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11月28日01:26 环球时报

分享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刘成良:真正无望的恐怕是纽约时报

  近日,《纽约时报》记者黄安伟针对宁夏庙庙湖村“西海固”移民安置发表了长篇报道《无望的迁徙:中国的“生态移民”》。该文大肆抹黑中国的扶贫搬迁政策,竟然将政府为移民高标准建造的安置小区称为“难民营”,西海固农民的土砖房称为“皇宫”,其看待事实角度之独特,媒体职业操守之不存,着实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倘若美国记者仅是眼神不好,调查不足,看不清事实,还算是新闻专业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其刻意剪裁事实、制造民族矛盾的做法就实在是有违新闻伦理、居心叵测了。西海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生活在西海固的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封闭的地理环境让那里与外界相比,发展总是慢上一拍。移民搬迁既是斩断穷根的战略选择,也是民心所向。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没有农民对此持怀疑态度,更不存在记者所呈现的强势搬迁现象。

  而在搬迁之后,便捷的交通、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及方便的水资源供应与移民往日的生活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贫困户也得到了帮扶单位在教育、生活、务工等多方面的支持。美国记者在报道中对此进行了选择性忽视,不仅不去追问移民过去的生活教育为何落后,反而将西海固过去的生活描绘成了田园牧歌,放大并利用个别群众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琐碎情绪,将板子打在移民搬迁政策上,甚至称安迁政策“至少部分是为了控制少数民族人口”,妄图在更大范围内制造民族矛盾,实在是用心险恶。

  媒体人的职业伦理在于向公众呈现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国的法律和政策非常欢迎中外媒体提供客观公正的报道,国务院537号令专门规定,外国驻华记者在中国采访受法律保护。但是法律所赋予外国驻华记者的采访权利绝不意味着外媒可以罔顾事实甚至颠倒黑白的报道,像黄安伟那样,打着人权幌子,刻意剪裁事实,半真实半虚假的呈现人物话语的做法有违职业伦理和专业底线。为了抹黑官员形象,就故意曲解、表述他们的话语;为了制造民众不满的情绪,就刻意借个别农民之口放大并无中生有的展现出几分愤怒;为了营造今不如昔、没有希望的画面,就故意抛洒情怀,抹上几把悲天悯人的眼泪,俨然一副道德圣人的模样。然而字里行间却处处暗藏谣言之利剑——颠倒黑白、挑拨关系、制造矛盾,不知其作为媒体人的良知何在,职业操守何在。

  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口,各级政府和人民正在为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而砥砺奋进。在这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各项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脱贫攻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并不回避问题,也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欢迎各界监督,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也绝不能容忍他人搬弄是非、恶意攻击。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说不看《纽约时报》可以多活20年,这也许值得《纽约时报》好好咂摸咂摸。(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

责任编辑:李鹏

相关阅读

政党更替与美国州政策变迁

在最近几十年,美国各州政党更替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增长了一倍。这种变化,折射了精英之间、选民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程度的加剧。

身为省领导秘书,我学到什么?

自己做秘书期间的那一件件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是专注,也许是压力,也许是自己赋予的使命。

我现在想着如何改变自己

回过头来看,一定要记住“在变应变”四个字,在变化中应对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随时改变。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秩序维度

关键是要实施教授治校,如果做到了教授治校,高等院校才能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 马未都:川普让老牌政治家破了胆
  • 朋友圈为什么“朋友”越来越少了?
  • 从明亡清兴角度说一下人类兵法的极致
  • 苏北原来还有个神奇的“小上海”
  • 蒋劲夫边吃饭边哭没存在感:很迷茫
  • 木子美:网上相亲认识的男人能可靠?
  • 来这里才能体验最正宗的希腊美景(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