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拿什么拯救中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1: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并非一个新话题。早在100多年前,随着西风东渐,一些学者就曾极力主张废止中医。1929年,竟有政府官员提出“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尽管西医是当代世界医学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会退出历史舞台。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人、上千万人,其原因就在于,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应该说,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各有各的标准,殊途同归,其目标都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这正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有人从南坡上,有人从北坡上,最终的登临点却是一致的。如果用西医的尺子来度量中医,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不仅是无知的,而且是荒谬的。 从文化的视角看,中西医的差异,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文化以差异为美,以消灭差异为丑。因此,人们完全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欣赏彼此的差异,而不必简单地消灭差异。那种“取消中医”的做法,实属偏激之举。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医药在经历了千年的辉煌之后,如今日益萎缩,举步维艰。但是,中医药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国人的自贬和歧视,而是缺乏创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死守几部传统经典,自我封闭陶醉,是拯救不了中医的。惟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使中医走出“濒危”之境。 中医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就不应是静止的、不变的,而应是发展的、变化的。由于受古代科学这一母体的影响,中医药学在精确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是中医的“软肋”。所谓“中医不科学”的非议,大多发源于此。近年来,来自日本、韩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国,使“中药鼻祖”屡屡陷于尴尬之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老传统未能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例如,中药炮制仍固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带有浓重的模糊和神秘色彩;中医药仍沿袭 “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的粗放模式。同时,中医队伍良莠不齐,一些庸医、假医也损害着中医药的声誉。 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路口。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整理挖掘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在保持整体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吸取现代科学之长,使之重新焕发生机。 据悉,“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尚未形成什么气候,就偃旗息鼓了。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那些失败的签名者,是他们给了中医一个深刻反思的机会。 白剑峰相关专题:中医突现废存争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