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毒枭刘招华称对化学感兴趣 对钱不感兴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9:13 南方日报 | |||||||||
本报讯 昨日上午,全球最大毒枭、被媒体普遍称为“毒王”的刘招华,因涉嫌使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运输、贩卖冰毒逾18吨,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 根据广州市检察院指控,1995年至1999年,刘招华先后伙同同案被告郭锐荣、陈炳锡(已起诉)等人在福建省福安市、广东省普宁市、宁夏银川市等地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18.075吨,并将部分毒品甲基苯丙胺运到广州等地贩卖,从中获利3200多万元。
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在2004年11月24日公安部向全国发出通缉刘招华等人的通缉令后,仍为其提供财物和隐藏处所,帮助其逃匿。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在明知刘招华是公安机关的追捕对象,仍帮助其将赃款532万元转移,以逃避侦查。同时,李晓青还将120万元交付刘招华,协助其外逃。 公诉机关认为,刘招华构成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被告人郭锐荣构成制造、运输毒品罪;被告人李晓青构成窝藏罪、转移赃物罪;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构成窝藏罪。 据参加旁听的一位人员在庭后介绍,刘招华否认了对自己的控罪,认为自己用丙酮制造出的并非冰毒。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前日也赶到广州,希望可以见弟弟一面,但是由于刘月春为本案证人,按照规定不能旁听庭审,而警车又是直接将刘招华送入法院内部通道进入法庭,所以已经十年没见到弟弟的刘月春未能如愿。 本案庭审预计会持续两天。审判结果将择日依法宣判。 大毒枭的几个侧面 “对化学感兴趣,对钱不感兴趣” 刘招华一直为自己的化学天赋而骄傲,他在上中学时化学成绩就非常好,多次获得省市竞赛的好名次。早在1985年刘招华还在平潭县武警看守所中队时,他就查阅过有关冰毒制造的化学书籍。大约在1989年,刘招华在福州东湖宾馆7号楼开始了第一次冰毒试制。 1996年2月到5月间,由于自己制造出的冰毒纯度不够高,外观也不好看。他特意前往西安请教某大学化学系教授,如何把冰毒的纯度提高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及如何让结晶体更美观。 被捕后,公安人员从刘招华住处缴获物品的清单里,甚至有上下册的《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手册》,这套书中集中了化学方面的最新知识。刘招华对警方说,他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对钱并不感兴趣。 相信被抓是自己的宿命 刘招华为自己取过八九个假名字,大部分的假名里都有个“林”或是“森”字,如陈桂森、刘林森、刘森、李森青、李青森、刘林彬、刘林权、刘林杨……有人猜测这是他五行缺木的原因,刘招华在被捕后自己解释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叫刘光森。 刘招华有很强的宿命观念,认为这就是他的气数。他从来没有为走上制毒之路而后悔,他说,这个就是命。在被抓获回程途中,刘招华曾说:“你们要问什么问题,列一个清单出来。涉及到我自己的我都会说,问别人,免谈。” 自认掌握“技术”十分自负 央视采访刘招华时,他曾经表示冰毒给他带来的是“成就感”,因为“别人难以理解合成技术,我可以”,他始终看不起没有技术含量的毒枭,即使是对自己的合作伙伴陈炳锡,他也表示“跟他没有什么深交,他是做‘四号’(海洛因)生意的,我始终看不上做‘四号’。” 曾经做过边防警和法警的刘招华在被通缉后最终逃回了自己的家乡福建。据专案人员分析,由于过去当过边防警和法警,刘招华自认为了解警察的办案思路,而且又自视甚高,始终以为自己智力高人一筹,能斗过整个社会和公安部门。刘招华对自己的制毒贩毒“事业”非常骄傲,他认为自己制“冰”行为就像“民族英雄”一般,因为他的冰毒都是贩到国外,他把此称为“过去他们侵略我们,我现在是以我个人的方式在进行反击”。 [刘招华的地狱之路] 17年:法警毒枭两重天 1989年,24岁的刘招华从部队转业回到福建福安,被分配到福安人民法院担任法警。2005年3月5日,刘招华在自己40岁生日那一天,在福安市富春南路27号落网。17年后似乎又回到原点,但对刘招华来说,他的人生却再也不能回到过去。 辞去法警开始制毒 196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赛岐镇的刘招华,高二时主动辍学,1983年11月应征进入武警福州边防支队。1988年1月,刘招华已担任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正排职干事和代理司务长,因贪污公款145.15元受到处分。受此影响,1989年12月,刘招华退役转业,被安排在福安市人民法院任法警。 刘招华在法警的岗位上工作可谓出色,第二年就被评为福安法院先进工作者,1991年还立了三等功。同年,福安市抽调干部去集中搞项目,刘招华作为福安人民法院唯一的干部被抽调上去。 1994年,刘招华结束抽调。他选择辞去法警职务。自此,刘招华一方面经营生意积累资本,另一方面,则重新拾起了对化学合成制毒的“爱好”,正式开始了其毒枭之路。 精钻技术制造冰毒 事实上,从小就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刘招华第一次接触到冰毒可追溯到1989年。当年6月初的一天,一个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台湾人给了他100克制毒原材料。在参考有关的化学书籍和购买了其他所需配剂和化学试验器皿后,刘招华只用两三个小时就成功生产出来甲基苯丙胺,即冰毒。 到了1996年2月到5月间,在进行了多次试验后,刘招华成功制出了大约20至30公斤的合成冰毒,但是由于纯度不高,并没有形成晶体。1996年4、5月,刘招华以研制减肥药为名,向西安某大学一位姓朱的教授请教。自此他完全掌握了制造高纯度冰毒的方法。 就在同一年,刘招华第一次进入警方视线。在一起冰毒案件中,两名罪犯在被判处死刑后翻供,向警方供出冰毒是在刘招华手上购买,同时举报了刘招华在福安赛岐的制毒工厂。但是警方进行追捕时却扑了个空。从那时起到最后的落网,刘招华“失踪”了近10年。 10个月生产逾12吨冰毒 提到刘招华,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是陈炳锡。1998年5、6月间,从福建福安潜逃的刘招华来到广东普宁,通过一个当地朋友的介绍,刘招华与陈炳锡相识。按照刘招华的说法,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他和陈炳锡一拍即合,陈炳锡拿出3000万元,支持刘招华合成冰毒,两人对半分成。 在普宁的一个小车间内生产了几百公斤冰毒后,由于产生的污水毒死村民们养的鱼,引起村民交涉。刘招华担心行踪暴露,于是北上将设备转移到宁夏银川一个农药厂房内。陈刘两人指挥“马仔”在1999年1月至10月的短短10个月内,生产出了至少12.36吨冰毒,并分别运回广州和普宁进行销售。 1999年11月4日,民警在查处广州市郊一个仓库时,意外发现了隔壁仓库里还存放有11.08吨纯度达99%的冰毒。毒品堆满了整整一个篮球场。这批冰毒数量相当于1998年全世界查获的冰毒总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一宗冰毒案。就这样,在消失了整整两年后,刘招华以惊天大毒枭的身份,重新出现在警方视线中。 亡命天涯最终老家被捕 1999年11月,在广州警方展开的全城搜捕中,当时住在总统大酒店的刘招华选择了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一辆自行车,然后装成本地人从容骑车出城,公安部随即对刘招华发布通缉令。 刘招华和自己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以及三个马仔选择的第一个逃亡点是青岛。按照刘招华所说,选择青岛的原因是那里以前没有他的踪迹,警方不会把重点放在那里。他甚至在青岛承包了十个福利彩票销售点,开始经营彩票。他甚至还经常前往当地某大学请教生物系的老师,学习有关生物科技的知识。 2000年开始,刘招华举家移居桂林,以“李森青”的名字,先是在桂林市郊漓江花园购置了一套二手3层小别墅。2001年9月,他创建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黑洗白,刘招华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投资商人。一直至2004年,警方悬赏20万缉拿刘招华,他才再次开始逃命天涯。他当即离开桂林,躲进一个已经废弃的兵洞,以方便面、火腿肠、饼干度过了16天,并留下“刘招华到此一游”7字在墙。 由于相信自己了解警方思路,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刘招华于2004年底,潜回福安老家,2005年3月5日,在自己40岁生日的这一天,刘招华被捕。被捕时,刘招华在傻愣了一会儿后很快露出微笑,也许从来相信宿命的他早就想到了这样的结局。 深度分析 新型毒品不断“入侵”普通人群 相关法律滞后很难准确量刑亟需尽快清除空白 “远离新型毒品,健康成就未来”,作为今年“国际禁毒日”的宣传语,它准确地揭示了当今毒品消费的主题——新型毒品正在不断“入侵”普通人群。根据国家公安部通报的数字,吸食新型毒品低龄化正在加快,我省去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3岁;从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到逐步扩散到公司职员、演员、大学生等其他社会阶层,这样的扩散正在损伤社会的肌体健康。 “和往年相比,整个毒品案件的数量都有上升,海洛因和甲基苯丙胺(冰毒)还是占有最大的比例,但是新型毒品案件上升明显”,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何国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对于新型毒品,我们以及我们的法律,都还认识得不够充分。” 新型毒品不断出现 毒品目录亟需扩大 “海洛因和大麻是普通毒品的代表,但是到底什么是新型毒品,现在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何国雄说,“这个名单在不断地扩大”,以氯胺酮(K粉)为例,它本身是一种麻醉性药物,法律上最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它是毒品,未把它正式列为被管制的毒品范围内,“但是实际上好几年前吸毒者已经开始把它混在摇头丸里吸,它实际上就是毒品”。氯胺酮并不是一个特例,“比如现在用于国家戒毒项目的美沙酮,本身也有成瘾性,也是毒品”。 摇头丸是新型毒品的代表性成品,但即使是摇头丸,同样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之中。何国雄说,很多制毒者自己都不明白到底制出来的是什么,“总之这样加一点,那样加一点,只要加的东西是制毒的原材料,互相再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最后压制成丸状就是摇头丸”。制毒者的“异想天开”,给执法者带来了认定上的困难,“公安部门主要是进行化学成分和含量的鉴定,以确定是否有成瘾性,但是很多陌生的东西会跳出来,比如这两年出现了一种叫‘麻古’的毒品,我们根本没有听说过,了解也非常少。我们对毒品的认识也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国外的目录比我们的范围要广一些”。 广东高院副院长陈华杰也对记者表示,近来广州还出现一种被称为“六角”的新型毒品。这种化学合成毒品的成分及毒性同样还有待鉴定。 相关法律仍滞后 准确量刑难度大 我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对除了海洛因和大麻之外的苯丙胺类毒品、吗啡、盐酸二氢埃托啡、杜冷丁、罂粟壳、咖啡因、可卡因、大麻八种毒品犯罪中“数量大”、“数量较大”等涉及量刑的标准作了规定,但它并不能完全指导目前新型毒品犯罪花样不断更新的现状。 何国雄说,目前毒品案件的量刑标准主要是从情节上进行考虑,第一是毒品数量;第二是行为的严重性,比如属于国内贩卖还是走私;第三是其他犯罪情节,以及社会影响问题,比如有没有销售出去,还要参照毒犯在其团伙中的位置大小等等。“毒品的种类和数量还是量刑的主要依据”,但是以摇头丸为例,其含量极其复杂,冰毒、迷魂药、咖啡因、氯胺酮等均有涵盖,这样的混合型毒品各自成分的定罪量刑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必须分析其纯度,这无疑增加了准确量刑的难度。 何国雄也表示这仅仅是一个“指导”,“目前法律不明确的部分,我们还是只能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地把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简单认为制造新型毒品就不会判处死刑”。 具体标准将下发 类似困扰不再有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4月由国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公安部禁毒局共同组织的新型毒品定罪量刑标准专家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据了解,具体标准也将会于不久后下发,届时,何国雄和所有志在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的相关人士,将会不会再有目前这些困扰。 专题撰文李静睿 通讯员穗法宣 专题策划曾庆春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