目,如2000年春,出资25万美元资助北方交通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合作举办高级工商管理研讨班,此举不仅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企业界的影响,也促进了我校在工商管理学科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

  2002年12月,莫若愚学长去世。2004年10月,秦佩瑾女士继承莫若愚学长遗愿,继续向学校提供“智瑾奖学金”、“智瑾奖教金”。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对秦佩瑾女士及家人,在莫学长仙逝两年后继续出资,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谈振辉校长提议:2005年12月在莫学长仙逝三周年、智瑾奖设立十周年之际,北京交通大学拟举行隆重纪念活动。

莫学长的精神

  人生犹如舞台,心有多大,这个舞台就有多大。

  有人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永恒不变,一个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另一个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祖国情怀。莫若愚学长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和自己的母校,使我们感受到他的那颗无私奉献、爱国爱校的赤子之心,感受到学长的博大与睿智,其崇高精神令人敬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物质本身,它将激励我们更加热爱工作和生活,把莫若愚老学长无私奉献的爱心代代相传。

  莫若愚学长的一生是辉煌的、闪亮的,它让我们明白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有一种从内到外的宁静,有一种大智若愚的坦然,更有一种不用言语就能赢得掌声的力量。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继承了“智瑾精神”的学子回报母校。到那时,“智瑾精神”便会如同春天的树木一样,花开叶茂,迸发出勃勃生机。

  莫老学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同时也诠释了交大学子的责任。莫老学长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一滴水,而是一眼甘泉。饮水思源,我们一定要将这眼泉、这份爱传遍人间,滋润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