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报道成记者赚钱工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1:23 央视《经济半小时》 | |||||||||
拜金主义 淘金行为的始作俑者 翻开孟怀虎的简历,可以看到,1963年他出生在苏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便参军,通过自己的努力,孟怀虎通过考取军校,取得了大学文凭,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为一名记者,这样的一个人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法庭上,孟怀虎对自己走上今天的犯罪道路,有这样一段陈述。 孟怀虎:“拜金主义思想一旦泛滥,淘金行为就必然到来,这就是我从一个优秀记者,沦落到阶下囚的深刻的教训。” 在杭州市白傅路上,有一栋白色的三层小楼,原来中华工商时报浙江记者站就在这里,如今已经换成了别的单位,1997年,孟怀虎开始担任中华工商时报浙江记者站站长。 孟怀虎:“在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中,我敢说我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单位的一个红包。” 就是这样一个自诩没有收过一个红包的优秀记者,又在陈述中承认自己在采访中,以批评报道开道,向企业索要钱财,根据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记者和记者站都是不允许从事广告和创收业务的,孟怀虎为了规避这些规定,于2000年,成立了中华工商时报浙江新闻中心。 田涛:“该新闻中心,由孟怀虎2000年为规避相关行政规章,违法从事广告业务而成立, 名义上为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实际上组成人员,只有孟怀虎一人。” 调查人员发现,中华工商时报浙江记者站与新闻中心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新闻中心是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单位,不受任何人监管,记者站和新闻中心各有一个银行帐号,但是两个帐号却是混乱使用的。 田涛:“取得的钱财,经过记者站帐户迂回进入孟怀虎个人的口袋,或进了中华工商时报,浙江新闻中心的帐户,任其个人支配。” 孟怀虎从康达公司和奔腾公司分别索取的15万元和30万元钱款,都进入了新闻中心的帐户,孟怀虎自己承认,这两笔钱款并没有上缴给报社,而是被他截留使用,而浙江石油公司的35万元,也从记者站的帐户直接转到了他妻子的个人帐户上。 在法庭上,公诉人指控孟怀虎的这3起已经得逞的犯罪事实,仅仅是2003年5月到7月之间发生的。 田涛:“起诉书所指控的罪行,只是孟怀虎所作所为的冰山一角,因为取证调查难度,许多涉案事实最终难以指控。” 2003年中华工商时报与孟怀虎签订了一份广告经营承包协议,从中记者看到,孟怀虎的承包指标是40万元,然而按照规定,记者站和记者是不能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 上城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预审民警冯浙苏:“完成了以后,只要剩下的,全部都是他的,‘都是你孟怀虎个人的’,报社给他这么一个工作指标。” 孟怀虎在法庭上还供认,给报社拉到的单笔广告超过一定数额,就可以拿到45%的提成,以格兰仕公司300万的广告为例,如果能够谈成,孟怀虎个人就可以拿到135万元,这也就不难理解,孟怀虎为什么以批评报道相要挟,与格兰仕签订广告合同的初衷了。 孟怀虎:“记者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但这个武器决不可以成为我们满足单位追求经济指标,搞创收的经营工具。” 此时的孟怀虎,已经开始从自己的犯罪事实中总结教训,而那些曾经被孟怀虎索取钱财的企业,又该从这些案件中汲取什么经验呢? 上城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预审民警冯浙苏:“碰到这种事情,被记者敲诈的情况以后,第一个要及时获取第一手的证据材料,可以采取一些秘密的录音、录像,第二个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案。” 而作为这次案件的公诉人,田涛认为作为企业首先要加强自律,不给这些犯罪行为提供机会,而一旦遇到,也不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任由这样的人胡作非为,同时他认为孟怀虎的犯罪事实,也给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媒体和记者,敲响了警钟。 孟怀虎:“今天自己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这既是对人生的一次讽刺,也是作为被告人,我不学法不懂法的咎由自取,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走上今天犯罪的道路,是可悲的,其教训也是深刻的。” 就在对孟怀虎案进行调查的同时,《中国食品质量报》、《经济日报》、《中国工业报》三名记者汪启明、卜军、陈金良都因为存在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行径,被通报全国。 半小时观察:记者为何失去了职业操守? 平时,大家之所以照镜子,是因为镜子本身很清亮,能够准确反映我们的形象,指出我们形象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尊重记者这个职业,是因为记者见识高超、品德高尚,能够传达老百姓的声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们对镜子的品质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有了灰尘和污点,就会立即擦掉它,那些不能称职的哈哈镜会被人们送去制造笑料,沦为类似小丑的角色,高尚的品质和高明的专业技能是记者这个职业必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利欲熏心、品质低劣的人就像是一面湖满了油垢的哈哈镜,人们不可能信任他。 记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可能有为自己谋私利的冲动,用什么防范这种冲动跨越新闻职业操守的底线?一要靠职业修养,二要靠制度约束,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新闻单位的宣传业务和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这就是一道防范记者越界的防火墙,一些新闻单位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记者在采访的同时还负责创收、拉广告,把这两种明显冲突的目标混在一起,这是制度层面的欠缺,失去职业操守的记者没有再做记者的资格,新闻业中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也要有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有一支被人民大众信赖的记者队伍。 我们应该看到,孟怀虎等人只是个别现象,绝大部分记者还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正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对孟怀虎的通报中,指出孟怀虎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华工商时报的声誉,也严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孟怀虎的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为此,希望各新闻单位以孟怀虎的个案为借鉴,查处各自存在的问题,防微杜渐,严格要求,为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放心、在全社会有良好公信力的新闻队伍而努力。 主编:张雪梅 记者:康敬锋 摄像:欧阳秉辉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