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宁波公务零接待 镇领导以私贴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0:14 新京报
宁波公务零接待镇领导以私贴公

按宁波市村级公务零接待的要求,村级财务每季度公布一次。本报记者 李艳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以私贴公”

  4月20日,北仑区小港镇湖芳村,第一季度的财务明细被贴上公开栏,向全体村民公开。

  财务公开栏的招待费支出明细上,钢笔字手写着一个大大的“无”字。村支书黄贤芬
介绍,该村8年来,招待费都是零开支。黄贤芬原来做个体,开有自己的采石场。1998年上任时,她对村民宣布,上任后招待费零开支,一直坚持到今天。

  “不是说没有招待,公务和商务都少不了,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谁请客谁掏钱。”4月25日,村里的联村干部盛宏昌说。黄贤芬介绍,自己每年花在公务和商务招待上的费用,约为2万元。

  “一村似一户,门不是开在房顶上,是让人走的,不可能没有招待。”白峰镇副镇长张友均如是描述基层实际。

  北仑区2005年农村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像湖芳村一样达到公务、商务均为“零接待”的村子,全区共有6个。

  大碶街道西山村就是其中一个,村支书王伟银介绍说,由于是整体拆迁,“反正没有企业,商务接待也没有了。”

  有客人来时,一般自己掏钱。

  王说自己经济还可以,而公务接待也不是很多。

  同在此街办公的白石村书记虞斌也如是说。

  白峰村是白峰镇所在地,去年可用收入60多万元,按规定招待费可有3万,实际花去1万多。“这都是商务接待。”村主任陆永明说。

  “这里离镇里近,旁边村干部来的多,都是朋友,来了不能不吃饭,上面有规定不能开支,那就自己掏了。”陆在镇里有一家物业公司,“每年掏不少,一年一两万肯定有。”

  陆说,村里的书记、副书记都有自己的企业,每年收入不菲。“他们自掏腰包比我还多。”镇会计站的统计显示,白峰村招待费逐年下降,2003年和2004年分别是22535元和15009元。

  “零招待不是说不招待,自己做着企业和工程,就自己拿出来贴进去,村里矛盾也减少许多。”另一位村支书说。

  对于“以私贴公”现象,陈承奎认为,这是村干部个人行为,并不在组织程序内;虽然不反对,但也不希望如此。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在于严格执行“公务零接待”制度。

  费用转嫁之虞

  “我们的要求是零,至少公开来讲是零。”陈承奎说,实行第一年,统计称公务接待已为零,各村的财务公开栏,所列招待均为商务招待。

  宁波市“两办”下发的文件中,则专门有一条列明:“各村不得以各种名义变相接待以及转嫁接待费用”。作为文件起草者,陈承奎不讳言自己的担心,“没有公务接待了,有的村财务公开的‘其他’一栏的数字就大了起来。”

  “‘其他’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4月21日,北仑区纪委党风室主任柴善华说。

  一个普遍的担心是,文件仅禁止了“公务招待”,“商务招待”依然适行其道,同为招待,公、商之间如何区分,二者若有转嫁又如何识别?

  以白峰镇为例,其规定的商务接待范围包括: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展的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为村级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合理的支出;为完成村重大事件,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抢险救灾等必要的支出;接待镇外参观、考察客人。

  “字面上很容易区分,但操作中则很难判断。”白峰镇副镇长张友均认为,在招待问题上,主要还是靠村里自觉,其中关键的关键是村支书。浙江村级行政体制中,村支书一般兼任经济合作社主任。

  一般村级招待,都是由村主任和支书出面,虽然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但如果证明人为村主任,审批人为支书,即使其中存在“公”转“商”,财务监督小组如不亲历,核查过程中即使秉公询问,也难以发现。

  陆永明认为,不会有谁“为500元去串通”,但他同时也承认,没有好的认定方法。不过,“老百姓对这方面很敏感,威信就靠这些,乱吃乱喝下次肯定选不上。”

  一年得失

  “虽然没有对全市相关数字进行统计,但是在典型村,招待费大大降低,与此相关的上访问题也减少了许多。”陈承奎说。

  陈承奎举例称,北仑区柴桥街道沃家村年可用资金400多万,2003年的接待费为2.14万元,2004年是1.36万元,去年4月实行村级公务零接待后,全年商务接待费用为4000元。

  北仑区农林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去年全区8个镇(街道、乡)225个村招待费共计314.44万元,比上年减少114.4万元,减幅达26.68%.采访中一村支书认为,当地村企大部分已改制成私人企业,商务招待不会太多,镇里有规定,不会去村里吃饭,区里更不会去,招待主要还是村与村之间的吃请。

  对于违规者,文件规定了“谁批准谁负责,谁消费谁支付”的原则,但没有具体处理办法,仅表明严肃处理和视情形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上述商务、公务招待费均为零的六个村被报道后,“别村有很大压力。你这样做(以私贴公),姿态高,自己有条件,别人怎么办?你不做了,下一任怎么办?”一位支书认为。

  陈承奎认为,即便如此,政策实行一年多来,作用较为明显。“一是还村干部清白,再有利于老百姓监督,三减轻了村级财政负担。在招待上,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文化传统,文件的推行还是有一个过程的。”本报记者 李艳 浙江报道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