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抗后我军飞行员后怕:还敢喊首战用我 用我必胜?

对抗后我军飞行员后怕:还敢喊首战用我 用我必胜?
2018年07月24日 21:48 环球时报

  原标题:对抗后我军飞行员后怕:我们居然还敢喊“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所有的实战化训练,如果不是以寻求制胜机理为目的,都是在“盲人摸象”——都将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

  战场没有常胜将军,这是先辈们在军事实践中的一个总结。应该说,这句话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是一样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失为一个真理。

  波谲云诡的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并不等于说没有制胜机理。不管是普通士兵,还是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一定要做到“常胜”,但可以做到有自己的追求,最终成就一件大事。

  楚汉争霸,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论带兵打仗,项羽绝对在刘邦之上,但在用人和成就大事方面,刘邦则在项羽之上。可以说,项羽打了一辈子的胜仗,只是在垓下之战中败给了刘邦,结果玩完了。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是吃过很多败仗的,但他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注重招贤纳士,最终通过关键的一战,建立起了汉王朝。

  与楚汉之争一样,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战例。拿破仑一辈子打过的胜仗不计其数,是一个令世人推崇的军事家,被誉为“战争之神”。但是,滑铁卢一役则毁掉了他的一世英名。很多专家在总结滑铁卢之战的教训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如果拿破仑的左臂右膀能在关键时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话,也许滑铁卢之战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在研究了众多的战例之后,有人总结道:一个将军屡战屡败没关系,只要能坚持到最后,赢得关键之战,就能建立自己的功勋;相反,你屡战屡胜看似很风光,但如果不能赢得人生的最后一役,前面所有的胜利都没有任何意义。

  想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自己的聪明智慧、靠自己的团队、靠自己的“仁者无敌”……这些都靠谱,但有时未必靠得住。真正靠得住的,是战争的内在规律和制胜机理。

  所以,我们有时没有必要太看重一时输赢得失,特别是在实战化训练中。在比武或者是背靠背的对抗演练中,如果出现一边倒的结果,可以说都是不正常的。特别是训练场上,一定要搞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如果我们能在实战化训练中做到这一点,眼前这些输赢可以说都是过眼烟云。

  比较赞成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实战化训练,如果不是以寻求制胜机理为目的,都是在“盲人摸象”——都将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

  (范江怀)

  没有谁不可以被打败

  ——空军“金头盔”比武进化史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王天益

  生死关 vs 输赢关

  狭路相逢勇者胜

  要想打败对手,先要闯过输赢关,还是先要闯过生死关?

  记者在采访中问过好几个空军飞行员:“失速螺旋”等一些高风险动作,在自由空战中能用上么?

  回答是几乎用不上。

  但为什么又要去飞呢?或者说,非要有这种体验呢?

  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过生死考验的飞行员心理素质肯定要强一些,飞过高难险技术动作的飞行员在空战对抗中表现得更为从容。

  有这样一个在“金头盔”比武中广为流传的故事。

  那年,飞行员郝井文与搭档六战全胜,夺得“金头盔”。事后,对手虚心请教,问他是如何从眼皮子底下钻出来的,有何秘密。郝井文一五一十道出当时情形: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均在对手导弹边界,有的甚至被导弹猛追一阵,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

  “你这是玩命!”对方大吃一惊。

  “我这是打仗!”郝井文斩钉截铁。

  在“金头盔”比武之前,有的年轻飞行员高难险课目飞得不多,飞行时间“含战量”不高。

  很多飞行员参加完“金头盔”比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不参加自由空战不知道,参加了才知道和别人差距咋这么大啊!就以这个水平去参加实战的话,被击落是正常的,能活着回来是幸运。更可怕的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一位飞行员在采访中这样说。

  空军某部原大队长郭晓峰参加完自由空战,在体会中写道:说实话,对一个飞行了10年的战斗员来讲,后怕之后是欣慰。后怕的是曾经的我们居然还敢高喊“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欣慰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差距,终于找到了实实在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敲门砖。

  如果竞赛比武没有了输赢之分,就失去竞争性,也没有了实战的意义了。但是,你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敢打必胜的血性,恐怕连参赛的机会都没有。

  近些年来,不仅仅是空军,我军的其它军兵种与外军联演联训变得频繁起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军对我军评价用得最多的三个词是:聪明、刻苦、勤奋。但有一个词鲜有用来评价我军官兵,这个词就是“血性”。不管是交流沟通也好,组织指挥也罢,有的指挥员一上来就习惯于把“安全”摆在第一位。而对外军来说,是否贴近实战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个要素。

  对一支军队而言,过度地强调自身的安全,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全。

  某空军强国曾经做过统计,战斗机飞行员前10次出动的战损率最高,达85%以上。也就是说,新飞行员出动参战的话,有近九成是回不来的。那么,你是把这前10次的出战机会交给实战,还是交给贴近实战的自由空战。结论不辩自明。

  特级飞行员周玉川三次参加“金头盔”比武,三次都铩羽而归。问他为何参赛这么“孜孜不倦”,周玉川的回答很简单却很意味深长:为了彻底搞清楚自己在对抗中的“死”法。

  赛场上的输赢为何成为周玉川的“过眼烟云”。他解释说,没能夺得“金头盔”当然是一个遗憾,但比输赢更重要的是,通过比武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顶“金头盔”。

  在竞赛比武中,周玉川与对手曾在空中飞出了最为惊心动魄的缠斗。你拼命咬住我,我拼命地摆脱再咬住你,谁都想去创造尾后六点钟的猎杀机会。虽然比武有300米安全球体的规则,但他们竟然在空中好几次接近这个安全球体,缠斗了五个来回。

  这次缠斗虽然没有得分,但周玉川觉得自己赢得了最为宝贵的胆气,也为后来的比武杀出了一条血路。

  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金头盔”比武已经举办了七届。在空军的精心组织下,这项高风险贴近实战的比武,迄今没有发生一起飞行事故。经过多年的比武实践,广大的参赛飞行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安全是打出来的,胜利是拼出来的。

  巧实力 vs 笨功夫

  把偶然练成必然

  蒋佳冀连续三次夺得“金头盔”,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纪录。

  很多人想知道,蒋佳冀三夺“金头盔”的诀窍在哪?

  对此,已是航空兵某旅旅长的蒋佳冀坦言,如果非要归结什么诀窍的话,就是训练中要敢于想人所未想、练人所未练,再加上一点运气。

  第一次夺冠,在对手对“电子干扰”技术还研究不多的情况下,他先人一步使用上了。

  第二次夺魁,他使用了精算和精练的招数,把技术动作都练到极致,把飞机性能飞到极限,做到每一个动作都快人一步。

  第三次夺魁,他又采用了一项不常见的新打法,令对手一时无所适从。

  能够在自由空战中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快”,夺魁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把蒋佳冀夺魁的经验划归为“巧实力”样本的话,在“金头盔”比武中还有一种“苦功夫”的夺魁样本。

  被空军授予“矢志打赢先锋飞行员”荣誉称号的王立,是一个夺得“金头盔”和“金飞镖”的双料冠军。

  很多接触过王立的人,都说这个年轻飞行员的一个特点就是刻苦,凡事肯下苦功夫。

  参加“金头盔”和“金飞镖”比武之前,王立把能搜集到的比武视频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把许多比武场景固化到自己的脑海里。针对电磁干扰条件下某型导弹命中率不高的难题,王立对海量视频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帧一帧看画面、一秒一秒算数据,这么看视频不是看一两天,而是一看就是连着好几个月。所以,在空中格斗时,王立的态势感知非常好,对导弹的掌控非常精准。

  美国空军上校约翰·伯伊德根据自己的空战经验,总结出了“感知、判断、决策、行动”的基本循环理论(称之为OODA循环)。良好的OODA能力,能使飞行员在空战格斗中“先知、先决、先行”,从而掌握空战的主动权。

  王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头盔”和“金飞镖”比武中,光靠看视频是难以称雄的。

  记者很同意王立的说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看视频不是万能的,但不看视频有时是万万不能的。据熟悉王立的飞行员说,王立的空中感知非常好,这与他观看海量的视频有很大的关系。空中感知当然要靠飞行来积累,但地面的苦练必不可少。

  东部战区空军训练处处长陈权龙,这位曾在2015年夺得“金头盔”的飞行员,对王立的“苦练”也是感同身受。飞行员也像一个演员一样,天上一分钟,地上要十年功。而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一直是我军练兵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空军培养优秀飞行员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一观点也得到许多飞行员的印证。很多飞行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深化了这一说法:苦练是一个飞行员成才的基础,能不能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则要看你会不会巧练了。聪明的飞行员都会下笨功夫,能在“金头盔”比武中技压群雄的,都是既能苦练、又会巧练的飞行员。

  在能把心提到嗓子眼的自由空战中,飞行员都羡慕别人什么?大家谈得最多的,是这么两个词:“感觉”和“下意识”。详细地说,就是良好的飞行感觉,下意识的攻击动作。而这“感觉”和“下意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大量的苦练和巧练积累养成的。

  截获、锁定、攻击……摁下手柄发射的按钮,看似有点偶然的一瞬间,其实包含着日积月累的酸甜苦辣。一个飞行员能把偶然练成了必然,那真是没有谁是不可以战胜的。

  利剑 vs 剑法

  所有的秘诀都是公开的

  探寻“金头盔”获得者成功的足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的真不是一句客套话。很多“金头盔”夺魁之后,都说最想感谢的人是他的领航员,是他的僚机,是他的机械师……

  没有一个王牌的团队,就不能产生王牌的飞行员。

  现任北部战区空军某旅旅长的许利强,一次不落参加了7次“金头盔”比武,两次夺得“金头盔”。如此经历和荣耀,全空军少见。

  相比这些,7年的“金头盔”征战路上,许利强对另一些成果更为看重:在空军某师任职期间,他参与总结出了地面协同准备1小时、空中对抗1小时、检讨评估4小时的“114”空战训练法,在这一训练法的牵引下,团队里年轻的“金头盔”不断涌现;担任旅长后,他带头探索对抗空战训练推进路径,在去年的“金头盔”比武中,摘得象征空军三代机团体最高荣誉的“天鹰杯”。

  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个团队保持的胜率应该会比一个飞行员保持得更长久。非要列举一个常胜因素的话,“团队意识”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采访了许多“金头盔”获得者,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脑子好使。与他们沟通交流,开阔的视野、超前的意识、博大的格局、敏捷的思维……很容易就让你明白“金头盔”获得者不是吃素的。

  “战争之神”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力量,即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战争史,其实也是利剑和剑法博弈的历史。

  站在思想的高度审视自由空战,你不难发现,所谓的王牌飞行员,都是深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在别人前面的人。

  陈鸿程是“金头盔”获得者中最年轻的飞行员,夺魁那年他才28岁,飞行时间也只有800个小时。据不完全统计,获得 “金头盔”的黄金年龄在30岁至35岁之间,飞行小时在1000个小时至1500个小时之间。

  年轻的飞行员能脱颖而出,肯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陈鸿程总结自己的夺魁经验有两点:一是自己所处的团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较高的训练水平作保障;二是自己的战法理念突破了训练固有的禁区。

  简单地说,陈鸿程在“金头盔”比武中一招制胜的,就是一个三代机很少用的打法。这个打法一直是一个被认为不可突破的禁区。但陈鸿程偏偏不信邪,就是要去蹚出一条新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陈鸿程想到了,也练到了,最后在比武中也赢到了。

  很多时候,战机已经归巢,可这些王牌飞行员们的思维一刻也没有停止运转。对他们来说,贴近实战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或者说他们的追求是如何在贴近实战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制胜机理。

  7年,N场自由空战,无不在坐实这么一个制胜法则:创新是比武夺魁的秘诀,制胜机理则是未来战场取胜的秘方。如果说,在战场上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的话,那就是“制胜机理”;如果说,在自由空战中还有谁不会被一个创新所战胜的话,那么你就来两个新战法试试!

本文刊于2018年7月24日解放军报本文刊于2018年7月24日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霍宇昂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