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5月14日19:25 中国政府网

分享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政府信息公开绝不是单纯信息发布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要一点,就是树立起“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的自觉意识,突破掉“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身处大数据时代,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信息数据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效用,才是信息公开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

  “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在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以这句形象的比喻,点出了我们简政放权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作为中央要求,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已经在全国深入推开,“政务”走向透明化,“公开”渐成常态化。但也正如总理所言,现实中,不同的人对公开的认识仍有深浅之分,公开的做法仍有高下之差,公开的效果因而也就有了好坏之别。一些地方,对“谈公开”顾虑重重,觉得这是革自己的命,不愿甚至不敢向公众坦诚交底,造成了大量的信息迟滞和不对称。这样的现实,让人深思。

  在围棋中,“势”是一种棋道,要实地还是要厚势,是惜子还是取势,往往决定成败。于政府而言,加强信息公开就是大势。形成现代治理体系,培养参与型公民,增强政府公信力,离不开“公开”二字。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民意资源和经验基础,为创新创业做好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同样要以“公开”为底色。从这样的意义上看,政府信息公开绝不是单纯信息发布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摸不清其中的思路,找不准其中的路径,难免会逆势而行,不得其法。

  所谓“船大调头难”,有的时候,顺势而转的确有一个过程。但是真转还是假转,群众心明眼亮;是快转还是慢转,群众体验真切。首要一点,就是树立起“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的自觉意识,突破掉“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目标,一个不会说、不及时说、不充分说、不坦诚说的政府,不可能适应民主政治需要,满足公众知情诉求。在信息公开的问题上,“说”就是“做”。公开前给出承诺、公开中加强沟通、公开后反馈结果,以坦诚相待、实事求是的原则,边说边做、边做边说,政府才能始终呈现在监督的阳光下,公众才能不断增进对政府的信任感。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不断加快,广大公众的政治素养也日益成熟。放在10年前,恐怕没多少人会想到追问政府某项决策的科学性;放在5年前,恐怕很少有人会细细研究预决算报告的微小出入。在公众获取信息欲望空前强烈、信息传播渠道空前多样的今天,政治的公开程度与社会的民主素养,已经进入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公开越充分、越及时,越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不断实践中提升政治素养;公众的权利意识、监督实践,也对公开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促使这一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方式更科学、更完善。恰如托克维尔所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参与讨论一条通向他家的路,无需解释他就能发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实际上,信息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关联百姓生活的现实要求。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所需的导航、气象、房屋、医疗、就业等信息,往往都来自政府的信息数据开放;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思考、布局规划、落地方案等,往往要依托对政府信息数据的挖掘、重组、混搭。可以说,今天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正在实现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欣赏姿态到追求实效的转变。对政府部门而言,如果只是有闻必录、复制粘贴,老百姓办事还得跑断腿、磨破嘴,那提升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只顾硬件更新、技术升级,部门间还是各自为政、壁垒森严,那数据增值也将无从谈起。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信息数据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效用,才是信息公开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政府信息公开甫一开始,就遇上了浪潮汹涌的信息时代。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公开,不光是政府的自我限权,还必须跟公众的需求赛跑。这个过程会有调试,会有痛苦,但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再也回不到那种封闭的状态。目前,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待,需要我们在立法上进一步跟进和加强,为信息公开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供给。在积极的互相促进中不断提高公开水平,必将助推一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的国家快步到来。(张砥)

责任编辑:瞿崑 SN117

相关阅读

认识到生命空无,就无往不胜

只要认识到空无的道理,生命就无往而不胜。生命想透了其实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无异,什么都不必太过执着,喜欢干点什么事就干点什么事而已。

下一个美国超级英雄特朗普

“特朗普现象”其实是美国新教文明进入衰退期以后的一次自救。特朗普和他背后的美国群众,是对内外挑战的坚决应战,是美国文明不甘沉沦的生命活力迸发。而与之对立的建制派,则是腐朽的、堕落的。特朗普参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是走向中兴还是就此沉沦。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未来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当今世界的130多个共产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国家的共产党与社会党开始不同程度的互相交往、联合斗争。中共自1982年以来也与社会党国际和多国社会党建立联系,甚至多次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社会党国际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代表大会。

  • 日本患上了严重的“特朗普综合症”
  • 日本新大使能否化解中日危局
  • 管仲进行“货币战争”的六大绝招
  • 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 《傲骨贤妻》剧终对女主有终极三问
  • 咪蒙:所谓情商高,就是要有分寸感
  • 盘点中国各地最有情怀的早餐(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