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学校不愿透露杨杰被免职程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2:25 新京报

  同济与杨杰的期待

  2004年9月,杨杰以“杨掌门”身份高调进入同济时,是他最为光鲜亮丽的日子。

  当时,同济在解放日报上发文,宣传学校在全球范围招聘6个院系的“掌门人”。其中,作为生科院的新院长,杨杰是最被关注的一个。

  丁祖泉是同济生科院的老院长。他说,学校引进杨杰和他的团队,就是希望增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实力,希望杨杰所研究的细胞凋亡能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中的新亮点。

  他知道,同济在这几年非常重视生物生命学科的建设,已投入了几千万的资金。

  此时,上海的

复旦、交大在生物生命科学也表现出茁壮的发展势态。复旦在这领域有着50多年的研究积累。交大在2000年从国内吸收了3个带有海外
留学
背景的人才,来充实学校这方面的实力。同济的实力与之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而当时的同济,几乎没什么人从事生物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些中科院的老院士以传统的方法在研究生物工程学。整个学院只有60名老师,学科也刚建设完备。2003年,本科才从一个专业增加至两个专业。

  尽管如此,同济给掌门人并没有开出令人目眩的高薪。年薪40万,只是杨杰在国外薪水的一半左右。

  杨杰对同济并不是没有期待。他的助理说,杨杰在美国有别墅、小车,妻儿也在身边,可以说工作有成就、生活又安稳,为什么要回国?杨杰在媒体上的解释是,他放弃这些,是因为同济能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研究平台。

  一位熟悉杨杰的老师说,杨杰选择同济也是有一定的想法。因为在同济生命科学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出成绩。“况且,中国人在美国的研究环境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

  从杨杰的求学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1985年,杨杰获得吉林大学生化硕士学位。1989年到1993年,杨杰到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学习。在临近毕业时,美国Emory大学的王晓东院士邀请他去进行一项细胞凋亡研究。杨杰知道这个机会的价值,所以他还未拿到博士学位就飞赴美国。而他1997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正是他和王晓东共同完成的成果。1998年,他重又回到日本东北大学申请了“论文博士”学位。

  这种“论文博士”,拿着在其他地方做的论文就可以申请到。完成了东西方的辗转求学后,他的简历就变得完整了。

  捷径还是危途

  让学校作出聘请杨杰决定的,还有他所引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但这也成为他后来被责难的根源之一。

  被免职后,杨杰在学院走廊的橱窗里贴上了这一团队的简历。其中有五六个人,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他们大都在美国,许多已是当地科研机构的主任或副主任,有些教授还获得美国多项科研专利。

  杨杰的助理说,杨杰的团队是以兼职教授为主,他们通常在国外或其他科研院校工作,“我们发给他们聘书。”

  “这些在美国科研机构的‘老板’愿意回来的是不多的。”杨杰认为,以“兼职教授”方式让他们参与团队是一种最好的模式,既无需每月支付高昂的报酬,又能在第一时间运用国外最新成果进行实验研究。

  虽然目前从研究成果和论文著作中还很难看出这些兼职教授的效用,但杨杰认为,他们也为同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帮助细胞凋亡中心在美国进行试剂、干细胞等高科技研究材料的采购。那些试剂一样要399美元,一次带4种,就要近2万元。他对这些兼职教授的评价很高,说如果没有他们,生科院细胞凋亡中心“会很难活下去。”

  可学校对此并不感到满意。“我做的这些都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杨杰说。

  而此时,同济生科院的竞争对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交大生科院引进的3名人才中,有2名在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同样是“海归”,也为学校带进一个团队。

  一名在同济从事生物研究20多年的老教授说,要靠兼职教授来增强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和中国研究生的交流只能局限于电子邮件,这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研究还是要依靠本土、本院的科研人员。”

  杨杰承认,这只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方法。“问题是,我只有1年半的时间。”

  在他看来,在这1年半里,同济的生命科学院也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在他到任后,新的研究平台———细胞凋亡研究中心迅速建立起来,并在1年半的时间中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癌症研究所(肺癌、前列腺癌、肿瘤免疫)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同时,他共申报了8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同济生科院的材料显示,杨杰还是国家985二期工程的领头人;完成了生化分子生物学博士点的申请。

  “要做好一门学科的建设工作是需要时间的。”同济生科院的一名老领导说,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要人拿出成果。老院长丁祖泉在同济工作了20多年,才将生科院的专业设置建构完整。所以,如果是因为杨杰任职1年半没有成果而成为其被免职的理由,那是不合理的。

  难以胜任的争斗

  杨杰始终认为,自己被免职,并不是学历和能力问题。“可能是得罪人了,总的说是难言之隐。”

  杨杰始终没有向媒体透露他得罪了谁,只说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他告诉记者,2004年,自己受聘时,同济曾在报上公开应允给予启动经费1100余万元,支持他建立癌症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梦想。但到如今只落实了500万经费。

  他说,他申请的浦江人才计划一个关于研究肺癌项目的20万研究经费已打到学校财务账上,但却被学校冻结,被告知不得使用。

  杨杰说,海归其实是个“弱势群体”。出去2、3年不要紧,但他出去了16年。回来后,在国内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我又太坚持原则。”

  同济校园论坛上则流传着医学院和生科院院系矛盾的说法。3月26日,一名生科院的学生在论坛上发文说,医学院对生科院得到的投资拨款都看在眼里,还念叨着生科院不出成果,“前一阵子(生科院)和医学院出了不少矛盾。”“只是不在我们所的人大多不知道,杨老板和学部部长闹得多僵。”

  在新的医学大楼造好之前,医学院和生科院是独立的两个院系。当这栋造价8000万的大楼将要投入使用时,学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将医学院、生科院进行合并,共同使用这栋大楼。学校为此设立了一个学部,对这两个院系进行协调管理。

  一个医学院的老师说,这样就容易产生矛盾了,比如哪些实验室属于医学院,哪些又属于生科院。每个院系都希望自己的实验室多些。

  生科院的老院长丁祖泉在2003年退休了。他庆幸自己退休的是时候,那些抢地盘抢资源的事,都没让他遇上。

  同济一直以来对医学院都非常重视,投入也很大。至2003年之后,学校开始更注重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003年,学校引进这一领域内的3名中科院院士,同时拨款研究经费1000万。2004年,同济又从美国聘请了杨杰,并应允给予启动经费1100余万元。这些都成了两个院系产生矛盾的背景。

  一位熟悉杨杰的老师说,可能杨杰是在国外住的时间太长了,作为一个中国大学里的院长,他不合适处理学校中的人事关系。

  免职程序不愿透露

  春节前,杨杰已不再行使院长职责,3月下旬发出的免职消息很快全校皆知。“免职程序很简单,就发了一张公告。”杨杰说,学校没找他谈过一次话,没给他一点申辩的机会。

  校党委组织部姜部长不愿对杨杰一事进行任何评价,更不透露学校的考核、审查程序。“除非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我向他们汇报。对媒体对社会,我没有义务去解释学校的免职程序。”姜部长一再强调的是,学校是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精神来设置干部任免程序的。

  而同济人事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并没有设置程序来核实外聘人员的简历是否真实,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免职都是由党委开会决定通过的。

  从同济大学网站张贴的中层干部选拔流程图来看,任职程序比免职程序要复杂得多,其中涉及到10多个程序步骤,考察一栏就有“民主测评”和“征询纪检部门意见”等8个步骤。而免职程序只有3个步骤。

  一位生科院的老领导说,学校免职领导干部,从不征求同事、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更不用说倾听个人申述了。

  姜部长认为,被免职人的个人申述是不值得听的,“因为决定是经由参加会议的多数人通过的。”

  对杨被免职的理由,目前学校只给出了“不胜任”这一说法。但是应该如何来衡量干部是否胜任,学校并没有明确回答。

  今年年初,另一位“掌门”、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已被免去职务。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海归院长”已经全部卸任。校方对此表示,免职原因也和杨杰相同。

  这位老领导说,事情发生后,杨杰和生科院里的老师都被染上了一层消极的情绪。“如果有一套透明、公正的考核标准,那整个事情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50岁不到的杨杰,头发已经全部发白。“我们都挺心疼他的。”生科院大四学生徐春苏说。生科院的不少学生都知道,这位被他们亲昵地称为“老头”的老师,常在深夜仍停留在办公室里工作。

  杨杰现在依旧和往常一样,每天下午6点半去西苑食堂吃饭。那个时刻,食堂里人最少,大多数人都已吃完,散去。对于学校给予这样的处理,他说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无所留恋了。现在留在学校,只是为了那批学业还未完成的学生。

  

学校不愿透露杨杰被免职程序

  3月21日,杨杰接到校方通知,被免去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他的办公室也从医学大楼主楼5层正中间,搬到了辅楼最末端。

  ■链接

  杨杰“涉嫌造假被免”事件进程

  ●2004年9月19日《解放日报》刊发报道《同济全球招聘尘埃落定6院系“掌门”来自校外》,称同济大学聘任杨杰为生命科学院院长,文中称杨杰身份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

  ●10月23日方舟子在博客中国就此发表《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一文,对杨杰学历表示怀疑,称在科罗拉多大学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并希望同济大学和杨杰予以回应。

  ●2006年3月21日杨杰接到校方通知,被免去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

  ●4月24日方舟子在其博客上公布一署名“一位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师”的来信,文中称杨杰因学历作假而被免职。

  ●4月25日上海、北京媒体分别刊发“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的报道。

  ●4月26日上海的媒体发表了同济大学的书面声明,表示该校生科院院长杨杰的确已被免职,但并非涉嫌履历造假。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