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院士被误诊6次之后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0:54 健康时报

  医生诊断是“哮喘” 突发窒息险“病危”

  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等多家临床科研机构,对各类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布加综合征创建了多种术式并建立了全方位诊治体系。2006年4月起,被第二炮兵总医院聘任为名誉院长、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

  医生开出“病危通知书”

  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的我国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教授,竟然被反复误诊多达6次!

  2004年10月,汪忠镐教授因出现轻度咳嗽、流鼻涕,被诊断为“

过敏性鼻炎”。入冬后,一遇到大风天气症状就加重,必须戴上口罩系上围巾,保护鼻腔和呼吸道,以免咽喉部受凉气刺激。

  在服用了几天消炎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出现了餐后或睡眠期间发生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家里人急忙送他到某

医院诊治。呼吸科的医生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进行了常规治疗,症状得以缓解。但不久之后,咳嗽、呼吸不畅的症状再次出现,程度比先前有所加重。不得已,汪教授再上医院,这次的诊断结果依然是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同样是常规性治疗。

  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汪教授又先后三次因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加重入院治疗,入院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症状也越来越严重,剧烈的咳嗽使他无法平卧休息,最严重的一次,居然造成窒息。在去抢救室的路上,经过一楼的通道,一阵儿寒风掠过,汪教授受冷空气的“猛然袭击”,有了知觉,长喘了几口气,慢慢苏醒了过来。这时,他才听说,医生已经给自己开出了“病危通知书”。

  2005年5月底,汪教授前往美国参加国际血管联盟会议。会议期间,为了不打扰别人,汪教授不得不用手绢捂住嘴巴,尽量减少咳嗽的次数和频率,而坚持到休会后,他便去角落里咳嗽个不停。

  这些现象引起了一位美国医生的注意。在宴会上,汪教授吃饭时出现刺激性咳嗽,这位医生恰巧与他座位相邻,便问起病因。在得知以支气管哮喘多次治疗而无效时,就对汪教授说:“您患的会不会是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中老年患胃食管反流病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建议您做一下检查。”

  汪教授回国后,马上去消化内科做了检查,24小时PH监测结果显示他不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而且已经引发了危及生命的喉痉挛呼吸道病!

  6次被误诊,一朝查明病因,汪教授百感交集:“医生不应该有误诊,但如果是医生对这种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裘法祖支持他“去美国手术” 

  汪教授的病症确诊了——胃食管反流病,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病症呢?

  据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值班主任、医学博士刘建军介绍,以人体正常的消化道结构,从口腔开始,经咽部至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至肛门,而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它在临床上通常表现出烧心、反酸、反食的典型症状,和胸痛、腹痛、恶心、早饱的非典型症状,以及反复口腔溃疡、口臭、口水过多、慢性咽炎、声音沙哑、突发性耳聋、咳痰、支气管哮喘等食管外表现。

  刘博士说,胃食管反流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特别是当病人出现食管外表现——尤其是呼吸道症状时,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结果往往是一误再误,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水平一直非常有限,仅仅限于“既熟悉又陌生,似知晓却缺乏了解”的地步,因此对于此病,以往主要为药物治疗,比如服用洛赛克、吗丁啉等药品,药物治疗对缓解症状颇为有效,但停药后的复发率很高。

  汪忠镐教授从那位美国医生处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到美国去治疗,实施国际先进的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但当他向同事们、家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领导、朋友还有家人都不支持。”汪教授回忆说,他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毕竟自己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想象。“但是我想去,一是把病治好,二是我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病及其治疗方式,回来后能帮助其他的患者在就诊、治疗上少走一些弯路。”

  这时,汪教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尊敬的师长——我国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因为裘院士一直牵挂着汪教授的病情,曾多次电话询问病情的进展、诊断情况。当听了汪教授的想法后,裘法祖院士说:“忠镐,不要急,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给你建议。”

  “裘老在外国有很多医学界的朋友,不久他就告诉我:‘我已查过资料,你去美国手术吧,可行!’他是唯一一个支持我去美国手术的人。”汪教授回忆说,“裘老的建议让我坚定了去美国手术的想法。”

  今年3月,汪教授飞抵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3月26日实施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手术后的疗效超出汪教授的想象,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停用了所有的抗反流药物及止喘药物,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也消失了。

  在美国期间,汪教授了解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人群中约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而在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8.97%,发病率为5.77%,但是,这并非说明我国的发病情况好于西方国家,其实是我国众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被漏诊和误诊,所以导致统计数字比较低。 

  如何救治国内那些和自己一样遭受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的患者,成了汪教授接受手术后,心中一直惦记的事。

  为患者不再被误诊而呼吁

  今年4月,汪教授病愈回国,他在美国期间的想法,很快就得到第二炮兵总医院的积极回应,决定创建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购置国内首台微量射频治疗仪,引进世界领先的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技术和微量射频治疗技术。4月27日,汪教授被聘请亲任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

  截至8月底,中心已经为26名患者实施了微量射频治疗手术,郭秀云(化名)是其中被误诊时间最长的一位。她今年69岁,刚来就诊时咳嗽不止、喘息严重,在询问她的相关情况后,医生大吃一惊,她出现食物反流的症状居然已经有34年! 

  郭秀云是从1972年出现食物反流症状的,当时的一些医生都只是开些治疗胃病的药,服用后也能减轻症状,但很快就会复发。到了2003年,再次复发,这次症状非常严重,食物是吃一口吐一口,喝水也吐。“咽喉部像是有很多的针扎一样,咳嗽时间很长,有时难受得就想干脆死了算了……咳嗽引发的头痛无法忍受,我就双手抱头,有时用两个手掌朝一个方向挤压太阳穴来减轻疼痛。”郭秀云说。 

  今年6月7日,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对郭秀云实施了微量射频治疗手术,两天后便出院回家了。

  相比郭秀云,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张枫(化名)女士则因为被误诊,遭受了更多的痛苦。9年前,因为胃食管反流病造成的顽固性肺部感染,张女士被实施了左肺切除手术,可是术后仍有咳嗽、喘息和不能平卧睡觉等症状,又被错当成了支气管炎长期治疗…… 她在今年4月底来到二炮总医院,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汪教授看着张女士左胸部那道长长的疤痕,痛惜不已:“9年前,她才27岁啊,如果能及早确诊,也就能免遭肺叶切除之苦了。”

  “汪院士是血管外科的专家,而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的一种疾病,他‘转行’的目的,就是要增加一个临床研究的领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结合消化内科专家的意见,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刘建军博士说,“汪院士的精神非常值得尊敬,在一些学术报告会上,他常常发出呼吁:‘胃食管反流病长期被误诊为哮喘、冠心病、咽炎、鼻炎等,病人随时处于窒息的危险中,请大家帮忙发现病人,发现了才能得到救治啊’——他不想让更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再有被误诊的遭遇。”健康时报记者 马海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